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山里的中国是怎样的中国

百科   2024-10-19 15:22   浙江  

点击蓝字关注秦山核电,看完后点亮在看吧~

10月10日,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丁晓平长篇报告文学《秦山里的中国:一座核电站的强核报国之路》(以下简称《秦山里的中国》)在嘉兴海盐中国核电科技馆发布。书的腰封上赫然写着: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秦山核电开工建设40周年。该书被列入嘉兴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扶持项目、海盐县文化精品工程扶持项目,并于今年9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当着秦山核电工作者等在场嘉宾的面,丁晓平拿出一套秦山核电蓝色工作服,郑重其事地穿在身上,他问:“帅不帅?”现场报以笑声与掌声,众人回应的“帅”字掷地有声。

去年4月,丁晓平驻点秦山采访了12天,临别时,秦山核电党群工作处的同志们送了他这套工作服。丁晓平将这份情谊又从北京带到了新书首发式上,也写进了后记,“我知道,它不仅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嘱托,一份信任,秦山把我当作自己人了。穿上它,我感觉我从此就是‘老秦人’中的一分子了。”

发布会现场,丁晓平不无动情地说道:“感谢中国核工业二次创业的创业者们,感谢一代又一代的‘老秦人’,感谢秦山的乡亲们。没有你们,就没有《秦山里的中国》。”

“我在秦山看到了中国”

《秦山里的中国》这本书是怎么来的?

《秦山里的中国》作者丁晓平 万里鹏摄

时间回到2022年11月20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丁晓平以报告文学《红船启航》获奖,授奖辞是“沉雄厚重,在历史与现实的映照中讴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一个月后,在嘉兴市委宣传部的牵线支持下,海盐县委宣传部找到丁晓平,希望围绕秦山核电主题撰写一部报告文学。而秦山核电,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核电的“红色根脉”。

在丁晓平看来,秦山核电在高科技产业、核工业领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是一张里程碑式的名片,“一个作家不能老是重复自己。《秦山里的中国》是工业题材,也是科技题材,我想通过新题材新领域的写作来填补自己的一些空白,尝试一些挑战,正是因为有挑战性,我有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做这件事情。”

2023年4月下旬,丁晓平来到了秦山采风。此前,他已做了不少调查、研究和思考,花了2000多元购买了有关书籍。来到秦山后,他不仅深入秦山核电做“老秦人”人物专访,还走遍了秦山的角角落落,甚至乘坐渔民的皮筏子来到了与秦山核电相望的白塔山,只为真切地融入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与人文。

他看到“秦山核电高耸的白色建筑、美丽的乡村田野、青翠欲滴的山峦,还有蓝天、白云、大海、沙滩,交相辉映”,他看到“秦山核电基地围墙外,就是农民的庭院,距离核岛最近的农户仅610米。这里有千亩菜园,葡萄、草莓等种植基地”。

“昔日的秦山,没有因为秦始皇的驻跸而名扬四海;今日的秦山,却因为‘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而名闻天下。”丁晓平感慨道,正是因为“大气如海,淳朴似盐”的海盐人民,以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和担当,接纳了中国大陆独立自主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才有了中国核工业二次创业的新天地,才有了这“国之光荣”。

12天的采访、5G的数据资料,丁晓平面临海量信息的梳理。

问题来了,如何架构这部书?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我写作的立场、方法和价值判断,以及结构和叙事方式。”丁晓平在苦思冥想中闪过了《中国硬核》《大国硬核》《国之光荣》《垦荒者》等书名,直到灵光一现,跳出了“秦山里的中国”这几个字,“是的,我在秦山看到了中国!我也想让我的读者在一代代‘老秦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立潮头、敢于创新的故事里看到我们伟大的中国,看到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

“秦山核电的第一次动员大会竟然是站着开完的”

“写作不是象牙塔里的事情,《秦山里的中国》是要给老百姓看的。”丁晓平把握了“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的创作理念,“大”表现在宏观叙事上,但如果宏观没有微观来填补,没有具体的人或事,就是空的,两者兼顾才能让这些故事有血有肉,才能从中看到真实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用巨大的同理心和同情心来体会核电建设这项工作的艰难,你才能共情共鸣。”

