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和伯顿·里克特(Burton Richter,1931年3月22日—2018年7月18日)。图源:https://www.symmetrymagazine.org/
1974年的11月11日,丁肇中告诉里克特:“我新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物理想告诉你。”里克特说:“我也新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物理想告诉你。”
二人把结果展开一看,居然做出的是同一个发现。
1967年,丁肇中被挖到麻省理工学院任副教授,两年后升任教授。
1970年,丁肇中感觉,自己已将DESY的潜力挖掘殆尽,并且自己也好似被几年的高强度工作掏空,被诊断患上了神经衰弱,决定休一年的学术假,放空身心,陪伴家人,在轻松的状态下,规划下一步的工作。
休假结束后,1971年春,丁肇中满血归来。
当时,物理学界认为,所有的粒子都是由3种夸克组成。丁肇中希望搞清楚,为什么宇宙中只有3种夸克。他雄心勃勃地决定设计一个高灵敏探测器,但现实给他泼了一头冷水,他的研究计划项目书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拒绝,也被费米实验室否定了。他做了一年的说服,试图挽回他的项目,最终没能成功。
1972年1月,他向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BNL)提出一个较“常规”的项目计划书,寻找质量更大的新粒子,这次获得了批准。
丁肇中的新项目意在研究质子与原子核碰撞中产生的粒子对——尤其是正负电子对,难度非常高,因为碰撞会产生强烈的“垃圾背景”——几十亿各种粒子,丁肇中要在其中找到寥寥几例正负电子对。
丁肇中拿着项目计划书寻找合作者,对方都摇头以对,表示抛开实验不谈,单单实验所要求的极端的精度就不可能达到。还有人说,加速器和探测器已经够昂贵了,丁肇中如此要求的精度是无谓地增加成本。有人还劝他放弃这种几乎没有希望的实验。丁肇中坚定地说,即使它是波士顿雨季里下落的一颗带颜色的雨滴,我也要把它找出来。
找不到合作者,丁肇中只得带领自己的团队单干。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鸟瞰图。丁肇中团队在该装置上发现了J粒子。| 图源:Flickr
丁肇中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到1974年7月中旬后,终于开始了正式实验。9月4日,第一阶段实验结束。实验进行的同时,数据分析工作同步开展中。
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计算机bug、个人偏见等,数据会给研究人员呈现虚假的结果,让人空欢喜一场,如果还将虚假结果当作重大发现报道出来,会导致声誉受损。当然,也有可能让人错失重大发现。
丁肇中一贯将团队一分为二,互不沟通,分别独立进行数据分析。
SAIXIANSHENG
1974年9月10日,丁肇中让两个数据分析小组报告结果,貌似发现一个质量约为3GeV的新粒子,但不敢确定。这是不是计算机bug造成的假象?
丁肇中请求BNL尽快再给安排8周的加速器机时。他表示,自己的经费快用完了,急需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去申请更多经费。BNL方面给了丁肇中团队6周的机时,其中3周安排在10月末和11月初。
进一步的实验进行之前,两个小组的数据分析依然在独立进行。他们细致检查计算机程序,确保没有bug,然后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核验数据。
10月13日晚,丁肇中团队组会上,两个小组都确认,确实发现了一个新粒子,质量为3.1GeV。
10月20日,丁肇中和团队成员飞抵纽约,准备BNL新的实验。
SAIXIANSHENG
4.里克特团队发现可疑数据
里克特团队的论文被各种事情耽误了,直到10月,依然还没有完成。他们应该感谢这次耽搁。
他们这时发现,数据分析计算机程序有bug,于是决定将数据重新分析之后,再完成那篇平淡的论文。
Roy F. Schwitters (1944年6月20日 – 2023年1月10日),他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让里克特领导的团队洞察到一个新粒子的存在。| 图源:wikicommons
10月22日,里克特团队组会上,Schwitter提出他发现了两组可疑数据,要求做进一步的仔细检查。
SAIXIANSHENG
梅尔文·施瓦茨(Melvin Schwartz,1932年11月2日—2006年8月28日,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 图源:Flickr
施瓦茨是个爱凑热闹的人,他马上去找到丁肇中:“丁,我听说你在3GeV附近找到一个尖锐的峰?”
