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乙巳蛇年,对福建而言,显得格外亲切。这个全国唯一名冠以“福”字的省份,与蛇有着穿越数千年的渊源。福建以“闽”为简称,意为门内供着一条蛇。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释义“闽,东南越,蛇种”,意思是闽人认为蛇是自己的图腾。
蛇,在古人眼里颇具神秘色彩。中国的蛇文化可追溯到上古时代。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在文献中的记载就是人首蛇身或人身蛇尾的造型。2300多年前(秦汉以前),居住在福建境内的土著居民闽越人,盛行“蛇图腾”崇拜。
闽人崇蛇,源于对蛇的恐惧。地处亚热带的福建草木丛生,蛇类资源丰富,武夷山还被誉为“蛇的王国”。相传,饱受蛇害的古人一觉醒来就会互相问安,但不是问“吃了没”“睡好了没”,而是问“昨夜无它乎”。此“它”,即为蛇,蛇的本字也正是“它”。蛇不但伤害人畜,甚至能毒死或吞食凶猛的野兽,令人以为蛇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逐渐由恐惧、敬畏发展为崇拜:以蛇为形文身,以蛇画船,建蛇神庙……蛇文化渗透闽人的民风民俗,崇蛇习俗绵延不绝。闽南一带流行的拍胸舞,就是古闽越人蛇图腾崇拜和傩舞的遗俗;闽中及闽东一些地方的女子仍插戴蛇簪,以示“不忘其祖”;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堪称“崇蛇圣地”。
在“春回东南万象新”2025福建春节联欢晚会中,导演组特别将南平作为分会场之一,策划录制了福建非遗文化主题短片《寻“巳”记》,展现了“山海福建”中的青山风光。其中,着重聚焦福建南平樟湖崇蛇习俗,再现了元宵游蛇灯的壮观场面,表达了“巳”所涵盖的“生肖蛇”之意。
千百年来,樟湖古镇传承着较为完整、古朴、原始的蛇崇拜民俗,现代仍保留着一座比较完整的蛇王庙,樟湖蛇文化也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崇蛇体系中,元宵的游竹蛇和七夕的蛇王节是两大主体活动,被誉为“闽越蛇崇拜的活化石”。元宵这晚,人们会将制作好的“竹蛇灯”拿到蛇王庙或齐天大圣庙前连接成一条“竹蛇”,长达一二公里。“游蛇灯”阵势庞大,入夜时分,家家户户用大量鞭炮和香铳等在家门口、巷口迎接以示禳灾祈福。“当地人对蛇有极大的尊重,”分会场导演程路分享道:“你是不能从蛇灯身上跨过去的,若要穿行,必须把整个蛇灯高高举起,人只能从蛇灯身下过。”
除了十二生肖中的蛇,“巳”字也象征着万物生长、生生不息的勃勃生机。“节目以‘巳’字为创意点与核心元素,与福建蛇文化、蛇年形成呼应以外,还通过孩子的视角看老传统,串起身边的非遗。”分会场导演程路介绍说。
巳者,起也!一面鼓,一把槌,敲响的是斗志,鼓舞的是人心。延平战胜鼓,也称“战台鼓”,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于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由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行军中战鼓队列操练演变而来,鼓声气势磅礴,颇具战斗气势,是延平民间对“延平王”——郑成功的纪念形式之一。隆隆,隆隆,金鼓齐鸣,巳来运转,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巳在茶中!炙茶研末,候汤点茶。茶百戏,又名水丹青,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茶汤为墨,茶匙为笔 ,便可现茶中妙境。茶百戏始见于唐,宋代时在闽北茶区较为流行,元代后衰落,到近代几乎淡出大众视野。不过幸运的是,在当代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这种曾经失传的古老技艺得以“活”现于世。章志峰是茶百戏的第一位恢复者,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读茶叶专业的他在查询古籍资料了解到茶百戏的历史,从此开启长达数十年的漫长探索,终于在2009年再现了茶百戏。节目也邀请到其本人,向观众展示这一闽人智慧:千年茶百戏,清水幻丹青,自有好“巳”发生,寓意万象更新、破旧立新。
属相纳福!在民间,蛇也被看作“小龙”,象征着吉祥 、智慧与神秘。浦城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千年。西晋时,中原士族南迁,北方的剪纸手艺随之传入浦城。经过唐、宋的长足发展,元、明兴盛繁荣,至清代,艺术水平与使用均达到鼎盛,形成了既有南方的纤巧、细腻,又有北方粗犷、简约、大气的风格。省级非遗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周冬梅介绍,生肖剪纸作品为节日增添浓郁的喜庆氛围。非遗之花,绽放芳华,乙巳蛇年,万事顺意。
巳在非遗,巳在身边。福建非遗,传承不息。据悉,全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5项、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359项,有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是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三个系列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这里,非遗保护和传承得到了重视和支持。这里,为非遗提供展陈、发展的支撑空间越来越大。这里,非遗实践丰富,民众广泛参与和认同。这里,古老的非遗正以崭新的身姿活跃在当今人们日常生活中,“非遗+”方兴未艾。
“春回东南万象新”2025福建春节联欢晚会将于1月29日(大年初一)19:35在东南卫视以及全网观众见面,共庆乙巳中国年!蛇灯送吉,巳巳如意;蛇年大吉,诸“巳”皆宜!
◆来源:东南卫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在一个月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