《秦山里的中国》共18章60万字,第一章标题就是“二机部(第二机械工业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这句话出自周恩来总理,下半句是“要搞原子能发电”。1970年2月初,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市工作汇报时指出:“从长远来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地区用电问题,要靠核电。”2月8日,上海市传达了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确定有关部门实施“728工程”,即核电站建设工程。

1974年4月1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向二机部、上海市发出《关于上海七二八核电站列入计划的通知》,将“728工程”列入1974年国家基本建设项目。

1981年12月18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出《关于建设三十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通知》。

1982年11月2日,国家经济委员会批准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定点在浙江省海盐县秦山。

如何开笔叙述秦山核电呢?

丁晓平选择从秦山核电厂第一任厂长于洪福的角度切入。1982年12月3日,于洪福带领第一批核电建设先头部队进驻海盐,次日就在海盐县招待所的一个大房间里召开动员大会。江南的冬天湿冷,又没有暖气,从大西北来的汉子们不适应,冻得直哆嗦,会议开始没多久,大家跺脚的声音就响成一片,都快盖过讲话声了。于洪福带头站了起来,吼了一嗓子,“全体起立!咱们站着开会。”

 “谁也不会想到,秦山核电的第一次动员大会竟然是站着开完的。”丁晓平对于这次会议的场景描写,恰恰体现出“老秦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决心。

1983年6月1日10时,承担土建施工的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公司第二工程处在秦山双龙岗上点燃了开山第一炮,霎时间大地震颤、土石腾飞,这也标志着“三通(通水、通电、通路)一平(场地)”的现场前期工程正式开始。

得名于秦始皇登临的秦山,终于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于洪福和他的战友们上山头、下工地、抓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似一幅“‘愚公移山’的新图画”。

丁晓平的笔仿佛电影镜头还原了当年的场景:

 ——风钻工人抱着钻机,浑身都沾满了黑乎乎的机油,一阵风来,钻出的石灰随风起舞,粘在浑身的机油上,整个人儿成了黑白相间的泥人。扎钢筋的工人,手提肩扛,爬上爬下,风雨无阻,走在简易的脚手架上,如同杂技演员在走钢丝,令人胆战心惊。

——工地上没有浴室,工人们就自己搭一只烧水的锅炉,用篾席围挡起来,洗澡的问题解决了。工地上没有食堂,伙房就临时搭建一个大窝棚,露天吃饭,席地而坐,三五成堆,其乐融融。

——海盐本地的工人,也顾不上回家,吃住都在工地上,家属从家里赶来了,帮忙洗衣做饭。核电站的领导们下工地来了,他们提着水壶送来了开水,抬着饭桶菜桶送来了饭菜……

“做埋头苦干事,创惊天动地业”,现场巨幅标语迎风猎猎,激励人心。

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是一个历史坐标,见证着秦山核电站的从无到有:1984年2月,工程列入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1984年6月1日,反应堆核岛基岩负挖;1985年1月24日,汽轮机厂房常规岛建设开工;1985年3月8日,反应堆厂房核岛底板钢筋绑扎开始。

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电站浇筑第一罐混凝土

1985年3月20日,反应堆主厂房底板浇灌第一罐混凝土,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正式开工建设。

 “外国人也在看着秦山”

丁晓平的视角是多元的,《秦山里的中国》聚焦的是人物群像,他们中有决策者、建设者、跟踪采访的记者,等等。

有一个故事让丁晓平热泪盈眶。女钢筋工唐玉琼随爱人从四川老家来到了秦山核电工作,爱人是司机,经常跑长途,女儿在上幼儿园,星期天没人管,碰到加班她只能将孩子带到工地。她自己在七层楼那么深的核岛扎钢筋,只好一头将女儿拴在基础坑边的一个棚子的柱子上,一头拴在女儿腰上。唐玉琼对女儿说:“宝贝,妈妈就在下面,你要小心,不要乱动,一滚下去就没命啦!”等到吃午饭时,她赶紧跟班长请假:“我的孩子还在上面,我得给她点吃的呀!”她爬上来一看,女儿一脸的鼻涕眼泪,睡着了。无论是第一次在秦山听到这个故事,还是在写作时重述这个故事,丁晓平眼眶都湿润了。而唐玉琼只是秦山核电建设者的其中一个代表,他们排除万难、敬业奉献的精神底色是一脉相承的。

