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知识|土地革命中的共青团②

教育   2024-09-23 18:50   江苏  


建设和保卫革命根据地


来源:《青春航迹  共青团知识简明教程》

主编:李明龙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为更好地团结、教育青少年,各个根据地都建立起共青团、少年先锋队、儿童团。在党的领导下,这些组织在打土豪分田地、动员青年参军、做好宣传教育、建设苏维埃政权等方面做了很多协助工作。

长征开始后,根据党中央的统一安排,根据地的共青团组织跟随主力红军进行长征,协助党做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鼓动工作。广大青年团员英勇奋战,胜利地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01

参加革命根据地建设


在各地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党领导人民开辟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了鼓舞红军土气,保证红军作战和生活物资的供给以及保障红军家属的生活和生产,受到苏联“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启发,少共苏区中央局,提出开展“共产青年团礼拜六”活动,要求苏区团组织动员青年团员在休息日帮助红军家属搞生产、做家务,帮助红军运输、拾担架、修桥补路,做草鞋、套鞋慰劳红军,垦荒地种粮食供给红军和苏维埃等。这个号召得到苏区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的热烈响应,一个以拥军优属为主要内容的“共产青年团礼拜六”活动在根据地蓬勃开展起来。在苏区还传唱着一首名为《共产青年团礼拜六》的歌曲。该活动的广泛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前线作战的红军战士的后顾之忧,也增强了根据地青年参加红军的决心,有利于壮大红军队伍,鼓舞红军英勇作战。

中央苏区的青年团员开展“共产青年团礼拜六”活动。图为青年团员帮助军属收稻子。

与此同时,红军共青团工作也得到重视和加强。共青团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后,红军总政治部组织召开红军青年工作会议,总结了红军团的建设和青年工作的经验教训。会议结束之后,红军总政治部决定,总政治部和师以上各级政治部增设青年工作部,团政治处设青年工作干事,负责指导红军的团的工作。红军中的团组织通过召集俱乐部大会、晚会、话剧等形式教育青年战士,提高青年战士的文化水平、政治觉悟,振奋战士的精神,鼓舞士气。在时任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的支持下,红军总政治部和共青团组织在青年战士中开展了“四不五要三努力”的竞赛活动,即“不生病、不掉队、不怕苦、不犯纪律;每人要识300字,要团结友爱,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要搞好军民关系,要讲究卫生;努力提高政治觉悟,努力提高军事本领,努力提高文化水平”。这项活动符合红军的实际情况和青年战士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红军的共青团工作成为红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02

“少共国际师”永垂史册


对中央苏区的前四次“围剿”被粉碎之后,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又调集100万军队对各地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其中,50万军队向中央苏区发动进攻。一时间,“紧急动员,扩大红军,保卫革命根据地,捍卫胜利果实”,成为各苏区重要工作的战斗口号,扩大红军运动在苏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因为扩大红军的对象主要是青年,苏区共青团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组织动员七个少先队模范团参加红军,协助党动员组织了著名的“工人师”“兴国模范师”“瑞金模范师”等。

为了进一步激发青年参加红军的革命热情,发挥青年在革命战争中的先锋和突击作用,1933年5月中旬,在周恩来的提议下,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向少共中央局提出建立“少共国际师”的建议。少共苏区中央局对此非常重视,于1933年5月20日作出《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提出为完全彻底地粉碎四次“围剿”,要求少共江西、福建、闽赣省委抽调优秀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组成三个少年先锋团,并在八一节前,完成组建“少共国际师”的工作。

1933年5月20 日,少共中央局作出《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这是《红色中华》1933年5月29日第82期第二版的相关报道。

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召开成立大会,下辖第五十八团、第五十九团、第六十团,归红军总部指挥。此前,周恩来代表红军总部向“少共国际师”授旗并勉励他们:“要爱护你们光荣的战斗的军旗,英勇奋斗,把它插遍全中国。”这支队伍由一万多名青少年组成,70%以上是党员和团员,战士平均年龄只有18岁左右。先后担任“少共国际师”师长的陈光、曹里怀、吴高群、彭绍辉和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冯文彬等,也大多是20岁左右的青年。

《青年实话》刊登的表现“少共国际师”出征的宣传画。

1933年9月3日,即第19个国际青年节,“少共国际师”召开誓师大会。会后,指战员高唱着《少共国际师歌》,开赴反“围剿”战场。“少共国际师”开赴前线后,配合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在东方战线投入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在闽北的拿口,“少共国际师”打下第一仗,歼敌300多人,缴获不少枪支弹药,紧接着又打了几个胜仗。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和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专门发来贺电,指出:“你们初试铁拳,即获取连续的胜利。这更扩大了‘少共国际师’的光荣,更表现了你们是为发展巩固苏维埃的坚决奋斗者。”在这之后,“少共国际师”又在将军殿、邱家隘、团村、大脑寨、驿前、广昌、石城等地,进行过几十次残酷壮烈的战斗,其间指战员表现得英勇顽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湘江战役中,为了掩护红军主力过江,“少共国际师”伤亡惨重,仅剩下 2700余人。遵义会议后,军委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从此,“少共国际师”结束了它光荣的战斗历史。“少共国际师”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一年半时间,但为党和人民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永垂史册。新中国的20多位开国将军就是从“少共国际师”走出来的。


03

为长征胜利做出贡献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巨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根据中央的统一安排,根据地的共青团组织跟随主力红军进行长征,多数团干部被分配到各军、师、团政治部做民运工作,协助党做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鼓动工作。在长征途中,每当遇到艰难险阻,共青团员总是和共产党员一起承担艰巨的任务。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广大共青团员热烈拥护遵义会议的决议,紧跟党中央踏上新的革命征途。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随着西北根据地的巩固和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共青团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得到恢复,原团中央的干部陆续从各部队回到机关。团中央书记由凯丰担任,后由冯文彬接任。1936年夏,团中央机关迁入保安县(今志丹县)后,又创办了中央团校。

此后,在老区、新开辟的区域以及红军各部队中,共青团组织广泛地发展壮大起来。到1936年11月,共青团员的数量从1935年10月的两三千人猛增到两万人,少共县委也一度达到50多个。在西北根据地,健全起来的团领导系统逐步成为西北根据地青年运动的坚强核心。



微信ID:ypi-tjqn

新浪微博:@团聚扬工青年

编  辑:汤   聪

校  对:庄万利

审  核:仇   凯


团聚青年
扬州工业技术学院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请关注我们的腾讯微博:@团聚青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