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幸福西城

文摘   2024-12-19 22:43   北京  


“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刘东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2023年8月,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北海公园,白塔屹立,绿柳依依(西城区宣传部/供图)


北京天安门西侧,百年府右街贯穿南北。大街东侧,一面红墙掩映于苍翠树木之间。红墙内,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中南海;红墙外,生活着北京市西城区约110万干部群众。


一边连着红墙,一边连着百姓,特殊的地位意味着特殊的职责使命。近年来,西城区坚持做到“突出政治中心、突出人民群众、引领现代化建设”,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描绘幸福新图景。


在寸土寸金的地段建成二环内最大的森林公园;坚持年均10%以上的可用财力支出在医疗领域;全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学校推进教育均衡惠及1.6万余学生……越来越多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成为西城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让更多西城人感慨:生活在这里,幸福感是油然而生的。





让老房子变成好房子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在核心地段住上新居!”2024年5月28日,桦皮厂胡同8号楼居民手捧着“大红本”,回迁到已旧貌换新颜的家中。


桦皮厂胡同8号楼位于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在西城区干部口中,它被简称为“桦8”。


曾经,“桦8”是典型的“老破小”。这栋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五层居民楼配套设施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合理,拥挤的居住环境、日益增加的建筑安全风险,让生活在楼中的20户居民急切期盼改造:“燃气管线都挂在楼体的外壁上,墙体开裂,厨房、卫生间墙体破损严重,希望政府能快点给我们解决。”


2020年6月,北京市住建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危旧楼房改建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在遵循区域总量平衡、户数不增加的原则下,可通过翻建、改建或适当扩建方式,对危旧楼房进行改造。


在此背景下,西城区决定在“桦8”原址上拆除重建。2020年11月,“桦8危改项目”被确定为西城区首个通过拆除重建方式进行改造的危旧楼改建试点项目,也是北京首个整楼居民均为产权主体的试点项目。


“桦8”是块难啃的“骨头”,西城区为此成立了工作专班,由西城区住建委牵头逐个打通项目中遇到的诸多难点和堵点,在政策不清晰、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边尝试边突破,工作专班由等政策变为用政策、要政策,敢闯敢试地蹚出一条路来。


在西城区委、区政府统筹下,十多个部门通力协作推进“桦8”蝶变。针对现有产权主体无法直接办理审批手续问题,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西城分局创新打破常规审批模式,提出“产权主体不变、实施主体代建”的办理思路,并打破“先首次后转移”的传统登记模式,提出“一户一首次”的办理路径,属地街道、社区及项目实施单位,精准做到“一户一案”……


为了让老房子尽快变成好房子,减少周转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建设方采用了“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的新型混凝土模块化建造技术,根据功能分区把建筑划分为55个模块,每个模块单元在工厂高标准预制,最后运送到施工现场装嵌。


新技术把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原本需要15个月的工期缩短为3个月,居民从迁出到交付、回迁入住则仅用了8个月。适老化的电梯、优化的空间布局、干湿分离的卫生间……如今的“桦8”已从“老破小”变为“暖心房”,成为西城式幸福的生动案例。


2024年以来,西城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立足核心区实际,通过城市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在加大危楼解危排险力度方面,解危排险22栋简易楼,涉及348户居民,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积极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行动,落实285万平米市、区产老旧小区改造,更多的老房子正在变为好房子。








在家门口遇见幸福


“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刘东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近年来,西城区围绕“七有”“五性”连续发布为群众拟办重要实事项目,推动服务质效提升。


在西城,让百姓在家门口遇见幸福,落实在一个个服务圈的打造:全覆盖的“十分钟便民生活圈”“十分钟养老服务圈”圈出幸福生活半径;“一刻钟就业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没烦恼”;“社区卫生15分钟服务圈”实现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99.52%。


2024年11月,展览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揭牌亮相,中心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复兴医院进驻真正实现“医养结合”,成为辖区长者养老享老的温馨港湾。


在车公庄社区生活了40年的张桂勤刚巧来“考察”未来养老的“第二个家”,一路看下来,她对本刊记者连说了三个“好”:“环境好、饭菜好、服务好,这里就是老年人的梦想空间。”


走进宽敞明亮的一层大厅,一份“每周食谱”、一张“活动安排”、一座“老年学堂”、一面“心愿墙”、一间“老幼空间”,在细节中体现着对老人的关怀。两位辖区老人留言“想看一场老电影”,中心当周安排;康复中心房间内,智能床垫感知检测生命体征,屋顶毫米波雷达能够准确发出摔倒报警,以“智”赋能,精准照护。


为更好照料“老老人”“小小孩”,西城区在北京率先推行普惠式居家适老化改造和养老育幼一体化融合服务,累计支持养老家庭床位4970张、安装“一键呼”5万部、建设父母食堂323家,全区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园所81处、托位总量3298个。


几年前,西城区居民陈岳辞职照顾患病的家人,如今想继续找工作,可面对新的就业环境,一时四顾茫然,所在社区了解情况后,主动派出专人对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帮陈岳找到了工作,成为一名派出所辅警。


公共就业服务作为保障性、兜底性工作,责任重大。为打破供需信息差,提高就业效率,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2024年以来,北京市西城区启动“一刻钟就业服务圈”建设,依托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置就业服务站点,以站点为圆心,在“一刻钟”半径内,广泛摸查劳动力数据、采集就业岗位、发布就业资讯、开展供需匹配、实施就业援助和培训指导。


