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荣丨记忆深处,那缕馨香

时事   2024-11-19 16:56   山东  

   很喜欢一句话:要真正地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私会。作为一个威海人,对刘公岛这样地标性的旅游胜地并不陌生,却也因每次随着熙攘的人流走马观花而少了特别的感受。今夏8月一个酷热的早晨,突然想走一次刘公岛,在一个人的慢走、细观、静思里注视刘公岛,触摸那些时光深处的记忆。
推着购物车在超市里转悠,买完面食转身离开的当儿,案板上一排码得整整齐齐的烤饼吸引了我的视线。忙退回来,驻足端详。淡淡的金黄,四周因面硬而有轻微裂纹,虽然表面点缀了少许芝麻和签子孔,依然像极了我记忆中的那面食。推着车子继续转,可一种被称作杠子头的火烧,带着时光的印记,带着记忆中的香甜,在我眼前再也挥之不去了……
对于读过文登师范的人而言,杠子头不只是一种面食,还是每个人心中一份飘香的记忆。那时的我们,一群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和亲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跟一群同龄人一起开始了一种崭新的师范生活。上世纪八十年代,师范生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吃饭不花钱。记得每个月的月初,生活委员都会把数好的用皮筋扎着的一摞饭票发放到每个人手中,接过厚厚一饭票的那一刻,内心便充满着一份自豪与满足。女生饭量小,一个月下来还会剩余一些,常常就给了周围需要的男生,男生中那些饭量大些的,发的饭票不够吃,便要自己花钱买些填补一下。也就是在那时,一种那个年代有着特别诱惑力的杠子头火烧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杠子头在有些地方又叫签子馍,据说是一种起源于山东寿光的传统面食。因做杠子头火烧的面特别硬,手揉不动,需用枣木杠子翻压,故而得名。它的最大特点是吃起来脆口,还有嚼头,特别是凉了后吃,那种面粉的麦香会长久萦绕在舌尖上。杠子头的面硬并且是烤制而成,含的水分少,便于储存。古时候人们远行时常常把它当做干粮放在鞍前车旁。寿光市王高地区的杠子头,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至今还流传着“寿光走一走,捎俩杠子头”的俗语,足见它受欢迎的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把杠子头加以改良,较之传统的杠子头质地软了一些,水分多了一些,适合各地人们的口味。当年学校面食作坊加工的杠子头,便是这改良后的一种。
杠子头,多么亲切熟悉的名字啊。
那时我们的教室位于学校最南边的两层教学楼上,一路之隔,旁边便是几排平房的校办工厂区。其中一间屋子里,便是加工杠子头的作坊。
那个年代物质生活匮乏,没有今天这么多五花八门的零食。依稀记得,我们吃得最多的便是学校门口小商店里的方便面和海带丝了。常常在周末,睡到自然醒起来,在搪瓷的饭钵里泡上一袋华丰方便面,闷好之后撒上一些海带丝,就开始尽享我们眼中的美食。有时候,小面包就海带丝也吃得不亦乐乎。对于正在长身体的我们来说,在肚子饿了却没有到饭点儿的日常,需要有点东西打打牙祭,杠子头便是那最朴实、美味、营养、实惠的一种零嘴了。
初识杠子头,是被它的香味儿所吸引。总是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作坊里飘出香喷喷的味道,牢牢地勾住了我们的鼻子,循味找去,便知晓了地方。一日和几个同学进去,工人们正忙着烤制。刚出锅的杠子头摆在长方形的铁盘里,它的外形不是我记忆中七夕节时奶奶烙的糖火烧的样子,而是拳头大小,表面金黄,四周是波浪型的花边,香喷喷的,立刻就勾起人的食欲。我们每人买了一个,温热的杠子头攥在手里,一种踏实的温暖油然而生。掰开,外面金黄里面雪白,细看,那瓤是起褶带层的,填一块嘴里,香甜酥脆,在离开家的日子,还有这样温暖的面食,让家的感觉时常荡漾心间。青春年少的我,心中从此多了一份期待和向往。