丁肇中立即否认,连称没有啊,别瞎说。
施瓦茨说,我给你赌10美元,你在3GeV附近找到一个尖锐的峰。丁肇中说你赢了。丁肇中在办公室白板上钉上备忘贴纸:我欠施瓦茨10美元。
丁肇中继续要求组里成员做好保密工作,但是已经晚了,施瓦茨到处宣扬,丁肇中发现了奇怪的东西。
SAIXIANSHENG
6.高人在场,识破发现
SAIXIANSHENG
7.丁肇中重启实验
10月22日晚,丁肇中重启实验,验证他们的结果。通常的话,一两天就可搞定,只要看看新的数据是不是和旧的数据一致即可。丁肇中的团队忙活了一个星期。他们反复确认各种细节,就好像是第一次开机做这个实验一样。
丁肇中要求除了重复9月份的实验,还要求用几种新的方式收集数据。
10月末,数据分析完成,所发现的峰依旧在。
丁肇中的成员们兴奋不已,开始动手写论文初稿,多伊奇也多次打电话来,催促他们快速完成论文。丁肇中却要求大家稍安勿躁,继续收集和检验数据。
到了11月初,丁肇中团队已经确信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粒子,丁肇中本人也没有任何怀疑了,他还专门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儿,分享这一新发现。大家觉得,论文总该开始写了。丁肇中依然不让大家写。
丁肇中是个极端细致的人,容不得自己犯错。他以否定别人的实验而闻名,绝不能让自己成为被别人否定的人。
丁肇中认为,这个新粒子可能是一类新粒子,应该把同类粒子找全,之后再写论文。
丁肇中以前的实验都可通过现成的理论进行解释,然而这个新粒子暂时没有理论解释,这个事情让他困惑。
最后,丁肇中相信他的这一结果不会被人抢发,3.1GeV处的峰非常尖锐,其他加速器装置如果不特意在此处寻找,不可能发现这个峰。
丁肇中向前不久退休的同事魏斯科普夫教授展示了自己的发现,魏斯科普夫催促丁肇中尽快发表,不要再拖延了。
丁肇中这次听进去了。11月6日,他拜访《物理评论快报》期刊的主编George Trigg的办公室,咨询有没有可能绕过常规审稿程序快速发表。Trigg告诉他,可以的。
丁肇中返回后,让大家尽快写出论文。
SAIXIANSHENG
8.里克特团队确认新粒子
里克特的团队做出的图,峰清晰可见。| 图源:The Hunting of The Quark
9.丁肇中听闻斯坦福的发现
在斯坦福确认新粒子的那个周日的下午,丁肇中与BNL的一位粒子物理学家,Ted Kycia,正驱车去机场,前往斯坦福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参加该实验室顾问委员会的会议。在车上,同行的Kycia问丁肇中,他的团队发现了一个新粒子,这个传言是不是真的。丁肇中斩钉截铁回答:假得不能更假,一无所获,啥也没发现。
周日晚上,有个人探头向丁肇中团队值班办公室张望,好像在找人。这个人顺便对大家说,听说没,斯坦福的实验室在3.1Gev处发现一个共振峰,正开香槟庆祝呢。然后就走了,留下全办公室的人震惊不已,面面相觑,有人甚至留下泪水。
此时,丁肇中正在3万英尺高空的航班里看报纸。博士后吴秀兰(Sau-Lan Wu)马上给航空公司打电话,让乘客丁肇中落地之后,立即在机场回电话。
10.丁肇中与里克特
当面交流彼此的发现
丁肇中与里克特。| 图源: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丁肇中马上跟里克特打招呼,并说:“我新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物理想告诉你。”里克特说:“我也新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物理想告诉你。”
二人把结果展开一看,竟然做出了同一个发现。
里克特从办公室出来之后,马上给Schwitter打电话,告诉他,丁肇中的团队也做出了他们的发现。Schwitter说,这个事情欧洲的朋友已经打电话告诉自己了。
