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铁骨铮铮的志士,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树立“学医报国”的崇高理想;他是妙手仁心的医者,几十载如一日,用精湛的医术为病患消除痛楚;他是博闻强识的师长,倾尽心血指导后辈们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勇毅前行……翻看长江大学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有这样一个镌刻于丰碑的响亮名字,任岁月翻涌,其伟大的事迹始终熠熠生辉,为几代师生敬仰与称颂,他便是原沙市卫生学校首任校长李星阶先生。
奠基开拓 为医学事业奋斗终身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沙市医疗卫生史,先生的卓著功勋历历在目。您是江汉平原西医事业的奠基者,创办了康生医院和近代沙市第一所护士学校,带领同仁跋涉在‘行医济世’的伟大征程,竭尽全力帮助广大人民脱离疾苦。建国之后,您更是呕心沥血为祖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您的传奇经历与无私精神,必将为后人所铭记、传承、发扬!”这是1986年,恰逢一代名医李星阶先生90岁寿辰,原沙市卫生局党委派代表远赴成都呈送祝贺信中的一段内容。这是对老人为沙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实至名归的褒奖。
李星阶又名李庆衡,1896年7月14日生,湖北黄陂人。幼年时,目睹时局动荡、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他深感痛心疾首,早早萌生了“从医救国”的宏伟志向。青年时期,他辗转多地求学,立志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以实现自己治病救人的抱负。1917年,他从汉口大同医学校(1902年由英国基督教循道会开办,是英国皇家医学院的姊妹学校)顺利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又前往汉口仁济医院(今武汉协和医院前身,1866年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创办,是华中地区最早的西医院)实习进修。“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学生时代锤炼的坚毅品质,为他今后的事业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星阶先生青年照(右一)
1917年,正值弱冠之年的李星阶先生被分配至沙市七里庙巷内的慈济诊所(1894年由瑞典行道会创办,今荆州市肿瘤医院前身)工作。他通过虚心向外国传教士兼医师请教,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逐渐积累起临床经验。李星阶先生也成为了沙市第一位中国西医师。
古语有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对于素来怀揣远大志向的李星阶先生而言,又怎会甘心止步于此?彼时,中国具备先进诊疗技术的医院多为外国教会创办,虽然在各方面有毋庸置疑的进步作用,但对于帮助战乱中的贫苦人民来说,仍然存在诸多限制。李星阶先生渴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在沙市建立一所私人西医院,携手志同道合的朋友,用仁爱之心护佑更多生命。在理想的强烈驱使下,他多番周旋、几经波折、不言放弃,最终得到了瑞典教会的资助,于1930年5月在旧址(今沙市区中山街道毛家坊22号)内创办了“康生医院”。
经营初期,为了将其打造成沙市有口皆碑的正规西医院,李星阶先生花费大量心血与资金,招募人才、购进设备、配齐药品……当时,医院有专职人员30余名、病床35张,还引入了全市唯一的X光机;同时兼具各类别的医师,基本能实现全科诊疗,尤以妇科、儿科见长。
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康生医院附属护校正式开办,系沙市最早的护士学校;1934年,沙市首个医院化验室也得以筹建。
为民除疾 凭高超医术饮誉荆楚
在康生医院门诊一楼大厅的上方,悬挂着一块书有“至大医生”四个鎏金大字的匾额。那是有一年李星阶先生治愈了某位大商人的痼疾,对方专门制作并敬送的致谢礼物。这是对李星阶先生精湛医术与高尚品德的真诚赞美,生动反映了患者最淳朴的情感,也始终激励着其与同仁刻苦钻研,在攻克各种疑难杂症的道路上不懈奋斗。
沙市康生医院欢迎总干事巴立模医师留影(第二排右5为李星阶)
作为医师,他总是耐心细致地为人民问诊疗疾,凭借敬业的姿态,赢得了沙市百姓的交口称赞;作为院长,他始终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医护人员,展现出的严谨治学精神,令同事们深感敬佩;作为学者,他专注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的难症研究,形成的独到见解,采用的高效疗法,先后治愈了许多棘手的疾病,在荆楚大地颇负盛名。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李星阶先生有时宁可浪费药品,也绝不留一丝隐患。比如盘尼西林(即“青霉素”)肌肉注射一般是5-10万单位/次,每日2次,但是每瓶是20万单位。他要求手下的两名瑞典籍“洋护士”为患者注射药品时严格按剂量用药。一旦药品被打开,哪怕价格再昂贵,剩余部分都会被扔掉,绝不留到下次或给其他病人使用。
