“弯管子话”
又被称作“青普”
这种在青山流行的特殊方言
现在你还会说吗
本期 “青山那些事”
一起来看看“青普”的故事
青山区的“弯管子话”,追溯其渊源,也有着它产生、形成、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许多年以前,红钢城这片土地上还没有建起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四处荒无人烟,那时,它的名字是“蒋家墩”,又称“荒五里”。
▲ 图片来源:青山地名文化故事
曾经的蒋家墩与今天大不相同。光绪年间,国家内忧外患,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很多百姓离开家园,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当时,黄州蒋姓三兄弟来到了此处。这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一说是,蒋家兄弟为了生存在少雨的冬季挖土筑起一个一人多高的土墩子,在上面造房居住,所以后来人们将这里称为“蒋家墩”。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周围荒草连绵、荒凉无人,也没有可以安居的建筑物,他们只得在此搭棚落户安家,所以这里又叫“蒋家棚”。由于这一带芦苇丛生,沟渠交叉,还不时有强盗出没,因此,蒋家墩又被人称为“荒五里”。
1949年5月,武汉解放,蒋家墩的农民才从此翻了身。但由于地广人稀,这里依然是“荒滩野荡泥土路,白日人稀夜空漠”的荒五里。
1955年,武汉钢铁公司选址武汉青山区。1956年,开始在蒋家墩动工兴建武钢职工的生活区。随后,蒋家墩修建了整齐的道路,学校、医院、书店、职工食堂都相继建设起来,接着,蒋家墩街道办事处成立。1957年,青山区区级机关和所属各职能部门从青山镇迁至蒋家墩,武钢第一幢三层楼的办公楼在蒋家墩建起,后来武钢第一招待所、第二招待所相继建成,又盖起了几十幢砖木结构的红房子。到1958年,蒋家墩共建起100余万平方米的民用建筑。随后,青山区最大的百货商店青山商场、能容纳1000余人的青山剧院、银行、邮政局、新华书店、武钢职工食堂、澡堂以及其他配套设施也陆续建成。
随着红钢城建设者队伍逐渐壮大,武钢第一代建设者的子女们在子弟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业。他们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论是上课时,还是课余时间,都是以讲普通话为主。由于学校里东三省籍贯的同学占多数,所以他们的普通话带有东北口音。
在潜移默化中,这种带有较浓的东北话口音的普通话,成了红钢城特殊的方言——“弯管子话”。就连孩子们自娱自乐的儿歌,都带有这种很明显的“弯管子”腔调。
青山冬天最寒冷的时候,一下课,同学们互相之间就勾起一条腿,用另一条腿单脚蹦跳着,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做游戏,口中还念念有词,哼唱着“弯管子”腔调的儿歌。待蹦出一身热汗,再回到教室里去上课的时候,身上就暖和多了。
弯管子话,又被称作“青普”,就是说它不仅是红钢城的方言,也是青山区的方言。在武汉,不相识的人们相聚,听到弯管子话,就知道对方是青山人,“弯管子”一度成为青山人的代名词。
青山区档案局于2018年初着手对“弯管子话”开展收集整理工作。通过查询资料、走访知情人士,收集了410个典型字词、287个短句、50个生活短语。
青山区弯管子话,作为青山曾经流行的特殊方言,承载了青山区的发展历史,承载了武钢十万大军创业、发展、兴衰的历史,是许多青山人抹不掉的乡情。
■
编辑丨杜雅康 刘佳 熊然然
编审丨毕可
设计丨梁永晟
来源丨青山地名文化故事
撰稿丨李想
■
出品丨中共青山区委宣传部 青山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丨qsmtzx@126.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来源
■ 精彩推荐
首座顺利封顶!新港线在青山再迎进展
■ 发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