SLAC顾问委员会的会议第一项议程,斯坦福方面正式宣布了他们新发现的粒子。丁肇中坐在会议室的后排,马上站起来说,自己的团队也独立做出了同样的发现。Schwitter回忆说,丁肇中面色苍白,说话结结巴巴,与他一贯自信、严厉的气质大相径庭。
中午,斯坦福的Schwitter就新发现的粒子做了正式的学术报告。报告厅里挤满了人,除了物理学家之外,还有实验室技术人员、秘书、保安、保洁等,都来见证历史。Schwitter看到这种情形,没有做传统的学术报告,而是即兴做了个科普报告。
Schwitter发言之后,丁肇中站起来——此时,他已恢复了镇定和往日风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自己团队的发现。
会议室中所有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时刻,见证了一个粒子两个发现的神奇事件。
11.丁肇中突击投稿
丁肇中翘掉了剩余的会议议程,他在斯坦福SLAC找到一个空办公室,修改、定稿他们的论文。他给新发现的粒子命名为J粒子。
丁肇中连夜飞回了波士顿,次日——周二——下午,他恰赶在物理评论编辑部下班之前,亲自将论文打印稿送到。丁肇中知道,竞争对手的论文会在周三寄到编辑部。
丁肇中将论文送到之后,长出一口气,一番辛苦没有白费,自己的优先权,稳了。
《物理评论快报》却迟迟没有将论文发表出来。每过去一天,就有更多的物理学家知道这件事情。压力来到了《纽约时报》,因为他家的科学记者Walter Sullivan拥有他家该新闻的首发报道权。
SAIXIANSHENG
1976年,诺贝尔奖得主合影,最左边两位为里克特和丁肇中。图源:https://www.telegraph.co.uk/
SAIXIANSHENG
13.J/ψ粒子的发现:十一月革命
这个新发现的J/ψ粒子为什么令人兴奋?丁肇中为什么为保住优先权而不眠不休?
这个粒子太特别了。丁肇中和里克特在联合记者会上说:“这个新粒子与已知的粒子都不同,一定有某种新结构。”
J/ψ粒子特别在哪里呢?
J/ψ粒子的寿命为 7*10^-21秒。这个寿命在粒子物理学家看来非常长,是同类典型粒子寿命的1千倍。你要是在生活中遇见一个寿命达到1万年的人,吃惊不吃惊?
J/ψ粒子的质量比较大,是质子质量的3倍。一般说来,粒子质量越大,衰变的可能方式越大,寿命也就越短,而J/ψ粒子为何不遵守这种规律?
一定有什么东西抑制了它的衰变。物理学家知道,这意味着物质世界存在一种新的守恒量。
这个守恒量是什么?J/ψ粒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粒子?全世界的理论粒子物理学家行动起来,几乎每个人都提出一个想法。这一火热朝天的景象,久违了。
随着理论理解的深入,J/ψ粒子的意义逐渐清晰起来,帮助验证和完善了夸克模型。实际上,c夸克与反c夸克共同组成了J/ψ介子。
“在这个发现之前,物理学家认为夸克只有三类。因为三类夸克(上、下、奇异)可以解释当时存在的大多数物理现象。这个发现之后,夸克种类增加到了四类,后来又发现了第五类(下),接着又发现了第六类(上)。”丁肇中后来接受采访时表示。
J/ψ粒子发现之前,粒子物理基本是实验引导的。自此之后,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由理论引导。J/ψ粒子的发现正是这一转变过渡期的一项重要发现。
“这一发现意味着我们对物理学的理解完全不完整。必须建立新的模型。这就是我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 J 粒子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丁肇中在2018年接受采访时解释说。
J/ψ粒子的发现被誉为粒子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可谓实至名归。
参考来源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