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

政务   2024-10-31 17:04   内蒙古  

以工代赈是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提高劳动技能的一项重要政策。重点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大、受益面广、带动效应强,吸纳当地群众就业潜力巨大,是实施以工代赈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在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中实施以工代赈的路径和模式,吸纳带动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实现就业增收其中,兴安盟在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不仅增加了本地区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也使科尔沁沙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其做法被国家《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指引》总第73期刊载,供各地参考借鉴,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绘制蓝图,因地制宜挖掘以工代赈潜力

现阶段是三北六期工程的建设期,更是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关键期。今年4月,兴安盟委行署印发《兴安盟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推进方案》,从项目布局、重点任务、主要措施、组织保障4个方面进行了工作部署,为高质量完成全盟405万亩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任务,探索实施以工代赈防沙治沙新模式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路径。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采取林、草、药”“乔、灌、草带、网、片结合的生物措施,在光伏场地边界内延1米区域、场区空地、光伏板区间三个部分进行矮灌植物栽种和矮灌牧草播种,营建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植被群落,实现在光伏发电的同时,对沙化和盐碱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兴安盟瞄准工程建设中适合人工作业、服务保障以及后期管护的各个环节,全面开展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容量,共计1.5万人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有效实现了生态治理与以工代赈的统筹衔接。

二、多措并举,推动以工代赈政策落地落实

兴安盟印发《兴安盟2024—2030年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实施方案及2024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及合作模式,着力探索实施以重大项目整体带动区域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的新能源可持续产业循环帮扶模式,并将以工代赈政策嵌入工程建设过程中。

一是实现项目+嘎查村集体组织+农户的以工代赈模式,以项目建设为平台载体,由嘎查集体牵头,成立由村民组成的人力综合组、拖拉机组、铲车组、水车组及后期管护组等劳动小组,优先聘用当地农牧民参与土地平整、苗木运输、栽植、浇水、搭建围栏等各用工环节,并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进一步激发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生态修复的积极性。

二是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多层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嘎查村以集体资产入股、农牧民直接参与等方式,将光伏发电收益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鼓励农牧民参与林草产业的发展,投工投劳分片承包光伏治理区域,所产出优质饲草为参与牧户所有,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三是采取管护+劳务报酬模式,将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员纳入项目管护工作之中,按照主动参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在增加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同时不断提升林草项目区管护水平。通过优先吸纳当地农牧民群众就近参与后期管护,全面建立以项目建设人为主,属地嘎查村合作社为辅的管护机制,让广大农牧民参与沙地治理与日常管护双重任务,持续增加务工收入。

今年兴安盟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实施以来,已累计雇工90余天,累计雇佣当地农牧民2.7万人次、机械3551台次,共发放劳务费544.45万元、设备雇佣费397万元,群众参建比例达到10%,有效激发群众生态保护建设主人翁意识,形成群众参与建设、自觉管护成果良好环境,实现了治沙、兴绿、富民同向同行。

三、明确目标,确保实现三效益互利共赢

以工代赈作为一项有力举措,正持续发挥积极作用,按照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要求,最大程度挖掘项目用工规模,最大可能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建设,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群众务工技能,实现了鱼渔双授的美好愿景。到2030年,盟计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404.91万亩、改造盐碱地面积0.82万亩。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生态环境,从点沙成金变成点绿成金,在沙海绿洲中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切实达到了护生态、兴产业、富百姓的三效益

来源:内蒙古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处

编辑:内蒙古发展改革委新闻宣传办公室

内蒙古发展改革委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新闻宣传、信息公开、政务服务的重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