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厄米系统的研究作为物理学领域的新兴热点,近年来在光子学、超冷原子、声学及电路等多个实验平台取得了显著进展。非厄米性的引入催生了一系列新奇的现象,特别是非厄米趋肤效应(NHSE)的发现,颠覆了传统布洛赫理论,揭示了所有本征态在开边界条件下在边界上的反常聚集行为。这一局域化现象及与之相关的能谱的高度边界敏感性,为非平衡动力学及输运特性提供了新的可控要素,推动了光学漏斗、高精度传感及光力诱导透明等应用的发展。然而,趋肤效应中的本征态集体局域化行为,一般要求针对系统全局引入非厄米项,且波包的局域化发生在边界,局域长度很难调节。因此,如何以高度可控且精准的方式,定制化设计波的局域化行为,包括局域化长度、空间位置及本征态分布比例等,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问题。近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重点实验室T01组胡海平特聘研究员、陈澍研究员团队,与量子计算研究中心G01组郑东宁研究员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新的局域化效应,即标度定制的局域化(STL),并在电路平台进行了该效应的实验观测。与点能隙引起的趋肤效应及由波干涉导致的安德孙局域化不同,在STL中,局域化模的数量及局域化长度完全取决于耦合范围的现象【图1左所示】,起源于体系中存在非互易长程耦合形成的闭合路径。该科研团队从一个可解析求解的模型出发,定出了STL的出现条件及特性,并展示了STL在各种非厄米晶格系统中的普遍性。进一步,他们利用电压跟踪器和电路开关等器件,设计了RLC电路系统【图1右所示】,直接观测了STL模式特有的空间分布。该项研究引入了一种简单而灵活的机制来操纵波包局域化,加深了对非厄米体系中特有的局域化现象的理解,并为设计具有特定输运特性的新型功能器件提供了启示。图1:几种典型局域化现象的示意图、电路系统及标度定制局域化(STL)的观测。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以“Scale-tailored localization and its observation in non-Hermitian electrical circuits”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 Commun. 15, 9120 (2024)】。物理所T01组博士后郭翠仙(现入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G01组博士生苏鹭红(现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T01组胡海平特聘研究员、陈澍研究员及G01组郑东宁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此外,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王永良,以及物理所G01组博士生李力、王晋哲、阮馨慧(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杜燕京(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培养)也共同参与了该工作。该工作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国家量子科技2030项目、中国科学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