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上 十年印记
2014年12月27日,随着一道闸门缓缓打开,“南水”入津。这座位于天津城郊的外环河出口闸,是“南水”进入天津的第一站。在过去的3600多个日夜里,共有超100亿立方米的南水流经这里,通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实验室的玻璃烧杯、在摩天轮下的涓涓海河、在机器轰鸣的乡野工厂...参与和诉说着关于这座城市的点滴。
从外环河出口闸流入天津,南水的第一站就是眼前这个巨大的调节池,在这里稍作停留后,进入泵站。
“取了一个咱们‘南水’的水源水,是非常清澈的。”天津水务集团水质监测中心副主任张世红说。
在这里,每一滴南水都需要通过重重考验——人工检测55项,在线监测系统每40分钟分析一次数据,近百项指标全部合格,才能进入天津的各大水厂。
张世红说:“每日的、每周的、每季度、每半年的,南水的水质一直是保持咱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有的指标是优于二级的一个水平,始终如一的清澈,不容易。”
张世红来到水质监测中心的那一年正是2014年。10年的光阴,在两重身份的切换中流转——走进水厂,她是“考官”,走出水厂,她是天津人的一份子。回到家,和家人一起品一杯热茶,口里的回甘,就是寻常生活中幸福的味道。
天津市民说:“口感更甘甜,就像家里这个水壶用了很多年了,现在里面没有什么水垢,里面都特别干净,压力特别足,用水特别方便。”
水,曾是天津人心里的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地下水超采,海水倒灌,天津人喝的是苦咸水。1983年起,天津先后启动了引滦入津、引黄济津等调水工程,告别苦咸水,但人均水资源量仍然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2014年,随着南水入津,天津人的用水难题彻底解决,在许多人家里,满是水垢的水壶,成了忆苦思甜的“收藏”。
“水垢一个月就得清一次,水垢多厚,就像煎饼果子那么一层。”天津市民刘玉岑说。
天津的母亲河——海河边,有一座怀抱婴儿的母亲雕像,天津人叫她“盼水妈妈”,盼水,是他们多年来的心声。终于,盼来南水,梦想成真。
天津市民刘玉生说:“为解决北方百姓饮水难,为保证北方经济大发展,党中央下决断,南水北调要实现,嘿,这一天真实现。”
十年来,南水的年供水量由2014年的0.06亿立方米增加至10.34亿立方米,九成以上天津市主城区、1300余万天津市民喝上了“南水”。
走出家门,也处处能感受到南水带来的变化。
张世红介绍道:“这块儿环境变化还挺大的,水也变得越来越清了。你看河里现在还有小鸭子在游,跑跑步锻炼下身体,心情也特别愉悦。”
这样的变化,就发生在这两年。2023年底,生态环境部公示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子牙河顺利入选。“南水”的到来,让原先被生产生活挤占的农业、生态用水得到有效置换,每年为天津生态补水10亿立方米以上。
天津市水务工程运行调度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侯亚丽说:“2023年,整体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达到60%,地下水水位是逐步抬高的,这些年最高抬到了8米7左右,水环境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对天津这座诞生、成长在退海之地的城市,水也是弥足珍贵的发展资源。天津天保热电有限公司生产总监殷涛涛所在的天保热电是辖区里的用水大户,担负着空港经济区近3万户居民和200余家企业的用热需求。去年,企业生产用水就达到了120万吨,全部是“南水”。这次采访,殷涛涛带着我们来到了工厂的一处围墙边,指着一处刚刚竣工的水管,讲起了新变化。
殷涛涛说:“这里面流动的也是‘南水’,是我们整个园区所有企业用完的水,处理达到一定标准 ,作为我们锅炉的补水、大网循环水和绿化水,用再生水部分替代三分之一,全年下来是约36万吨。”
南水来之不易,点滴都要珍惜。截至去年底,天津已建成节水型企业1963个、节水型居民小区1802个,16个区全部完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在海河边偶遇了71岁的天津市民马芳菲,说起十年间的变化,他高兴地来了段快板:竹板儿这么一打,别的咱不夸,夸一夸,南水北调十年变化大。南水北调,越岭把山跨,十年来清泉不断,工程浩大。湖北和天津,人民心连心,绿色发展,保护水源,十年显神通。湖北水之源,天津水之缘,南水北调手牵手,谱写新篇!南水北调手牵手,谱写新篇!
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台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