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国级沦为阶下囚,为了在监狱里受到优待,他扬言曾救过毛主席

文化   2024-11-05 17:04   北京  

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荣辱兴衰,更是对后人的一种警示与启迪。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是古人对智者的赞誉。然而,他在追求仕途的过程中,却似乎过于依赖“识时务”,以至于迷失了自我。

他的一生,似乎总是在寻找那个能引领他走向更高处的“贵人”。从最初的北伐战争,到加入共产党,再到成为毛主席的政治秘书,每一次人生的转折,他都精准地把握住了时机,仿佛天生具有一种政治嗅觉。

然而,这种“识时务”的能力,在给他带来荣耀与地位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

他过于依赖外力,忽略了自我成长与内心修养的重要性。在权力的诱惑下,他逐渐失去了原则与底线,开始揣摩上意、投其所好。

这种行为,虽然短时间内可能让他获得更多的好处,但长远来看,却是在消耗他的信誉与人格。

他叫陈伯达,福建泉州人,生于1904年,自幼聪颖过人,满腹经纶。

青年时期,他满腔热血,投身革命,于1927年初参加北伐战争,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可谓壮志凌云,意气风发。

其后,他远赴莫斯科深造,学成归国后,更是如鱼得水,在学术界大放异彩,成为一时之翘楚。

陈伯达之才,犹如繁星点点,璀璨夺目。他精通理论,出口成章,每有言论,必能引人入胜。

1938年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延安马列学院举行一次孙中山思想讨论会。

会上,大家对孙中山思想的阶级属性发生了争论。有人说孙中山思想属于“小资产阶级”,有人说应该是“民族资产阶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就在大家争论得不可开交时,陈伯达发言了。也许是汲取了讲课的教训,陈在发言时尽量说得很慢,便于大家理解。

他显示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巧妙地运用了“辩证法”,强调孙中山思想既有“小资产阶级”属性的一面,也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面。

他的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直接吸引了毛主席的注意。

毛主席乃一代伟人,识人用人,独具慧眼。他见陈伯达才思敏捷,见解独到,不禁心生赞赏,遂与陈伯达结为笔友,共商国是。

这是陈伯达与毛泽东的第一次交往,也成了陈伯达命运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因为没过多久,一纸调令就将他调到毛泽东身边,担任首席政治秘书。

普通人印象中的秘书工作,不外乎端茶倒水、整理文件等。毛泽东对秘书尤其是政治秘书的要求显然远不止于此。他要求秘书能够从事政治理论研究,起草撰写重要的文件、文章,相当于毛泽东的“文胆”。

陈伯达不负所望,兢兢业业,勤勉尽责,一干就是31年。

在此期间,他深得毛主席赏识,仕途一片光明,于1966年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位极人臣,风光无限。

陈伯达一生写过很多文章,在抗战时期发表的《评〈中国之命运〉》,算是他的开山之作。后人评价,这也是陈伯达写得最好的文章。

中共中央宣传部借这篇文章进行了一次党内党外的扩大宣传。大后方印了几万本小册子,不但在根据地发行,还发行到了重庆,甚至还翻译成英文小册子,在中外人士中散布,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

受此文的影响,美国左派人士著文谴责《中国之命运》是法西斯主义。《评〈中国之命运〉》一时洛阳纸贵,国民党下令严禁此文,称作者为“陈逆伯达”,陈伯达因此名噪一时。

周恩来曾赞扬陈伯达:他是“我们党的最好的理论家”。

然而,陈伯达虽然才华横溢,但却有个致命的弱点——喜欢投机钻营,爱站队。

在毛主席身边多年,他本应凭借自己的才气赢得重用,但偏偏喜欢揣摩上意,投其所好。这样一来,反而适得其反,引起了毛主席的反感。

1970年,庐山会议风云突变,许多曾经的高官在这场会议上栽了跟头,陈伯达也不例外。

他因“声援”林总而触怒了毛主席,被开除党籍,随后因涉嫌参与林总等人的阴谋活动而被捕入狱,判刑18年。

这一变故,犹如晴天霹雳,让陈伯达措手不及,从云端跌落谷底。

从正国级到阶下囚,这人生巨变,让陈伯达心如刀绞,痛不欲生。但木已成舟,米已成炊,他只能默默承受这苦果。

不过,好在陈伯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那30多年里,也算是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做出了一些贡献。

因此,在狱中,他为了争取优待,便时常高呼:“我曾救过毛主席!”

陈伯达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显示他与毛泽东非比寻常的关系。

不过,这话还真不假。想当年国共危机期间,陈伯达凭借敏锐的洞察力,预判出毛主席所在的屋子即将遭遇袭击。

他二话不说,冒着生命危险赶去叫醒毛主席,并协助其在炸弹落下前顺利逃出。这可是救命之恩啊!

因此,当中央得知这一情况后,也对他网开一面,最终在1981年批准他保外就医。

此时的陈伯达,已年过古稀,满头白发,步履蹒跚。但好在有党的照顾,安稳度过余生。

保外就医的日子里,他虽失去了自由,但好歹不用再吃牢饭了。他每日闲庭信步,赏花赏月赏秋香,倒也过得悠然自得。

直到去世前一年,陈伯达才终于刑满释放,重获自由。这一刻,他仿佛获得了新生,心中感慨万千。

回首自己这一生的浮沉荣辱,他仿佛看到了那曾经的风光无限和如今的凄凉落魄。这一切的一切,都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陈伯达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他既有才华横溢的一面,又有投机钻营的缺点。

他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但却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政治教科书,告诉我们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什么是人生。

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陈伯达虽然才华横溢,但却因为过于圆滑、善于投机而失去了自己的本心。

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既想凭借自己的才华赢得重用,又想通过投机钻营来升官发财。但结果呢?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其实,人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不在乎起点的高低和途中的快慢,只在乎你能不能坚持到最后。

陈伯达虽然起点很高、才华横溢,但却因为过于急功近利而失去了自己的节奏和步伐。他就像是一只迷失方向的羔羊,在宦海中迷失了自己。

古人云:“知足常乐。”陈伯达如果能够知足常乐、安分守己的话,那么他的人生或许会更加圆满和幸福。

可惜,他却被权力和欲望蒙蔽了双眼和心灵,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陈伯达就是个坏人或者失败者。毕竟,他也有过自己的辉煌时刻和贡献。

他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那30多年里,也是兢兢业业、勤勉尽责的。他为党和人民做出了一些贡献和牺牲,这也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尊重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他的贡献和牺牲就忽略了他的过错和错误。

毕竟,人生没有彩排和重来的机会。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和买单。陈伯达的一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和教训!

所以,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像陈伯达那样过于急功近利和投机钻营!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和幸福!

本文2900字,3图,喜欢请赞赏、点赞、点在看、转发、评论,由衷感谢!


推荐也阅

传奇女红军不幸异国他乡早世:第一任丈夫正国级,第二任丈夫和儿子都是副国级

她将4个子女送到抗日前线,女儿新中国第一夫人,儿子副国级,女婿正国级

他是一代宗师,拒绝跟国民党去台湾,儿子官至正国级

毛主席点名提拔一位女同志担任副委员长,周总理却坚决不同意,后来她官至正国级

更多精彩请关注系列公号


日知录
关注日知录( ID:rzl-366), 读典,品典,用典。 新解世间事, 知人,敬人,做人。 奴婢“日知录”主持乐儿,和我一起重逢神奇,再见惊艳,快乐每一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