有一个故事让丁晓平肃然起敬。这个故事来自当年跟踪采访秦山核电的《嘉兴日报》记者丁燕的讲述:1985年4月,在浇灌3米平台混凝土时,发现有一块混凝土比设计要求低了3厘米,虽然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但不符合全优工程的质量标准。海堤工程处的领导毅然决定,将这62.5平方米的混凝土全部炸掉,重新浇灌。不过,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他们也精打细算,降低成本,节约了400万元的投资。最终,工程获得了水利部、建设部优秀设计奖和国家质量银质奖。这何尝不是秦山核电严细认真、安全至上的精神缩影!

所有的努力,都指向秦山核电并网发电的时刻。

1991年1月3日,姚启明受上级委任,来到秦山核电报到,任秦山核电厂厂长,同时他也肩负着“一年发电”的“军令状”。采访中,丁晓平捕捉到了姚启明当时的心情:“姚启明当然明白,秦山核电站能不能按时建成发电,既标志着核工业第二次创业能不能成功,也标志着核工业在新的起点上能不能跑好第一棒。祖国在看着秦山,人民在看着秦山,外国人也在看着秦山!与其说这是‘军令状’,不如说这是‘生死状’。”

姚启明铆足了劲扑在了工作上:一是埋头学习,把节假日、周末和晚上凡是属于自己的时间都用在了熟悉图纸、设备和文件上;二是走遍工地的角角落落,做调查研究,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他还签发了《关于加强岗位纪律和文明生产管理的通知》,明显提升了全厂的生产效率。

“秦山时刻”,在千呼万唤中来临了。

丁晓平在众多资料中发现,“秦山核电站的老朋友”丁燕以《秦山之光》为题撰写的新闻通讯,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画面——

23时50分,钱剑秋总工程师转身向后排就座的蒋心雄、赵宏等领导汇报:“为保证正常运转而安排的3次虚拟并网全部成功,可以正式并网了。”

席地而坐的30多名记者闻声“霍”地跳起来,摄像机、照相机、采访话筒纷纷对准电功率表和电气操纵台。

零时03分,总调度许可将发电机出口开关从冷备用改运行。

零时10分,总调度许可一号发电机组并网。

高级操纵员王日清沉着地举起话筒:“我是当班值长,我宣布:秦山核电站即将进入华东电网,请各位坚守岗位,忠于职守,确保反应堆系统顺利并网。”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所有人屏住呼吸,等待中国核工业史上这一永恒的瞬间。系千钧之力于一身的张初明看到核功率是118兆瓦、核同期表上指针顺时针转到一定角度时,毅然按下自动准同期启动按钮,自动并网装置投入工作后,刹那间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核脉冲,1.5万千瓦电量胜利并入华东电网。至此,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于1991年12月15日零时15分宣告结束。

1991年12月15日零时15分,秦山核电30万千瓦核电机组并网发电,实现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

秦山核电站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丁晓平善于捕捉细节,他在书中写到时任运行部常规岛组主值班员田庆红的回忆:“主控值长宣布并网发电成功后,我们把所有的设备又复查了一遍,精心检查,然后大家都坐在值班室里,监视着设备运行参数是否正常,当时是一小时巡检一次。等到天快亮了,值长要求我们再次巡回检查一次,保证设备万无一失。下班前,接到值长命令,要求下班后大家先不要回家,去坐倒班车,倒班车会在海盐县城转一圈。当时我们的倒班车前面挂着一个特别大的红花,后面有两辆车随同,车队沿着朝阳路、海滨路转了一圈。”

 “秦山里的中国,究竟是怎样一个中国”

新书发布会现场,中核集团首席技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何少华将《秦山里的中国》比作“一条核电历史的通道”,走入其中可以“一窥我们这群人何以如此、何以至今”。

