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时事   2025-01-23 15:17   云南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赵磊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赵磊表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提出的第一个全球性、大规模、全方位国际经济合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稳扎稳打地坚持十多年,展现了极强的战略远见、战略勇气与战略定力,其影响已经呈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极变化。就项目类型看,基建、产能合作等重要项目搭建基本完成,且新项目不断入列。就企业主体看,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是“一带一路”的主力军,民营企业是生力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推动各领域合作和项目建设。同时,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经济、技术、产业、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和时代大势,在数字、绿色等新领域加强合作、培育新增长点的空间很大。但还要看到,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效克服地缘冲突影响,提升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水平,促进共建国家间加强沟通对接,强化安全共同体意识,正确处理增强共建国家获得感和坚持于我有利的关系。具体来说,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需要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统筹管理机制、“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投融资多元化保障机制、风险防控内外协同机制、廉洁丝绸之路合作机制等,始终坚持一切合作在阳光下运行,消除对外经济合作的阻碍。(光明日报)

【延伸阅读】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国际论坛)


【赵磊】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世界现代化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大福祉。


共建“一带一路”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提出的第一个全球性、大规模、全方位国际合作倡议。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久久为功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不仅助力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也为国际经济合作持续注入动力。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的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国不断放宽外资准入,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由31条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实践平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充分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知行合一。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在1936年出版的《丝绸之路》中写道:“中国政府如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并使用现代交通手段,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今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改变全球经济地理,也在改变全球文明地理,不断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统筹“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2024年12月27日,中吉乌铁路项目举行启动仪式,项目已由设想付诸实施。就像中老铁路使老挝由“陆锁国”变成“陆联国”,中吉乌铁路项目也将助力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突破地理条件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限制。在推进“软联通”“心联通”方面,以中国与东盟为例,2023年双向留学人数超过17.5万人;2024年1至8月,中国公民前往东盟国家人员1620.5万人次,东盟国家人员入境中国内地969万人次。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日趋紧密,不断增进双方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在携手发展的过程中,重大标志性工程是动脉血管,“小而美”民生项目是毛细血管。共建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职业技能人才。自2016年在泰国建立首个鲁班工坊以来,中国已在国外合作建成30余个鲁班工坊。鲁班工坊建设坚持需求导向,在共建国家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物联网等70多个专业,帮助更多年轻人实现就业。此类接地气、聚人心的民生工程,不断增强共建国家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统筹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和稳步拓展新兴领域合作。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需要数字赋能。据麦肯锡研究报告,预计2025年数据跨境流动对全球经济总量的贡献将达到11万亿美元。积极开展数字、健康、绿色、创新等新兴领域合作,将为共建“一带一路”培育合作新增长点,为共建国家发展贡献更强劲动力。


放眼长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世界现代化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大福祉。(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赵磊)《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16日 03 版)


作者:赵磊

赵磊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与“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企业青联委员、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商务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专家组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先后获得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中央党校“科研优秀成果奖”、2012年记“三等功一次”、2016年中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研究方向:

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多边外交与文化软实力、民族冲突管理、“一带一路”建设等领域。


研究成果包括:

《纠正一带一路建设的十大错误认知》、《一带一路建设的十大痛点》《一带一路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城市》一带一路需要什么样的中国企业》《《一带一路英文译法应尽早明确》《在西欧寻求一带一路突破口》《一带一路的新加坡思路》《一带一路与中国跨越式发展》、《一带一路的文化经济学》等等。先后赴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访学交流。


出版专著:

《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荣获2015年中信年度好书奖)

《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冲突与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领导干部必备的三大思维能力: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为“2011年度优秀畅销图书”)

《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实践:中国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被列入“中共中央党校理论文库”)

《建构和平:中国对联合国外交行为的演进》(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主编《“一带一路”年度报告:从愿景到行动》(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专著《中国梦与世界软实力竞争》(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图书馆评选为第二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之创新教材。