“志士长医国,良医亦念民。”——李星阶先生勤于思考,主动将中、西医的理论精髓融会贯通,并在临床实践中尝试推广,其突出事迹在沙市地区远近驰名。1927年,他为一名18岁的农村姑娘切除长在背上近20斤重的良性肿瘤;1928年,他又为经营沙市打包厂的外籍经理普莱斯治愈了妻子的胆结石;同年,他成功地为“九和布店”主理人曾琴南之妻潘氏进行难产手术;1932年,他出色地帮助一名腿部遭受重创的伤兵截肢,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大胆之举震撼了世人。
李星阶先生常怀仁爱之心,被沙市人民亲切地称呼为“慈善神医”。碰到某些无法治愈的疾病,他从不故意诓骗钱财,而是当即指点迷津;得知病人经济窘迫,他不仅免收医药费,还热心捐送生活物资;遇到灾荒之年,他自掏腰包发放飞帖给难民领米,还同佛教居士一起施粥。
“救死扶伤是身为一名医者的神圣职责”这是李星阶先生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有一次,医院抬进了一位已经高烧昏迷的出血热病人,由于家境贫寒,家属托举担架从郊区步行而来,囊中羞涩的他们跪在地上恳求医师伸出援手。接待的两位“洋护士”正准备拒绝,李星阶先生见状忙呼道:“赶快救人!”经过三天三夜急救,病人终于苏醒。
心系家国 于无私奉献成就真我
回首李星阶先生的传奇一生,纵然国内政治局势几度变迁,他却始终心系“人民的幸福安康”与“祖国的繁荣富强”。在“行医济世”的征程中,他义无反顾地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勤修品德,苦练技艺,积极践行曾许下的铿锵誓言。这种崇高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支援在前线英勇作战的将士,李星阶先生将自己位于庐山的一幢别墅捐出。他也曾为我国历史文化瑰宝长城的修复捐过款。1939年,日寇即将侵占沙市前夕,爱憎分明的李星阶先生毅然决定暂时西逃至重庆,彰显出了不为敌军看病的凛然风骨。
1949年7月,沙市终于迎来解放。李星阶先生深感中国共产党才是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最坚定力量,于是,没有丝毫犹豫和畏惧,其决定留在原地迎接解放军。
同年10月,新中国宣告成立,他踊跃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曾多次当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1951年,他参加了沙市第一支农村医疗队,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奔赴马山镇访贫问苦。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3个年头,他又捐献了沙市龙门一巷(今平安巷)内的一栋楼房。
李星阶(左1)、刘葆贞(中)与家人合影
1953年,沙市处于“商转工”的锣鼓喧天之中,如何在社会主义改造趋势下谋取新出路?李星阶先生在认真思考后给出了答案:果断向党和国家靠拢,率先在沙市地区的私立医院中接受“公私合营”。
随后,他积极奔走,联合以友联药店为代表的多家知名医疗企业,迅速获得了充沛的资金与场地支持,并新增门诊2个,每日接待病患近千人,实现了康生医院的进一步壮大。1955年,康生医院的首任公方代表杨举荣同志被任命。1956年,李星阶先生一家从三层高的小洋楼搬出,康生医院自此变为公立性质。1964年,更名为“沙市第三人民医院”。1996年荆沙合并,组建了“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谈及李星阶先生与长江大学医学教育的渊源,应追溯至1951年沙市卫生学校创建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各个行业百废待兴,面对全国“缺医少药”的严峻局势,恢复规范化的医学教育体系迫在眉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沙市卫生学校正式开办,借助于康生医院内的一间简易平房(今沙市区公安分局)作为教室,李星阶先生出任校长。
其后数十载岁月里,李星阶先生为了祖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了这片深爱的土地。面对创办初期“资金匮乏、设备落后、人员不足”的艰难局面,李星阶先生不言气馁,带领师生凝心聚力、不懈探索、艰苦奋斗,为沙市卫生学校的茁壮成长助力。1956年冬,学校增设“医士”专业,改学制为三年,并搬迁至沙市江汉北路55号。作为当地第一所中专学校,在近10年的办学历程中,沙市卫生学校不负众望,为江汉平原各医疗机构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世事茫茫似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一代名医李星阶先生此生常怀报国之情,躬耕教坛育英才,救死扶伤守初心,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大医精诚”的崇高信仰。与世长辞前,他依然心系祖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留下遗嘱,与夫人一同将遗体捐献,助力学校开展解剖学标本教学,此举实属大义,令无数后人为之涕零,亦感念至今。
来源|长江大学新闻网
编辑|王泽宇
初审|罗点点
复审|冯振兴
终审|吴 浙
「 点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一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