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贺兰县社区矫正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登录综合管理平台,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远程随机视频点验,整个过程精准快速高效。
“以前监管社区矫正对象,要靠主动报到、工作人员走访,现在通过综合管理平台,可即时完成信息录入等工作,帮助我们快速准确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防止脱管失控。”贺兰县社区矫正中心负责人说。
科技赋能,让社区矫正插上“智慧”的翅膀。近年来,我区以智慧矫正机构建设拉动机构队伍、规范执法、平台场所等工作全面进步,充分发挥“智治支撑”作用,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迈上新台阶。
以制强基下好“先手棋”
“有制”才能“有治”,“善制”方能“善治”。
我区将“智慧矫正”纳入数字政府建设,宁夏司法厅成立“智慧矫正”建设领导小组,研究提出“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2019年,宁夏司法厅制定印发方案,明确任务目标、方法步骤、完成时限和验收办法,把区市县三级社区矫正中心建设与全国“智慧矫正中心”示范单位建设同部署、同推进,筹资对22个县区社区矫正中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近年来,我区进一步明确目标要求,对标对表、补齐短板、挂图作战,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智慧矫正中心”建设。先期确定灵武市、彭阳县、红寺堡区等5个县区作为示范单位,分别建设独院式、独栋式、临街式和合署式社区矫正中心5个,从功能区域的合理布局到设施设备的科学配置,边建设、边完善,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确保全区建设标准统一、功能设施完善、运行高效协同。
将“智慧矫正中心”建设纳入社区矫正工作年度考核项目强力推动,确保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对宁夏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协调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开放数据接口,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网上办理、无缝衔接、协同办案,为深化智能应用创造条件。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全面加强社区矫正系统化、科学化、实效化建设;社区矫正工作者以智慧、担当和奉献,着力打造新时期社区矫正“新模式”,跑出“加速度”。2021年,全区实现区、市、县、乡“四级贯通”,区级“智慧矫正中心”示范单位建设实现全覆盖;2024年全区县区“智慧矫正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目前,我区“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大支撑体系、四个智慧化融合”的“智慧矫正”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智慧应用不断深化。
以智促管打好“主动仗”
“这份工作不仅时间灵活,方便照顾孩子,还能帮助我在劳动中学习蔬菜种植技术。”马某某说。
马某某因过失犯罪在平罗县高庄司法所接受过社区矫正。带着“案底”如何平衡家庭与生计,成为摆在马某某面前的一道难题,令她情绪低落。司法所工作人员了解到马某某的实际情况后,积极协调附近的采摘园,为其提供了一个在蔬菜大棚务工的岗位。马某某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基地务工时,认真负责效率高,很快成为一名熟练工。掌握一定的种植技术后,马某某承包了几亩地,开始自己种植蔬菜。
社区矫正工作从“管得住”迈向“矫得好”,在严格依法监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育帮扶路径,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生活技能,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生活稳定,平罗县司法局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模式,为社区矫正对象搭建了一座回归社会的桥梁。
近年来,我区各地以“智慧矫正中心”为实战平台,辐射带动社区矫正功能性场所建设,进一步扩展教育帮扶覆盖半径。
目前,全区建成社区矫正对象教育基地60个、就业基地44个、公益活动基地124个,2023年全区社区矫正对象社会适应性帮扶率达到61%。各市、县(区)社区矫正机构共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29个,覆盖率达100%;司法所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108个,覆盖率达45%。全区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覆盖,未成年人、妇女和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评估和“一对一”心理疏导实现全覆盖。近3年开展社区矫正对象团体心理辅导、咨询450余场,开展个体心理咨询辅导5000余人次。各地充分发挥民盟组织在教育、医疗、就业方面的资源优势,依托“智慧矫正中心”建成“黄丝带”帮教基地12个,2024年以来全区民盟组织开展各类帮教活动70余场次,受众4175人次。
我区充分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新技术,努力在实现智慧化重点应用上下功夫,探索构建社区矫正智慧化运作新模式。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社区矫正对象个体情况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估,通过精准画像,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矫正终端,向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在线心理咨询等数字化矫正服务,让社区矫正对象随时随地都能接受专业的矫正指导和帮助。实现动态化、全要素监测监控,智能化、全周期研判预警,提升安全风险隐患智能化防控水平,有效预防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
来源:宁夏法治报
监制:万 玮
审核:袁 茜
· 往期回顾
将宁夏法治设为星标
好新闻不错过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