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海外法律服务交流对接会干货满满
多家全球性咨询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都显示,中国企业出海规模逐年增长,特别是从近几年电商出海、中小企业出海开始,中国企业出海的资金量和企业数量同比都是两位数增长。出海区域也越来越广。例如,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基建、科技企业出海中东,新能源、先进制造业则进军欧洲。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经在全球份额中占比达到两位数。不过,出海不能盲目扎堆,在近日举行的“开放合作 侨创未来”——共建“一带一路”与海外法律服务交流对接会上,多名法律专家、国际问题专家、出海企业代表等都提到,了解各国法律法规和入乡随俗非常重要。市律师协会会长邵万权还透露,律协已组建涉外律师工作组,梳理海外网点信息,为企业出海提供法律服务护航。
为了在深化高水平开放、开创涉外法治建设新局面、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凝聚侨界力量,浦东新区侨联和北京(大成)律所侨联联合举办了这次专题会议。活动中,各界专家纷纷建言献策,共议“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法治保障 各方共建‘一带一路’”圆桌论坛期间,上海涉侨法律服务研究与交流中心、华政侨联副主席江利红教授举例说,曾有一家企业在境外中标某建设项目后,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周边居民投诉。他们很纳闷,施工并未违法违规,投诉从何而来?了解后他们恍然大悟,原来,当地有一个古老传说,施工地点附近恰好是当地人信奉的守护神鸟栖居地,因此遭到了居民的反对。还有一家企业则是因为在施工过程中才了解到,当地不允许在宗教圣地周围使用炸药进行地下施工,导致工程成本直线上升,企业不仅没赚到钱,还造成了严重亏损。这些案例都让台下的企业家们深受震动,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上外教授王广大等专家分享的众多出海实务经验也让他们感到获益匪浅。浦东新区侨联常委宋烨还讲述了自己企业出海的切身感受,建议已经适应了高强度工作节奏的企业家们到了国外“不能太卷,入乡随俗,慢慢来可以走得更远。”
据专业咨询机构统计,与最早以大型企业出海为主的局面不同,如今,中小企业境外发展的数量占比已经超过70%,一些营收规模只有几千万元的企业也开始考虑出海。但是,包括海尔、海信、小米等大型企业在内,出海都曾经面临供应链、物流管理、设计理念和功能本地化的挑战,所以,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海外发展尤其要注意合规风险,不能惯性思维,比如,在一些国家,建设项目加班加点赶进度并不一定会获得客户的赞许,反而有可能会存在安全和法律风险,因此,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才能“行稳致远”。
据了解,继2024“侨连五洲·沪上进博”主题活动成功举办后,上海侨界举办本次活动,是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作为。广大侨企华商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全面、专业、高效的海外法律服务能够帮助侨企华商用好机遇,规避和化解风险,实现稳健持续发展。上海各级侨联组织将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依托上海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依托涉外法律专业机构力量,加强与海内外侨团商会的联系,助力侨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在合作交流项目发布环节,北京大成(上海)律所发布了《企业出海实务指南》,包含55个近年来协助企业出海的案例及51篇国别类专业文章,为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连心侨 维护侨益”涉侨法律研究项目和“一带一路”涉外法律服务交流对接平台正式启动,将进一步构建涉侨法律服务信息共享、引领区立法授权侨界共商、涉外法律队伍人才共育、“一带一路”法律研究同题共答等合作机制。
编辑整理:一带一路门户网
特别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疏漏,以最新统计为准。若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