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11月2日
第十四届“挑战杯”
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西安举行
南通大学代表队共获10项国奖
其中全国金奖2项、银奖6项、铜奖2项
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闭幕式
我校参赛项目获“秦创原”创新挑战赛金奖
我校参赛项目获“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金奖
在主体赛中,医学院《防“风”行动,救在身边》项目获铜奖;在“秦创原”创新挑战赛中,药学院《光影痕迹——肿瘤快速、精准显影开拓者》项目获金奖,化学化工学院《自主联供氨燃料电池——绿色船舶护航者》项目、艺术学院《“何以”声箫默——源自陕西传统民族乐器的文化传承及创新普及》项目获银奖,医学院《癣有所疗—全国首创基于Muse细胞的超级软膏》项目获铜奖;在“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中,张謇学院《归铝科技——铝灰渣常温湿法处理打造绿色丝绸之路》项目获金奖,商学院《丝路逐梦——东南亚时尚户外品牌引领者》项目、医学院《东方神草——基因助力农增收,青蒿出口战疟疾》项目、艺术学院《指尖上的舞蹈——打造国际“撕”路长廊》项目、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冰消路现——“小冰刷”护航丝路“大融合”》项目获银奖。
光影痕迹——肿瘤快速、精准显影开拓者
所在学院:药学院
团队成员:贾兹涵、陈舒月、张罂丹、高歌、刘宵、孙甜甜、郑宏威、袁芷菲、王小彤、秦雨亭、杨添悦、王怡晨
指导老师:凌勇、王磊、刘功清、孙政
所属赛道:“秦创原”创新挑战
针对目前临床肿瘤诊断荧光显影剂普遍存在的痛点问题,南通大学药学院研发团队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致力研发出社会亟需的具有高选择性、低副作用、实时成像的荧光显影技术。团队从肿瘤病理特性出发,经过上千次实验,成功研发出基于肿瘤微环境酸性响应的荧光显影剂,并将其应用于体内外肿瘤组织选择性荧光成像。通过此项技术,团队结合局部给药注射与喷洒,使得药物剂量低,副作用小。团队自主研发肿瘤荧光显影剂,拥有12项发明专利,项目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助力国家肿瘤精准诊疗事业发展。
归铝科技——铝灰渣常温湿法处理打造绿色丝绸之路
所在学院:张謇学院
团队成员:丁璐琪、徐权杰、赵楚、高佳丽、戴敏菲、陈香西、高宇轩、陈琨、俞阳程、Hassan Md Mujahid、Adity Nondita、Tasnim Maliha、SHARIAR MD MEHEDI HASAN、PRASHENJIT KUMAR DEY、SIAM MD ABU HASNAT
指导老师:傅怀梁、郭必裕、周娟、倪红军、邵志军
所属赛道:“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
团队历时多年,专注于铝灰渣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铝灰渣处理市场容量超千万亿元,现有的高温法处理技术成本高、能耗大,团队首创的常温湿法铝灰渣处理技术,低能耗、低成本、零污染。团队实现三大核心技术创新:破氧除氮、固氟除氰和免烧砖制备,已获得19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团队研发出独有的铝灰渣处理剂和砖料剂,并向“一带一路”沿线铝业和环保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团队由多学科交叉的中外籍学生组成,精诚合作,致力于成为铝灰渣处理创新工艺的引领者。项目已获得院士与专家的高度认可,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铝灰渣变废为宝,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为全球环保贡献中国力量。
丝路逐梦——东南亚时尚户外品牌引领者
所在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
团队成员:Faiz Daffa Fathullah、彭燕、张佳雯、杨煚懿、葛昱希、郭少洁、陈钇帆、唐梓萱、季羽凡、Hery Siswanto、Gabriella Isabel、Josephine Fioretta Andjani、Putri Ayu Nur Abdillah、YOTI ANDRIANI、杨瑶
指导老师:胡俊峰、杨娟、葛慧敏、王艳
所属赛道:“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
“丝路逐梦”项目由Antarestar团队倾力打造,旨在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印尼两国在户外时尚产业领域的深度合作。自2020年成立以来,团队聚焦印尼及东南亚户外产品市场痛点,团队提出中国方案:创意自主设计、选用户外功能性面料、OEM代工模式及强化电商运营,助力Antarestar迅速崛起为印尼电商领航者,集研发、采购、物流、营销于一体。项目依托中国强大供应链,其户外运动产品在印尼及东南亚市场广受好评,成功搭建国际供应渠道。项目荣获江苏省五星级金种子孵化称号,受邀国际创投路演,赢得多家创投公司青睐。未来,Antarestar将深化双边贸易,推动中国制造出海,为“一带一路”倡议增添新动力,绘制丝路数字电商新蓝图,书写国际贸易合作的新篇章。
