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长的界湖,海拔最高的“鸟岛
班公湖部分全景图 摄影/张志军
班公湖为何形似“哑铃”
小贴士: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班公湖-怒江一线分布着蛇绿岩套这种岩石组合体。这种岩石组合体是两个大陆或陆块拼合的标志,其中保留着古海洋洋壳岩石、海底枕状玄武岩以及深海沉积物。班公湖-怒江一带的蛇绿岩套代表着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是原来的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拼合后形成的。
班公湖流域区位三维示意图 制作/郑磊
班公湖湖盆的演化共分为4个阶段:幼年期,晚中新世(距今1300万年~2300万年),受喀喇昆仑断层最早活动的影响,湖盆成形;青年期(距今810万年左右),受多条走向的断层持续活动影响,湖盆逐渐扩张;壮年期(距今94万年左右),南北两岸湖边堆积阶地类型与沉积特征呈显著差异,湖盆急剧膨胀,伴随中心南移;老年期(距今23万年左右),湖盆急剧不对称地萎缩退化。经过不同时期多期地质构造演化,美丽的大湖——班公湖就逐渐展露。
班公湖流域湖盆示意简图 制作/郑磊
班公湖流域咸淡水示意图 制作/郑磊
中国班公湖流域内共有冰川959条,总面积达665.35平方千米,冰储量达39.2316立方千米。补给主要来源于降水径流和融雪、融冰径流。得益于充足的淡水补给、补给量大于蒸发量等原因,东段班公湖流域的湖水含盐量始终保持在0.75克/升以内。湖水pH值变化区间在8.2~9.0之间,整体呈现弱碱性。中段与西段地区因湖面最窄处仅为100米~150米,使得东西方向湖水交换不畅、淡水补给量较少、蒸发量大于补给量,致使班公湖湖水含盐量激增,最终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咸水湖”,总体呈现一种同湖“东淡西咸”的景象。
湖盆流域一半咸水一半淡水让其别具一格,总有人戏称其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它的存在让这世界上的万物灵性相通成了现实。沿着湖边公路行驶,远处雪山点点,湖中鸥鸟肆意翱翔,近处湖水碧绿、清澈见底,湖底鱼儿畅游,湖天相映。经过多期自然演变,这颗镶嵌在藏北高原的“残缺的明珠”逐渐展露面貌,这波光斑斓的美丽大湖形成了独特的秀丽风光和连绵起伏的景色,吸引着世人前来观赏。
来源:地球杂志
原标题:走进天上阿里残缺的明珠——班公湖
编辑:薄薄酒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