杠子头成为我们三餐之外最贴心的辅食。周末的上午,几个男同学在把洗完的一盆衣服晾在教室门前的绳子上后,便去买两个杠子头垫吧垫吧肚子,空荡的教室因了这清香而多了一份温情;晚自习,有的同学买好的杠子头不经意间解开了塑料袋,满教室都能闻见这喷香。有时这边把手一伸,那边立马就将一个带着温热的杠子头放在对方的掌心,接了的人又掰开分给前后桌,嚼着,品着,写着,小小的杠子头,便将一份友情回荡在彼此的心间。才抹嘴角,又上眉头。
女同学心思细些,赶上节假日放假回家,便数着手中的饭票去买上几个杠子头带给家人。记得第一次带着杠子头回家时,我的勤劳善良的小脚祖母,打量着那一包金黄的还带着花边的杠子头说,这其实就是咱们说的砍边火烧呐。待到她掰下一小块尝了尝,又说,嗯,人家这个面吃嘴里是脆的,又香又甜,好吃。在学校念书累了就去买几个杠子头吃,可别饿着啊。然后,便微闭了双眼,慢慢嚼着,品着……为着祖母的这句好吃,以后每每放假,我总要带上几个杠子头回来。虽然只是一种面食,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这香喷喷的杠子头,丰富了餐桌,温润了眼睛,更把那些艰涩的日子点亮。
师范三年,可圈可点的东西不少,而杠子头火烧,一直在我心中占据着一席之地,每次吃,都口齿留香,都回味无穷。我便想,杠子头火烧之所以好吃,除了加入了鸡蛋、糖、油等材料,那枣木杠子的翻压,是不是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呢?被反复翻压的那些面团,原本就硬,经受了翻压打磨,依然硬,硬是其本色,翻压是生命过程的磨砺,因为经历翻压,才会既清香脆口又有嚼头吧。如此说来,杠子头的身上,那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不畏艰难、坚持到底、永葆本色的精神不是更令人心动?“常备风尘挂远鞍,两分火色一分圆。七分硬气实心里,看把南墙撞北山。”每当嚼着杠子头,一种别样的馨香,便会在心间飘荡。好客山东,吸引人的不只是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连一种面食都如此外刚内柔,如此具有精神品质,难怪很多人感叹:这,大概就是独属于齐鲁大地的浪漫……
今天,走进超市或漫步小城的几个大型早市,花样繁多、种类齐全的面食令人目不暇接,可是,再也看不到我记忆中的杠子头了。即便有跟它差不多的,我知道,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那金黄香甜的杠子头,已永远定格在了一个时代,留在了一代文师人的青春记忆里,飘香在许许多多人的心上。
时光荏苒,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三十年,我们由青涩懵懂的少男少女变成已经或即将退休的人,很多人甚至已经升级为爷爷奶奶;三十年,岁月涤荡去很多东西,可那杠子头,色泽金黄,翻动着波纹一样花边的杠子头火烧,和一同吃过杠子头的那些青春的面庞,还有,我亲爱的祖母品尝杠子头时沉醉的模样……非但没有淡忘,反而愈来愈清晰地镌刻于记忆的底片上,任凭时光飞逝,总是那么不动声色地在岁月的光波里闪烁,闪烁……
人生忽如寄。记住该记住的,忘掉该忘掉的。愿我们怀揣那些闪光的记忆与生命中的馨香,去拥抱余生中每一个最年轻的日子,在心灵的安宁中,把生命安顿好,把身体照顾好,把时光,过成波澜不惊的模样。

  本文系作者授权,刊发于《威海晚报》2024年11月19日A13版



张华荣



  威海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烟威联盟写作基地秘书长,《齐鲁晚报》副刊“青未了”签约作家。多篇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齐鲁晚报》《当代散文》等报刊及公众号平台,著有散文集《山与海的情怀》。


监制:段晓明

统筹:王雪云
编辑:刘学珍
审读:周冠华




【刷爆威海人朋友圈的文章】

降价、扩量、提质!威海推动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政策落实落地

威海营商行|“临港好品”搭上电商“快车”

这场产业盛会全国瞩目!院士专家组团来“开方”

赶大集 看大戏 在羊亭镇王家夼追寻儿时的回忆





威海晚报
在这里,我们将权威的新闻、丰富的资讯、贴心的服务,快速传递给你,让您的生活更多阳光、更多温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