【延伸阅读】

携手构建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

■赵 磊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入分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明确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面对促进世界多极化和维护单极霸权两种力量的较量,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两种取向的碰撞,中国顺应历史潮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自身发展激活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确立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10多年来,中国与各方携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落地生根、蓬勃发展,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制度型开放。在大国博弈加剧、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全球产业链重组、世界经贸秩序被破坏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日益凸显,有力促进了各方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形成制度型开放共识。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国宣布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搭建包括消博会、服贸会、进博会、广交会、链博会等在内的国家级“展会矩阵”,积极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未来,中国还将继续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为世界各国在华投资提供更加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0多年来,这一重大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在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基础上开展金融、贸易、投资等各方面广泛合作,有效促进共同发展。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才是正确选择。目前,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0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亮点频频,不仅让沿线国家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也为当地民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开放永不止步,合作面向未来。新起点新征程,中国愿与各方守望相助、携手同行,不断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提质升级、规则标准“软联通”更新换代、互学互鉴“心联通”深入人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来源:中国军网)



【延伸阅读】

什么样的中国企业代表“一带一路”

■赵 磊


 要从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角度看待“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的关系。今天,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世界格局变迁的重要变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要保持头脑冷静,我们要清楚,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巨型国家快速崛起的记录,从未有过如此众多人口的全面现代化。


  理性、客观了解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框架与基本内涵,不仅是中国人关心的事情,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一个系统战略,可以概括为一条道路、两大突破、战略三角、四项原则。一条道路是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两大突破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突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协调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两大重心,其中西北边疆是安全重心,东南海疆是发展重心;战略三角是从全球安全角度构建稳定的中美俄大三角关系;四项原则是中国在新形势下必须要坚持与夯实的四项基本外交原则。具体来说,四项原则包括:第一,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的总思路没有变;第二,中国外交布局的总框架没有变;第三,对世界物质贡献和价值贡献相结合的总方向没有变;第四,夯实国家间关系的安全、经贸、人文总支柱没有变。

  我很欣赏一个观点:“五年的企业靠产品,十年的企业靠技术,百年的企业靠文化。”的确,现在依靠一个产品维持企业存在5年越来越难,一项技术支撑企业10年越来越难,但是文化支撑企业百年则始终是金科玉律。中国企业目前可能不缺产品、不缺技术,只有文化软实力始终是中国企业的最大“软肋”。

  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世界一流企业一定拥有能够被全世界所分享的核心价值。因此,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要成功塑造和有效传播本企业的核心价值。早在2006年,国资委就指出,中央企业“软实力”建设框架初现。根据对146家中央企业的调查,84%的企业初步确立了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78%的企业初步建立了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今天这两个数据可能早就变成了100%,但是我到央企调研时发现,大多数企业高管依然不清楚本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甚至有人觉得“这个东西可有可无”。虽然国家确定,中央企业将要用软实力充实核心竞争力,但软实力在中国依然为大家普遍熟悉却严重缺乏共识,人们都认为文化软实力很重要,但在实践工作中却常常不被重视。

  什么样的中国企业代表“一带一路”

  不是所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能代表中国,都能代表“一带一路”项目。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要有“四心”,即“用心”(专注地热爱自己的事业)、“读心”(敏锐地了解市场与客户的需求)、“交心”(真诚地与客户、媒体等多元主体进行良性互动)、“暖心”(用产品温暖社会、创造福祉)。具体来说,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应具备以下5点要求:

  第一,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一带一路”要增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质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言简意赅地强调:“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走出去”不是目的,这个很容易,“走进去”才是目的,即培育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2011年,美国《世界日报》刊文《中资企业要关注全球化形象》指出:“从追求自身经济发展,到在世界经贸体系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企业值此转型期,如何从量的优势过渡到质的优势,简言之,如何从偏重亮丽的销售数据,转变为追寻消费者长期认同与忠诚度,是中国企业现阶段所应思考的课题。”

  “走进去”,即追寻消费者的长期认同与忠诚,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却是“一带一路”的目标。不论对国家还是对企业而言,“优越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学的说服力”显然要比诉诸军事、经济手段更有效,因为“它的目的不是征服领土和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民的心灵,以此作为改变国家之间权力关系的手段”。的确,伟大的公司要想生存,必须拥有一种持久的理念,其核心价值就是企业员工的信仰。有远见的公司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不论发生什么变化,它们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毫不动摇。

