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批准设立
又一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落地四川
12月11日,记者从四川省科技厅获悉,中国—古巴神经技术与脑器交互“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近日获得科技部批复。这是继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后,四川获批建设的第三家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实验室由电子科技大学、古巴神经科学中心联合建设。双方都是脑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佼佼者:古巴神经科学中心在拉美地区及全球脑科学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国际知名学术平台Research.com发布的神经科学家榜单(2023)数据显示,电子科技大学在神经科学领域的上榜人数排名居全国第一位。2023年3月,电子科技大学与古巴生物医药集团签署共同推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协议。同年6月,古方发出支持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的信函,7月电子科技大学与古巴神经科学中心签署共建协议。
实验室以神经技术、脑器交互、类脑智能为研究方向,主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类脑智能、无创脑电、磁共振等手段进行研究,定位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服务全球公共脑健康的脑信息研究中心。实验室还将成为连接中方与古巴、拉美的桥梁,包括建设脑科学创新联盟、脑智产业创新联盟,进行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最终在科研平台、科研队伍、科研成果、科技创新能力、国际合作能力等方面达成目标,譬如建成面向全球的脑科学合作平台(WeBrain),并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试用或转化,以服务公共脑健康,提升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能力;主办或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建立国际合作人才培训、培养机制等。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由科技部批准设立,是根据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需求,参照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国家对外科技合作创新最高级别平台,旨在通过中外双方科学家的务实合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接下来,四川将全力支持电子科技大学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推动高能级开放创新合作平台建设。(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宁)
在川国际平台+1!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如何建?
11月15日,记者从四川省科技厅获悉,《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简称《方案》)近日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复。这是全国批复的第一个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方案》提出,到2035年面向“一带一路”技术转移枢纽基本建成,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成为国际技术转移要素集聚高地和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高地。目标既定,宏图远大,科教资源富集又地处内陆的成渝地区,将如何扛起这一重任?“将按照‘一个中心、两地共建、众点协同’进行总体布局建设。”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其中,“一个中心”,即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两地共建”,即重庆市、四川省共同建设;“众点协同”,即依托成渝地区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科技园区、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为中心建设提供网络化支撑。为此,《方案》细化出重点任务,包括国际技术转移网络构建、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服务增效、人才交流、活动开展等。“目的是要深化成渝地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促进技术双向转移转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跨境融通。”上述负责人说。就构建国际技术转移网络来说,《方案》指出,深化与重点国家技术转移合作。比如,持续巩固成渝地区与新加坡、匈牙利、韩国、俄罗斯、希腊、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重点国家科技合作关系,与重点国家的重点机构共建技术转移合作节点,拓展国际技术转移网络,夯实机构间技术转移工作机制等。同时,要加强与国内技术转移平台联动合作,积极推动与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等跨国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打通和扩宽国际技术转移“引进来”“走出去”双向通道。作为该中心“众点协同”网络的支撑点之一,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目前已和5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起了常态化联系网络,开展项目往来,发挥着链接四川技术与全球市场的作用。该中心主任李万鹏说,不久前中心组织川企前往土耳其、新加坡考察,在此前已促成川企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人工智能+医疗”团队洽谈的基础上,想要寻求进一步合作。“接下来还要继续打通国际技术转移通道,让技术成果落地形成产业化。”“还要广泛吸纳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成立川渝国际技术转移联盟。”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推进川渝国际技术转移联盟建设,实现分享国际技术转移经验,共享国际技术转移和科技合作渠道,定期举办技术对接活动等目的。就建设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来说,《方案》明确建立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设立跨境技术交易平台、打造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平台等内容。其中,服务平台是技术转移的物理空间载体和服务载体。据介绍,两地将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专职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并搭建信息平台,整合两地相关要素资源,建设需求信息库、项目库和专家库等数据库。“目的是要汇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特色产业、科技产品、技术成果及合作需求。”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方案》强调打造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平台。譬如,加快推进中以、中德、中韩、中法等现有科技园区提档升级,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合作园区,探索“两国两园”“一园两地”等创新建设模式;依托“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平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并进行国际技术转移。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是四川第二家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聚焦资源收集保存、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技术、高效栽培、生物防控等研究。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是其共建单位之一,此前承办了第二届“猕猴桃产业技术国际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埃及等5国的20名科技人员参与。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以联合实验室为创新载体,通过开设国际培训班,以理论学习、产业研讨、基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多形式教授,是他们将技术转移出去的主要方式之一,未来将继续深化四川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猕猴桃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是合作的支撑,《方案》指出主要通过实施“大”的科技和“小”的民生项目来进行。就“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来说,《方案》提出要聚焦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聚焦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东盟国家的新能源、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因此有着较大技术需求,接下来可以优先开展这些领域的项目合作。”李万鹏说。实施一批“小而美”项目则注重民生领域,包括精准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生改善需求,主动参与脱贫攻坚技术转移专项行动等内容。同时要聚焦相关重点国家,在现代农业、防灾减灾、生命健康等领域实施一批民生项目。譬如,与亚洲的巴基斯坦等国,非洲的摩洛哥、南非等国,大洋洲的新西兰等国,在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进行重点合作。其中,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环境修复中心副主任孙庚介绍,这个月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将续签合作协议,进一步讨论双方未来的合作计划。此外,两地还要在提升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效能,推进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国际技术转移交流活动等方面发力。“数”说目标,到2026年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不少于10个国家打造20个国际技术转移重要合作节点;举办各种形式的国际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活动不少于30场;培养和引进国际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1000人以上;
编辑整理:一带一路门户网
特别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疏漏,以最新统计为准。若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