“基层不仅有专门的就业服务专员,还有很多朋友来助阵。就业工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壮大。”西城区人社局就业科有关负责人介绍,由社区书记牵头,广泛发动辖区党员干部、志愿服务者、首都老兵等,就业服务工作全方位融入了社区工作。


目前,西城区已实现“一刻钟就业服务圈”全覆盖,连续十年获评“北京市充分就业区”。












让幸福有文化滋养


在菜市口路口西北角,沿着蜿蜒小径穿过面积4.4公顷的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一座红砖楼镶嵌于一片绿意之中,不时有孩子、青年往来其中。


这座楼是2024年9月开放的广阳书院,集读书、看展、运动、美食于一体。它的亮相,为广阳谷森林公园这片首都核心区内面积最大的城市森林增添了文化韵味。


“这里的自然教育引入北欧研学理论体系,让孩子们认识动植物亲近大自然,艺术中心则‘联动’民族乐团、书协、美院,搭建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广阳书院负责人倪嘉甫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西城区是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870余年建都史肇始之地,26%的用地为历史文化街区。为此,西城区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强区建设结合,在城市更新中注入“文化格调”,滋养西城人的日常生活。


漫步300多米长的烂缦胡同,闲适宁静中不失古韵京味,映入眼帘的是平整洁净的石板路、设计精巧的花池,文创咖啡馆和精酿啤酒馆前有前来打卡的年轻人,三五老居民则坐在“红色会客厅”院门前下象棋。


曾经的烂缦胡同因两侧违建较多,宽度只有3米左右。通过推进法源寺文保区城市保护更新项目,现在烂缦胡同恢复了6-8米的宽度,整洁而开阔。


烂缦胡同是近代史上风云际会之地,胡同中的10个会馆中曾来往诸多与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名人志士。这段历史,如今记录于每个会馆院落门前的标识铭牌上,也展示在由108号院落(原江宁郡馆部分旧址)改造的“红色会客厅”展厅内。


“街区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存在于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寸肌理中。”法源寺文保区城市保护更新项目负责方宣房大德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烂缦胡同在保持传统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补足设施短板,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同时,胡同以共享街区、共享生活为业态定位,利用腾退房屋优先植入文创咖啡店、书屋、花店等文化消费场所,激发街区内生活力,低效楼宇则改造为文化酒店,实现“腾笼换鸟”。


2016年以来,西城区启动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投入45亿元,已完成37处文物腾退;深化拓展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已有三批23处文物建筑落地签约;33家博物馆、158家实体书店、57家“悦读湾”遍布全区、滋养生活。


正因此,西城人的city walk清单在持续更新:牛街路口北的“京师首刹”长椿寺,经过展陈更新、打造了全国首部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重新亮相;在天桥街道仁寿路,北京现存唯一的里弄式石库门建筑泰安里通过全国首创的文物活化利用信用融资新模式,从大杂院变成集社交、创意、阅读、美食、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文化艺术空间。


2023年11月,青年在西城区柳荫街南口微花园摄影采风(西城区宣传部/供图)


以制度建设绘就幸福底色


服务高效、发展高端、治理精细、宜居宜业……西城式的幸福有“首善标准”、窗口作用。为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高品质绘就西城区的幸福底色,西城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2019年以来,北京探索了一条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平台、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的城市变革之路,而西城区接诉即办综合成绩已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从地铁站出来,走路远容易迟到,找共享单车又不够用,遇上雨雪天更头疼……”从地铁19号线太平桥站前往金融街主街区2公里左右的距离,曾是不少金融街上班族的日常困扰。


近期,上班族们发现,太平桥站和金融街主街区的共享单车增多了,原有的免费巴士“金融街1号专线”新增了都城隍庙站,在地图软件上还可实时了解专线巴士运行情况,通勤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迎刃而解。


改变背后是金融街街道提升接诉即办工作质效的一系列举措:会同相关部门开通“金融街专线”GPS功能、协调相关企业按地区上班族需求增加共享单车投放数量、单车清运运力等。


作为全国首个基层民主协商标准化试点,西城区还探索建立并实施了基层民主协商标准体系,让民之所望成为政之所向。标准体系实施三年多以来,西城开展协商活动万余次,从有事“要”商量到有事“会”商量,96%的议题在社区层面得到解决。


“都说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个难题,我们按‘规矩’商量着就把问题解决了!”2023年4月,陶然亭街道里仁东街5号楼电梯加装工程顺利竣工,年过花甲的居民张扬为此很是激动。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牵扯多方利益,如何快速达成共识、推进项目?社区开展了议事协商,提前公示协商信息、组织议事协商会、形成协商结果、填写参与者满意度调查问卷……2022年4月15日,仅用时一个多小时,改造项目就顺利通过全体表决。


北京市西城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王建介绍,这一过程之所以高效,是因为严格遵循了西城区制定的基层民主协商标准体系:“例如,《西城区基层民主协商指导手册》既有操作性又有实践性,在基层开展协商议事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另外,西城区还打造了社区议事厅示范点76个,参照示范点标准打造的推广点174个。其中,金融街街道“融声威斯‘听’”社区议事厅、什刹海兴华社区九榀咖啡馆议事厅等满足了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议事的协商场景,白纸坊街道建功南里社区“童声同议”则搭建了青少年儿童议事协商平台。


“‘标准体系’的建立,不仅大大地推进了社区议事协商常态化,更让居民们‘把事儿议透,将事儿做实’,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王建说。


来源:新华社


展览路街道新媒体中心
新媒体中心由展览路街道宣传部主办,以“连接助力信任”为核心驱动理念,致力于打造专属于展览路街道三位一体(政府、企业、居民)的全新交互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