  第二,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卖产品、争夺市场,更要提升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中国企业改革的目的不是建立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或股份制等(这些都是途径),而是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即做大,做强,基业长青。所谓“大”,主要指企业规模要做大;所谓“强”,是指创造不俗业绩,在所在行业产生影响力;“基业长青”,则是要建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公司。对中国企业来说,做大并不难,做强和基业长青则需要企业在赢利的基础上,建立长远的愿景、价值观、使命和企业文化。

  目前,中国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的渐进性创新多,但突破性创新少;中国企业还处在模仿世界一流企业的阶段,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在投资并购方面,企业的资源整合和有效管理力度不够,甚至有的企业规模扩大了,管理水平却跟不上,经营风险仍然较大;在国际化经营方面,中国企业跨国指数还比较低,在全球布局、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邻国日本相比,日本早已放弃用军队征服世界,改用“日本制造”征服世界。今天,日本的百年企业共2.2万多家(连历史只有200多年的美国也有1100家),创业超过1000年历史的企业有7家,超过500年的有近40家,超过300年的有600多家。中国大陆的百年企业少得可怜:创业历史超过150年的企业不到10家。“一带一路”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精耕细作,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造得出精品。

  第三,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有产品、有技术,更要有品牌、有品牌价值。目前,有产品没有品牌,或者有品牌没有品牌价值,是中国经济的“顽疾”。缺乏品牌价值往往与缺乏大师和大家是分不开的,一想到中国企业,就是密密麻麻的工人、匠人,但普遍缺乏大师和大家,缺乏对产品本身以及生产过程的人文理解,这样的产品是不深刻的,这样的企业是难以征服人心的。

  2013年,全球企业品牌价值100强榜单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虽然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已经多达100家)。前十名的企业来自三个国家,分别为美国的苹果、谷歌、可口可乐、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微软、通用、麦当劳、英特尔以及韩国的三星和日本的丰田。有报告在罗列评选指标时称:“很多时候,一家公司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不仅是由于其产品,也是由于其精神。”有研究显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正转向能改善人们生活的品牌:“类似苹果、谷歌和三星的品牌正在改变我们的行为:我们如何购物,如何相互沟通。它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第四,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受欢迎,更要能打造有魅力、可持续的商业帝国。《财富》杂志“全球最受赞赏企业”评选的考量指标包括:(1)产品和服务的地位;(2)长期投资的价值;(3)公司资产的合理利用;(4)创新能力;(5)管理质量;(6)财务稳健程度;(7)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8)社会责任;(9)全球化经营的有效性。威廉?纽曼提出了有关“世界级企业”的标准:(1)一流的产品和服务;(2)追求合适的规模;(3)有能力与全球企业在国内或者国际市场上竞争;(4)按照世界通行的标准运作;(5)能够跨国界、跨文化管理;(6)具有高度柔性(有能力针对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进行动态调整);(7)善于取舍和保持核心专长。

  打造商业帝国的中国企业,要朝三大方向努力:第一是基础要素方向,具体包括主业突出、具有较强盈利能力、拥有知名品牌、高质量管理、创新能力强;第二是国际要素方向,即拥有国际化竞争力;第三是主观要素方向,主要包括领导及员工的高素质,企业文化及社会责任等。


【延伸阅读】
赵磊:携手构建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
中共中央党校赵磊: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
赵磊、张晗:以共建“一带一路”助益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
赵磊:“一带一路”需要智慧对接
以智慧对接“一带一路”
赵磊:“一带一路”需要智慧对接
【重磅】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第二届年会在镇江举行:聚焦双引擎 搭建新平台——网络型智库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中国律师--涉外律师业务机遇与发展”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什么样的中国企业代表“一带一路”
纠正“一带一路”十大误区
“一带一路”,美食与文化不可辜负

编辑整理:一带一路门户网

特别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疏漏,以最新统计为准。若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一带一路门户网
一带一路门户网,由一带一路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管,重点开展“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政策资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会务会展、风险预警、舆论引导等工作,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