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4年第5期目录

学术   2024-09-18 00:02   山东  

                  摘   要                 

从唯物史观看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郑广永,周  彤
[摘 要] 唯物史观是观察研究不同人类文明形态及其关系的唯一正确方法。把综合完整的文明形态分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以唯物史观进行观察研究,从而确定文明交流互鉴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主流。主张文明的冲突对抗,是夸大了不同文明形态中上层建筑部分的差异,并把这种差异看作是对抗冲突的根源。正是因为物质文明是决定其他文明形式的根本力量,所以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解放的必然要求。

—————————————————————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思维


于安龙
[摘 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蕴含和彰显着丰富的、深厚的辩证思维,包括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守一与望多的辩证统一、批判与建构的辩证统一、学习与鉴戒的辩证统一等。辩证思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科学性、真理性的重要体现和内在支撑,也是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切入点、着力点。

—————————————————————

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学空间媒介化研究


陈少峰,宋  菲,李  微
[摘 要] 空间是一个技术、心理和社会合而为一的组合体。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对数字化知识的高效供给使高校教学空间发生了巨大的结构变化,带来了教学形态颠覆性变迁与教资协同模式变革。高校教学空间内容、技术、平台、人才的媒介化融合,多构造主体交织合作,多形态资源重构供给,多类型媒体混合呈现,使教学方式由单向传授向相互合作、多层次交流转换,教学过程呈现出数据驱动、数智融合和综合干预的特点,这对高校教师的传统认知、文化权力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面对高校教学空间的媒介化转变,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技术推动和放管结合,直面空间张力结构,适配媒介界面机制,激发网络增值潜力,才能创新教学发展,提升高校竞争力。

—————————————————————

数字空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改造及其治理


张劲松
[摘 要] 人类社会从三维物理空间发展到四维空间——数字空间(也有人叫它虚拟空间、元宇宙),集数字技术大成的数字空间对人类的冲击很大。数字空间实现了对人类生产生活三维空间的全覆盖,对人类生产方式做了全面改造(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数字空间不仅改造了人类的人文科学研究体系,还可以实现寓教于乐并催生虚拟文明。数字空间具有三个层次,从第一层次向第二、第三层次递升,数字空间趋于无限。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共生并相互创造。数字空间改造人类生产生活后只需极少数人在三维空间从事生产,生产与生活出现对立,中心与去中心的社会关系发生冲突,还存在着各国对美好生活的争夺。应对数字空间改造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挑战,人类有多种治理路径可以选择,可以将数字空间打造成消费即生产、分布式生产生活、自由人联合体的场景。

—————————————————————

城市时代的遗产保护:北京三条文化带的历史、现实与展望


晏  晨
[摘 要] 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城市时代不仅对遗产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超越保护与发展之争,将历史城市视为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城市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生态、人居之间的互动关系。大运河、长城和西山永定河构成北京具有突出价值和意义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体现为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传统的山水观念并承担着相应的都城职能。作为现代城市遗产的三条文化带突出了线性遗产理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城市空间,也是体现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的精神性景观。在对三条文化带的历史和现实梳理的基础上,以国际遗产保护的新近理论城市历史景观理论对三条文化带保护及未来发展予以展望。

—————————————————————

自然人破产程序中的居住权问题审视与规范建议


马更新
[摘 要] 居住权作为《民法典》中新出现的用益物权类型,现有相关配套规定尚不够具体和明晰,而且由于自身用益物权之特性,在破产程序中对债权的公平清偿和价值实现有一定影响。随着自然人破产制度的逐步推行,居住权与各类破产债权的冲突问题将更加凸显,妥善平衡债务人、债权人以及居住权人的利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要明确居住权在破产程序中的存在形式和冲突类型,明确债权人、债务人和居住权人的诉求,通过完善居住权主体、客体的相关规定,丰富居住权概念,将社会性居住权和投资性居住权区分规定,多方充分协商,灵活处理不同类型居住权,力求最终实现居住权基本生活保障功能与破产法公平清偿目标的平衡。

—————————————————————

重整的衡平法根源及其启示


陈夏红
[摘 要] 破产法立基于成文法传统,而重整法诞生于衡平法实践,并通过成文化成为现代破产法的核心组成部分,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破产法进化的潮流。较之于成文法,衡平法更强调和鼓励法官在成文规范之外,基于自身的良知和对公平正义的把握做出裁判,体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和生命力。重整法的产生以及成文化过程,核心驱动力都是衡平司法的理念。因此,重整司法权行使天然具有衡平法的基因,缺乏衡平法理念的重整司法注定左支右绌。重整司法权构造,既需要成文法尽可能周延完备,更需要在重整司法权行使过程中弘扬衡平法的理念,更为灵活地应对重整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制衡角度,需要在重整程序中强化当事人意思自治约束和上诉约束。

—————————————————————

重组式执行:资源稀缺背景下基层治理何以可能?