自主联供氨燃料电池——绿色船舶护航者
所在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团队成员:程慧利、刘于瑶、万子秋、陈业壮、万香凝、洪浩展、孔得宇、刘欢、郭宝聪、穆春林、黄银诗、冯佳宣
指导老师:钱涛、程煜、张莉芳
所属赛道:“秦创原”创新挑战赛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国际海事组织IMO发布《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提出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因此,解决船舶碳排放问题迫在眉睫,必须加快船舶海工绿色化改革。基于地域优势,本项目开展了实践调研,与企业交流,走进实验室,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最终开创了自主联供氨燃料电池,即高度集成电催化合成氨和氨燃料利用两个系统。在电池内部完成电催化固氮合成氨,实时动态利用氨,高效转化为电能,供给船舶运输。针对目前出现的技术难点,本项目做出了数项创新,成功实现突破1kW高功率氨燃料电池电堆,立志推动船舶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东方神草——基因助力农增收,青蒿出口战疟疾
所在学院:医学院
团队成员:宋昀键、夏怡、陈祥慧、陆竞择、李佳悦、周思雨、Emon Saleh Ahmod、Ahmed Mir Sifat、Tshegofatso kgame、Surjya Debojyoti
指导老师:张磊、吴辉群、刘爱芬
所属赛道:“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目前世界上仍有超过100个国家和7.3亿人仍有感染疟疾的风险,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助力中医药走出国门,造福更多世界人民,东方神草团队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出高产黄花蒿“新蒿1号”和“新蒿2号”,并致力于搭建“一带一路”国际青蒿素治疟交流平台,与制药企业以及江苏援非医疗队合作,在桑给巴尔等疟疾高发国家利用中国经验,共创青蒿治疟新模式,使病死率大幅降低。未来团队将持续致力于加强中非友谊,助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无疟世界”。
“何以”声箫默——源自陕西传统民族乐器的文化传承及创新普及
所在学院:艺术学院(建筑学院)
团队成员:王悦妍、金路怡、俞铭迪、贺清凌
指导老师:张莹、郝鑫(南通职业大学)、笪衍(南通职业大学)
所属赛道:“秦创原”创新挑战赛
民族乐器作为中华民族瑰宝,其学习难度大、费用高昂、传承不易的问题,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破圈”传承方案。为顺应“双减”与“美育”双重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市场需求,“何以”美育团队应运而生,对源自陕西的民族乐器——传统排箫进行深度研发,期望用“一箫”连接苏陕,让“艺术”桥接山海。团队通过对生产工艺的革新与独特易学的吹嘴设计,简化了演奏技巧、降低了民乐器的学习成本,让0基础的小学生都能轻松吹奏出乐曲,利于民族乐器的大众普及和中小学音乐课堂乐器的教学。让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迸发活力、在交流与创新中焕发新生,鼓励年轻一代去聆听历史的旋律、倾听民族的声音,带着文化自信走向世界。
指尖上的舞蹈——打造国际“撕”路长廊
所在学院:艺术学院(建筑学院)
团队成员:戴雨彤、Ольга Соломаxа、林子淳、叶瑞欣、李锐斐、吴文维、陈心妍、Pir Musawir、Marco、Rezcha
指导老师:翟天麟、叶欣欣、王悦鹏、黄天灵、姚翀
所属赛道:“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
项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为载体,通过主题产品、多元定制、课程教材、材料包等产品方式,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撕纸的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团队重点关注1-13岁儿童课程体系,研发撕纸材料大全和国际多语版教材。线上开辟Ozon、独立站等海外出口方式,将产品销售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已与斯洛文尼亚、俄罗斯等30余个国家开展艺术交流活动,自主设计品牌IP“透过撕纸看世界”主题系列作品156幅,产品也被作为政企对外交流的伴手礼。团队事迹得到中国日报、今日俄罗斯电台等300多家国内外媒体报道,参加央视《传承的力量》、吉林卫视《高手在民间》等节目录制。
冰消路现——“小冰刷”护航丝路“大融合”
