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李琼久艺术馆在乐山开馆。伴随着李琼久艺术馆的开馆,“嘉州水墨·丝路画韵——嘉州画派书画作品展”同步开展,共展出李琼久作品56幅,以及“嘉州画派”代表作34幅。
国庆假期,这座承载着深厚艺术底蕴的艺术馆,以高品质的文化内涵和展览质量,为游客市民献上了墨香四溢的文化盛宴。
蜀山有墨千秋画,岷山有声万古诗。
乐山古称嘉州,宋人邵博誉为“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独特的嘉州山水吸引了历代诗人骚客,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陆俨少、丰子恺、关山月等,都曾在乐山留下丹青墨宝。
李琼久则不然,他生于斯、长于斯,虽也游历名川大山,但终其一生的绘画都有着特殊的“嘉州符号”。李琼久笔名九公,堂号永好堂,生前为嘉州画院院长,是嘉州画派领军人物、国家文物局精品限制出境书画家之一。李琼久运用独特的猪鬃笔,横涂竖抹、勾皴点染、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既力沉势猛,又微妙灵动的艺术效果,让人感受到明快大气的艺术氛围。
从李琼久的作品里可以看到,浓郁的山水文化氛围是乐山书画家成长的深厚土壤。除了他,杨风、刘朝东、李道熙、李农罕、张志成、罗孟汀等诸多画家的艺术发轫地都在这片土地上,嘉山秀水是他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一个正直的人不一定是艺术家,而一个艺术家必须是一个正直的人。”李琼久的一生,坚守艺术纯粹,他的话语也映射出乐山书画家的傲人风骨。1980年,李琼久创立嘉州画院,成为当时我省重要的文化力量。李琼久带领乐山书画家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创作出许多既有乐山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又能展现独特自然景观的优秀作品。
嘉州画院成立之初,以李琼久为主帅的嘉州画派秉承传统艺术精神,以“三江三山”的风貌为蓝本,以“开天辟地”的气概为行愿,在画坛深耕厚植,守正出新,充分展示了用笔概括、生辣朴茂、水墨丰盈、色彩饱满、大开大合、明快大气的嘉州画派艺术风貌。嘉州画派的书画家们在绘画题材、笔墨语言、书画结合乃至绘画工具选择等方面都做了诸多尝试,有着许多创新。
嘉州画院的发展是李琼久一生的守望,在其弟子郭志全所著《画坛大隐李琼久》中写到:李琼久弥留之际,面对人生的最后落幕,最惦念的、最割舍不下的,依旧是嘉州画院。他说:“我的病很快就会好……这几天大佛寺的菊花已开了,等几天我的病好了,就回去把嘉州画院那块牌子重新写一块。”
秉承李琼久的遗风遗志,“嘉州画派”的发展与时代发展同呼吸,与社会潮流共命运,一次次开启多画种、多派别的融合发展,实现传承有序、发展有方,乐山的美术人才大量集聚。
如今,嘉州画派年轻书画家继承老先生们兼容并包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想更加开放、创作理念更加多元,不断发展和丰富嘉州画派的艺术面貌,在新油画、版画、雕塑、书法等艺术门类上均取得不斐成就。
2016年8月,乐山市美术馆成立,坐落于嘉州画院身侧。成立8年以来,乐山市美术馆多次举办承办高水平艺术展览和艺术类活动,成为川内市属美术馆中的“排头兵”,越来越多人从这里感受“美”、呼吸“美”。
在此基础上,乐山市美术馆将植根于乐山的嘉州画派作为重要研究、保护和发展对象,多次开展相关活动——
2020年7月,为纪念嘉州画院建院40周年,市美术馆承办“纪念嘉州画院建院40周年书画作品展”,展出嘉州画院120余位画家的160余幅作品,包括国画、书法、油画、水彩等门类。
立项于2022年的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再识·嘉州画派”美术作品巡回邀请展,由乐山美术馆作为实施主体,先后在重庆市合川区、成都市、乐山市和安徽省合肥市等地举办,以嘉州山水风光、乐山人文景观为主题创作的优秀作品尽显嘉州画派鲜明特色。
去年,乐山市美术馆整体搬迁至文瀚巷后,原乐山市美术馆所在地正式动工改建为李琼久艺术馆,历时9个月完成。这同样也是乐山对这位艺术大家的一次致敬——李琼久离世后,其家属和弟子遵其遗愿将41幅遗作捐赠国家,并在“纪念李琼久逝世一周年”会上举行捐赠仪式。
如今,全新的李琼久艺术馆上下两层共计1550平方米,通过李琼久书画作品、文字图片、实物和现代声像技术等多种形式,讲述李琼久的一生。馆内分序言、艺术历程、艺术精粹、艺术影响和传承、尾声、互动交流区六个部分,收藏展出文献资料和作品近150件,是集文化展示、艺术交流、研学实践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艺术阵地。
“李琼久艺术馆的开馆,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欣赏李琼久代表性作品和感受嘉州画派的机会。”……站在李琼久的作品前,每一位参观者的脚步都轻了下来、慢了起来,好似正在和大师进行一场深入心灵、振聋发聩的艺术对话。
未来,我市将依托李琼久艺术馆,致力于梳理地方画派脉络、挖掘本土文化艺术资源、加强对外文化创作交流,努力将嘉州画派的老艺术家和本土新生代创作力量集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地方艺术创作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同时,通过专业文化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参与者,让李琼久进一步成为乐山的文化名片。
来源:乐山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杨心梅
摄影:郭星 杨丹
编辑:张宇婷
编委:何冬梅
副总编辑:张斯炜
特别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