阎  波,朱  衡
[摘 要] 随着我国治理重心的不断下移,基层公共事务愈加复杂化、不确定及动态化,资源稀缺成为基层政府普遍面临的现实困境。为探究基层政府如何在资源稀缺的背景下提升治理效能,本研究基于政策执行的有关研究以及资源依赖理论和资源拼凑理论,提出“重组式执行”这一资源行动视角下的政策执行策略,即充分挖掘治理体系内的手头资源,并采取灵活方式将手头资源和新任务重新组合,使其发挥新的治理功能。在X市建设“15分钟政务服务圈”的案例中,行政资源、自治资源、市场资源等手头资源均被挖掘重组并赋予创新价值。研究还发现,采用重组式执行策略并不完全因为自上而下的压力驱动,更是基层行动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下一种积极有为的主动治理活动。本研究为理解基层政府治理实践提供了创新理论视角,也提醒基层政府在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应注重对手头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逻辑、困境与路径


叶继红
[摘 要] 当前基层治理在信息、资源、参与等方面的问题对数字技术赋能提出了要求。数字技术通过赋能实现了基层治理的端口前移、精准服务、流程优化、功能集成,提升了服务的效能与水平。与此同时,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也存在一些困境,包括部门主义导致治理碎片化,重技术、轻治理导致治理异化,压力型体制导致治理内卷化,标准化的治理术导致治理简化等。因此,需要从制度供给的角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促进技术与治理的深度融合,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保持技术治理的适度韧性。

—————————————————————

人工智能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影响:机遇、困境与应用策略


张  辉
[摘 要]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也对基层治理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引用TOE分析框架,从技术、组织、环境的角度展开分析,认为人工智能能够有效促进基层治理的行政能力、服务能力、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时,又对基层制度规范、数据处理共享、管理人员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有文献对于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数字政府等内容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基层治理现代化仍没有提出操作性较高、系统化的应用策略。本文认为应从服务思维转型、制度规范优化、数据处理共享、智能效率提升、伦理安全保护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

“双碳”目标下资源禀赋、环境规制与绿色经济效率——来自中国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廖红伟,蒋静宇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把绿色发展与“双碳”同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并强调运用市场力量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本文基于2005—2020年全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从双重环境规制的视角,实证分析资源禀赋和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区分两类环境规制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资源诅咒”效应,命令型环境规制抑制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市场型环境规制促进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中、西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资源诅咒”效应,而东部地区不存在;市场型环境规制促进了东、中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命令型环境规制抑制了中、西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调节机制表明,市场型环境规制可以缓解绿色经济发展的“资源诅咒”效应,而命令型环境规制会强化这种效应。

—————————————————————

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的三重视域与现实关照——基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分析


徐  斌,韩  潇
[摘 要] 劳动正义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内核与实质。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三种视域对劳动正义进行了阐释。在事实视域下,马克思以生产劳动为靶,揭示了资本主义以物质利益为“正义需要”,钳制劳动发展与抹杀正义诉求的社会现实;在价值视域下,马克思从本体论出发,对劳动这种体现人的本质的生命活动进行了哲学反思与价值考量;在实践视域下,马克思立足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如何在历史进程中实现劳动正义进行了现实层面上的探讨。不同视域的研究体现了马克思的劳动正义思想是一个兼具科学性和价值性的逻辑严整的有机整体。马克思的劳动正义思想是当代中国推进劳动正义实践的重要思想来源。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劳动正义实践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又面临着新的发展隐忧,因此必须积极探索走出困境的基本路径,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正义的深层次发展。

—————————————————————

孝文化的尊崇与颂扬 ——《沈清传》与中国文学


李官福,张晨桅
[摘 要] 《沈清传》是韩国三大古典名著之一,是“孝”文化的经典之作,在韩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孝”在韩国深入人心,孝女沈清为救盲父牺牲生命的感人故事在韩国家喻户晓。本文以儒、佛、道思想解读《沈清传》之“孝”文化,并比较中韩孝女形象的嬗变,考察《沈清传》与中国文学的关联。通过分析认为,《沈清传》的“孝”文化,虽然具有本土特色,但更多的是受来自中国“孝”文化的影响。中韩同属汉字文化圈,“孝”体现了两国人民共同的道德文化观念,“孝”文化有助于弘扬人类精神文明,这对中韩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以及当代社会优秀“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I写作 小程序

👇👇👇




欢迎关注↓↓



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
原名“政治青年说”,推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论文专著、会议资讯等),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平台,以期共同进步!联系方式:politicalyouth2020@163.com(投稿荐文、推广合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