所在学院: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学院)
团队成员:邱将杰、刘俊、王璐、袁思宸、朱晓培、王静、ZUBAK TIMOFEI、徐益康、RABBI JAHID HASAN、SUGI、TOHA TAMIM AHAMMED、HOSSAIN MD IMRAN
指导老师:李洪亮、陈妍、张楠、朱森来、汤天培
所属赛道:“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
近年来,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东欧各国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道路结冰问题。针对这些丝路沿线国家除冰机械冰层除不净的技术痛点,团队成员基于前期的除冰产品积累,结合团队内俄罗斯等外籍成员的冬季出行经历,研发振铣适形智能除冰刷,提出“超声振动+压溃铣削”除冰机理,搭载碳/环氧特种刷丝,融合超声振动传感、轻量化目标识别及实时负载反馈控制技术,能够自适应不同道路条件。围绕上述核心技术,团队申请15项知识产权,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防“风”行动,救在身边
所在学院:医学院
团队成员:季彦哲、汤 顾、范栩铖、王妍菲、杨皓辰、侯柘宇、丁孝贲、卢志超、梁桂文、王宇辰
指导老师:张元媛、周庆、王玉琴
所属赛道:主体赛
脑卒中是我国首位致死致残病因,超75%患者丧失劳动力,40%重度残疾,年医疗费用超400亿。为助力“健康中国2030”,由南通大学医学院本、硕、博士研究生组建的通一健康公益中心,专注脑卒中防治。中心开展脑卒中科普宣教、制作标准化课程、开发科普产品,对社会公众、中风高危人群、基层护理人员开展分层精准培训;制定统一的筛查标准,建立健康档案,筛查高危患者;参与全国首家中风博物馆建设;提出预警技术,与华为合作开发AI识别系统、与卒中急救地图网络连接等。项目实施后,南通市居民中风发病率显著下降,发病4.5小时到院率增加8.6%,静脉溶栓率增加6%,取栓率增加5%,有效减少了中风发生,打造了防治中风“南通模式”。团队事迹获CCTV-1、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国际在线、世界日报等百余次权威媒体报道。
癣有所疗—全国首创基于Muse细胞的超级软膏
所在学院:医学院
团队成员:张冉、薛朋、汤顾一、冯沛达、阮君璞、周佳钰、于乐、阮选忠、王肇轩、周可
指导老师:陈颖
所属赛道:“秦创原”创新挑战赛
Muse细胞团队是国际上首个采用Muse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活性成分的团队,团队成员由南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和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研究发现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多系分化持续应激细胞(Muse细胞)止痒抗炎效果好于间充质干细胞,且Muse细胞通过调控多种信号通路来减少瘙痒症状,通过对冻干粉辅以水凝胶制剂涂抹以维持干细胞活性,达成既减少了成本却又不失治疗效果以及便于患者使用的目标,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围绕上述核心技术,团队成员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11篇文章,其中一作5篇,并拥有8项专利来构建坚实壁垒,为治疗银屑病提供新的思路,开拓新的视野。
学校于2022年12月开始启动本届竞赛筹备工作,成立了由教务处、科学技术处、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科协、团委、学生会共同组成的校级竞赛组织委员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吉明明多次关心和指导项目培育、赛事备战等相关工作,并勉励参赛师生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在各级赛事历练中增长才干。校团委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学院认真组织重点项目遴选培育、院级校级赛事选拔、省赛国赛备赛参赛等各个环节,吸引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参与赛事,在校内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学校荣获省级竞赛“优胜杯”。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学院通力协作,为项目跟踪培育及备赛参赛做好了全方位的支持保障工作。各团队师生全情投入、全力以赴,为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来源丨团委
材料校对丨葛明政
美编丨陈石森
责编丨陈石森
校对丨王 莹 钟钰婷
审核丨顾潍文 刘佳昕
终审丨陶 锋
投稿信箱:ntub@n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