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2025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部署,认真落实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要求,总结2024年地质调查工作成绩,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关志鸥出席会议并讲话,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李金发出席会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谭光明,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2024年,全国地质队伍坚守“地质报国”初心使命,胸怀“国之大者”责任担当,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效显著,三门峡盆地再获高产工业油流,引领示范全国中小盆地油气勘查;青藏高原累计新增铜资源量2000余万吨,有望成为世界级铜资源基地;新发现西昆仑—松潘—甘孜长达2800千米的世界级锂成矿带,改变了我国锂资源格局。基础地质调查、公益性地质服务、地质科技创新、地学国际合作、野外条件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会议强调,地质调查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大政治责任,快速形成一批大型资源基地。要全力促进部局融合,形成统分结合、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工作格局。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扎实抓好巡视整改,有针对性地补短板、防风险、固根基。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发挥指挥中心的作用,确保广大干部职工干事有平台,建功有舞台。会议部署,2025年要牢牢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基本定位,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地质支撑。一是精心组织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强化统筹部署,加大重点矿种找矿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和条件保障。二是主动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用好“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推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加强海洋地质调查。三是着力提升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与质量。加大区域地质调查投入力度,系统开展资源环境国情调查。四是不断提高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水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责。五是全面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六大战略科技力量”,深化地质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星空地海井”探测观测监测技术体系。六是加强国际地质调查合作。七是系统提升地质调查野外条件保障水平。全面推行基地化保障,加快先进适用野外调查装备列装。八是持续深化“协议联系、统筹部署、业务指导、协调推进、信息共享”的新型央地关系。我国找矿成果何以“井喷”
“油”多“铀”好!从世界级铜资源基地到世界级锂成矿带,从锆铪资源改变全部依赖进口到改变铌资源“受制于人”局面……进入2025年,我国发布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重大找矿成果为何不断涌现?1月21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给出答案。我国“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创造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记录。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引起青藏高原生长,引发周边的稳定大陆块体发生改造和破坏,这个碰撞和改造过程,控制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成矿系统的形成和发育。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报告中,“世界级”“首次”“最大”是高频词,最有震撼力的是理论创新。“我国首次提出青藏高原东向生长模式,青藏高原仍然在生长之中!3000多万年以来向东生长了300公里。”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负责人侯增谦说,这破解了学术界关于青藏高原东向生长驱动机制的难题,为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所有研究的终极目标都是矿产资源,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深部解决方案,是当代地质人的责任和使命。”侯增谦说。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中国东部板内燕山期大规模成矿动力学模型、胶东金矿热熔伸展成矿理论和阶梯式成矿模式、三门峡盆地油气成藏新认识、锂矿“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矿理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内生外成”理论和多期多阶段角砾岩型稀土成矿模式……这为指导地质找矿实践,推动资源基地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物探工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钻井。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空天对地观测:从卫星到航遥
“现代不现代、关键看野外,野外好不好、关键靠航遥”。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是找矿主战场的“侦察兵”和“尖刀连”。据介绍,经过几十年持续技术攻关,我国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装备研发突破国外封锁与垄断,创建了第三代高分辨综合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体系,自主研制出航空重力、磁矢量等全系列技术装备与软件系统,初步具备了全域、多尺度、高精度综合勘查能力,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高海拔、深切割地区“人上不去”“装备上不去”是制约找矿新发现的掣肘堵点,轻量化、小型化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查装备是问题解决的“牛鼻子”。国产航空重磁测量系统在羌塘盆地成功应用,无人机航空重磁系统等无人勘查关键技术,在找矿主战场大显身手。山东齐河-禹城深覆盖区成功解决精准识别难题。新疆北山启鑫浅覆盖区实现铜镍多金属矿找矿突破。陕西深化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在找矿中规模化应用。宁夏建成遥感地质野外调查采集系统。2025年,“地质一号”卫星将发射,同时研发“地质二号”先导星,推进地球物理、高光谱和微纳卫星协同发展。卫星观测将形成数据汇聚和应用服务能力。空中观测将加快推进航空重力、时间域航空电磁、全谱段无人机勘查等自研系统实用化。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随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海试成功并正式入列,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工作加快推进。当前,海洋油气成为我国油气产量重要增长极,海上风电等海洋新能源领跑全球。2025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加强海洋资源调查,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2024年,我国海洋地质调查成效明显。优选评价南海北部油气区块,支撑首次以竞争性方式出让海域油气区块。组织实施我国首次东海载人深潜科考,获多项重要发现。向海图强、逐梦深蓝。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事关深海科技创新发展、事关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事关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2025年,我国将用好“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加强船舶运行管理团队建设,制定运维管理制度,建立面向全球的开放共享机制。统筹做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推进南黄海、南海等重点海域油气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资源潜力,完善井位建议。开展海岸带地质调查和海洋自然资源调查,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探测将构建深海钻探技术装备体系,加大面向深部的高精度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发,加快无人化、智能化探测平台研制应用。“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人说,深地、深海、深空正成为战略新疆域,从地质科学发展看,我国将以数字孪生、万物互联等新技术应用为契机,构建“星空地海井”一体化探测观测监测体系,加快推动地质调查范式变革。(王立彬)
来源:自然资源部、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