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女人这一生,最顶级的魅力,不是才华,不是情商,不是漂亮,其实就2个字
情感
心灵鸡汤
2024-11-04 19:03
四川
仔细想想,很多人越到老越放任自己,反而与优雅越走越远。她是女子,却被人们尊称为“先生”,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女先生。她以优雅的姿态走过一个世纪的风雨,也让人们看到,女子真正优雅的模样。但是,杨绛的修养,并不是通过年岁增长自然获得的,而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历练出来的。家风家教的潜移默化
一个人小时候接受的教育,会影响一生。
杨绛的父亲不仅做过法官和律师,还曾在《申报》担任副总编兼主笔。他为人刚正不阿,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提倡新式教育。在杨绛的记忆里,父亲常常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吃甜点,他还借用西方的“劳动教育”,让孩子们帮忙捉虫子换取零用钱。曾经有一次,孩子们跟着父亲去朋友家做客,回来后,几个孩子忍不住称赞那个家的地毯很厚,沙发很软很舒服。如果有哪个孩子说到什么东西非常艳羡,父亲就会说:“世上的好东西多着呢”。年幼的杨绛听得出,父亲是想说,世上好东西很多,能够每样都拥有吗?北伐战争胜利时,杨绛所在的学校也参加了庆祝,她被选为代表,要上街宣传,并且站在凳子上向过往行人大声演讲。杨绛本想和别的同学一样,谎称“家里不同意”,拒绝去演讲。结果父亲却不同意,并且告诉她说:不肯去就别去,别拿爸爸做挡箭牌,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在你。勇敢地学会拒绝,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便是父亲教给杨绛的处世方法。爱读书的人优雅从容
也许很多人的回答都不同,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本身就有意义。杨绛从小便培养出读书的习惯,一次父亲半开玩笑地问她:“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会将自己推荐的书放在显眼的地方,等杨绛自己去读。但是如果杨绛偷懒,或是因为一些事将那书放了几天,那本书就会被藏起来,再也找不到。如果父亲和家庭的教育是基础,那么长大后的优秀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努力。杨绛和钱钟书一起留学期间,不仅经常去图书馆,两个人还进行比赛,看一年之内谁读的书更多。有些学校图书馆里不外借或是没有的图书,就拜托认识的朋友从市图书馆借出来,每周都是厚厚几大本书。她会将诗词抄在小纸片上随身带着,工作完成后借着空闲时间,躲在厕所里翻看阅读,算是给自己额外的奖励和犒劳。到了晚年,她依旧在读书,只是从之前文学和翻译转向了哲学方面,开始更多地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真的太难回答,只有爱读书的人才明白读书的益处。但这种益处每个人都不相同,因为那是从书籍中发现的快乐,从书籍中汲取的力量,是个人的享受和提升。他们身上有着更优雅的气质和修养,这是从任何地方都没办法学到的东西,更是不可能短时间内积累的东西。经历太多离别后的淡然
我们遇见一些人,相伴走过或长或短的一段路,之后因为各种原因分别,而生死离别,永远是最令人心痛的事。杨绛与钱钟书在国外留学期间,抗日战争爆发,逃难期间,杨绛的母亲在艰难的环境中病逝。等杨绛生下女儿,与家中再次取得联系,却发觉家信里很久没有母亲的问候。母亲去世时因为战火只能草草埋葬,抗战胜利前夕才找到机会好好安葬。而那时,杨绛的三姑母已经被日军枪杀,而父亲也在安葬母亲之后不久中风,很快去世。钱钟书重病期间,他们的女儿去世,转年钱钟书也离开了人世。巨大的打击没有让杨绛从此倒下,强忍住悲伤,她将注意力投向了阅读和写作,交托给自己热爱的文学。她开始整理钱钟书的手稿,用更繁重的工作来占用自己的时间,她写下《我们仨》,怀念三口之家的温馨。不会大惊小怪,不会失声痛哭,悲伤装进心底,默默地独自前行。一个人的修养,背后是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如果没有百年人生中的成长与历练,只经历漫长的时间,就不会有我们熟知的杨绛。
作者 | 紫翘·陆一
图片 | 紫翘·摄影爱好者投稿。
主编 | 诗雨
编辑 | 李江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