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的策略与路径

学术   2024-07-29 06:00   河北  

课题组

一、健全增信制度的策略探讨

1、 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激发企业活力、优化发展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构建一个全面、客观、动态的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以促进企业间的诚信经营和市场竞争的公平有序。
(1)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全面反映民营企业的信用状况,需构建一个包括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履约记录、社会责任等多维度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经营状况应涵盖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盈利能力等关键指标;财务状况则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流状况等;履约记录要关注合同履行情况、履约及时性等因素;同时,社会责任维度应包含环保投入、员工权益保障、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等内容。通过综合考量这些指标,可以全面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为融资、合作等提供有力支撑。
(2)动态评估机制的建立
民营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因此信用评价应具备动态性。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信用评估机制,能够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定期评估可以根据企业年报、季报等定期报告进行,而不定期评估则可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企业经营状况调整等因素触发。通过动态评估,能够及时发现企业信用状况的变化,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3)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引入
为了确保信用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应鼓励引入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这些机构具备专业的信用评估能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同时,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参与也能够促进信用评价市场的竞争,提高整体评价水平。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可以增强信用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4)行业自律的加强
行业自律是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推动行业协会等组织建立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行业内部的信用信息共享和监管,可以促进民营中小企业之间的诚信经营。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监督等方式,推动企业遵守信用原则,提高整体信用水平。同时,行业内部的信用信息共享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信用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2、 强化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突出。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状况,推动担保机制的改革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1)扩大担保机构规模,提高资本实力
针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需要构建更加庞大的担保体系。通过鼓励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多方参与,共同出资设立或增资扩股担保机构,可以显著提升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和担保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结构不仅有助于降低单一机构的风险承担,还能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担保成本,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更便捷、更低成本的担保服务。
(2)创新担保方式,降低担保门槛
为了满足民营中小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必须不断创新担保方式。在传统的抵押、质押担保方式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索应收账款质押、存货抵押、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担保方式。这些新型担保方式不仅有助于降低民营中小企业的担保门槛和成本,还能激发其创新活力,推动其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完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风险承担压力
在担保业务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降低担保机构的风险承担压力,需要建立政府、担保机构、银行等多方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这种机制可以通过政府提供的风险补偿资金、担保机构之间的再担保合作、银行的风险分担协议等多种形式实现。通过明确各方在担保业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可以有效降低担保机构的风险承担压力,提高其稳健经营能力。
(4)加强监管和自律,规范担保业务操作
为了保障担保业务的稳健发展,必须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管和自律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和自律规范,可以规范担保业务操作,防范担保风险。同时,加强对担保机构的评级和信用管理,可以提高担保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可靠的担保服务。

3、 推进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我们需要推动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这一平台不仅将实现政府公共信用信息、金融信用信息、企业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还能为各参与方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信用评价等服务。通过构建这一平台,我们可以打破信息孤岛,提升信息透明度,为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要进一步扩大信用信息的覆盖范围,将更多的民营中小企业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这一措施有助于提升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帮助金融机构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同时,企业也能通过平台了解到自身的信用状况,进而提高自身的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
在扩大信用信息覆盖范围的同时,我们还应加强信息安全保护。这包括但不限于制定严格的信息管理制度、加强数据加密、确保信息传输安全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防止信用信息被泄露、滥用或篡改,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我们需要鼓励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各方在业务决策中充分应用信用信息。例如,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到企业的信用报告,为信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政府部门可以在项目招标、政府采购等活动中查询企业的信用状况,为选择合作伙伴提供参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能降低信用风险,为民营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实施路径选择与优化建议

1、 政策法规层面支持路径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活跃力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其稳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民营中小企业能够持续获得融资支持,推动其健康发展,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增信机制,以减轻其在融资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
(1)建立健全与民营中小企业增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构建增信机制的基础。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在增信过程中的责任与权利,可以为增信制度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例如,可以制定专门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政府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职责和角色,同时规定金融机构在支持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这样的法律法规体系能够为民营中小企业增信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促进增信机制的规范运行。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提升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关键。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手段,降低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提高其融资能力。还可以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其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例如,德州银行作为一家国资控股的地方法人银行,聚焦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举措”通过倾斜信贷资源、优化考核评价和授权管理等方式,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3)深化金融改革也是推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机制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动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民营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政府可以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可持续的融资支持。    
(4)强化监管与评估是确保增信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的监管与评估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增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和制度的持续优化。政府可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评估,督促其履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义务,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增信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2、 金融机构服务创新路径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民营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金融机构需积极创新,从多个方面入手,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融资服务。
(1)创新融资产品是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中小企业的重要途径。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经营特点,金融机构应开发出与之相匹配的融资产品。例如,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推出,能够有效解决民营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通过AI视频识别算法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在库货物的可视化、可预警、可追溯,大大提升了供应链金融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也能有效满足部分创新型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助力其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优化融资流程是提升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关键。金融机构应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贷款审批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缩短审批周期,降低融资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共同构建信用体系,提高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为其获得更优惠的融资条件提供支持。
(3)加强风险管理是确保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安全的重要保障。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通过数据分析、风险模型构建等手段,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进行精准识别和量化评估。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加强对民营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深化合作与联动是金融机构推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金融机构之间应加强合作与联动,共同推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的实施。通过合作开发新的融资产品、共同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等工作,形成合力,共同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融资服务。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共同推动民营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3、 企业自身信用提升路径

在当前数字化浪潮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抓住机遇,企业需要全面优化自身管理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加强信息披露。
(1)加强内部管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通过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可以规范企业的运营行为,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在制度建设中,应特别关注数据基础制度的建设,包括数据管理、数据治理等法律、政策、标准的完善。这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利用数据资源,提升决策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数字化转型机制,围绕核心业务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将促进企业的全流程智能化升级,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2)提升产品质量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企业应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信誉度,还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赢得社会认可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等社会问题。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企业能够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信任。例如,广州农商银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为乡村振兴注入中坚力量,展现了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4)加强信息披露是维护市场秩序和保障投资者权益的必然要求。企业应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这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同时,也有利于监管机构更好地监管企业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
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是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服务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河北新型智库,致力于建设成为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平台创新和运行创新的实体化智库组织;立足河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力争成为河北公共政策的思想库、资源库和分析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