在这条历史通道中,秦山核电并网发电后的历史坐标仍在熠熠生辉——

1994年4月1日,秦山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

1996年6月2日,秦山核电二期主体工程开工;

2002年4月15日、2004年5月3日,秦山核电二期1、2号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运行,实现了中国自主设计与建造大型商用核电站和核电国产化的重大跨越;

1998年6月8日,引进重水堆核电站的秦山核电三期主体工程开工;

2002年12月31日、2003年7月24日,秦山核电三期1、2号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运行,实现了我国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

2010年10月、2011年12月,秦山核电二期扩建的3、4号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运行;

2014年12月、2015年2月,秦山核电一期扩建的方家山工程1、2号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运行。

如今,秦山核电站已拥有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超过666万千瓦,是我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

2024年1月1日,秦山核电基地又传捷报——基地9台核电机组2023年度平均能力因子达96.8%!根据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公布的数据,该业绩在全球6台机组及以上核电基地中位列第一,创造了同类基地安全稳定运行的新纪录。

丁晓平的《秦山里的中国》融工业、科技、历史、科普、现实为一炉,首次完整、翔实、纵深地书写了中国独立自主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的建设发展史,让人们身临其境地站在“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的历史现场,从“国之光荣”中看见“国之硬核”、从“国之大者”中见证“国之名片”,可谓中国核工业二次创业发展的史诗。

一部《秦山里的中国》引来颇多共鸣。

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中核集团原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寿君犹记得当年秦山核电面临的困难何其多,但正是不惧任何风险挑战,百折不挠、攻坚克难,方能铸就“国之光荣”,打造“国之重器”,“希望《秦山里的中国》能让红色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自信自强,传承不息。”中国工程院院士、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总设计师叶奇蓁希望大家“从《秦山里的中国》读出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爱国情怀,读出昂扬向上、欣欣向荣的中国气象”。

“《秦山里的中国》为我们生动呈现了中国自主核电建设的历史,实录了中国核工业发展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艰苦历程,再现了核工业人行而不辍、履践致远的伟大精神,是丁晓平老师继《红船启航》后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它的问世必将给嘉兴文化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我们献礼祖国的深情告白。”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东和认为这是一部“讴歌伟大时代、书写人民文艺的优秀作品”。

秦山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潜赞叹:“书中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形象生动的人物刻画,都将成为我们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动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核工业的神秘、感受核科技的魅力、领略核事业的崇高。”

海盐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建妹注意到《秦山里的中国》还记载了近40年来海盐人民、海盐政府支持服务核电发展创业的感人故事,并将其视为“海盐企地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本”。

中国核学会监事徐浏华发出邀约:“再过20年,请丁晓平老师再做一篇秦山核电2.0版的文章,写一写秦山里的世界核电。”

海盐县秦山街道中国核电科技馆

“秦山里的中国,究竟是怎样一个中国?”丁晓平饱含深情地说道,“秦山里的中国,是一个拼搏向上的中国,是一个创新发展的中国,是一个壮丽美好的中国,是一个万家灯火的中国,是一个光芒万丈的中国,是一个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奋力向前奔跑的中国。秦山里的中国是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来源:嘉兴日报

责编:凌犇               一审:凌犇

二审:邵帅               三审:田桂红


每日一学


福利来啦!

秦山核电“铁杆粉丝”看过来

为了回馈大家一直以来

对秦山核电的支持与关心

小编连夜为大家争取到了

重磅福利!

公众号后台设置

阅读榜、点赞榜、分享榜、在看榜

每月15号、30号

将从各榜单前10名中

随机选取5位幸运粉丝

送上科普文创1份

活动小贴士:

转发、点赞和在看微信推文,可累计互动数,提高榜单排名。

活动以截止每月15号、30号12点的榜单为证明,每月16日、次月1日公布幸运粉丝名单。

互动越多,奖品越多!快来领取吧!


本月点赞、在看TOP3

“国之光荣”40载丨中国核电从秦山起步


“国之光荣”40载丨秦山肇始:“二机部不能光是爆炸部”


燃起来!今天给祖国比心🫰



秦山核电
中国核电发源地,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企业文化最佳实践企业,中核集团党性教育基地,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