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 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
药学院设有药学、药物制剂2个本科专业,拥有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点,2020年招收药学专业来华留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药学本科专业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校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多年来,为实现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质量提升,药学院多次赴教育部教指委主任委员单位中国药科大学等国内一流药学类大学进行药学专业认证学习与交流,学习“双一流”高校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加强院校合作,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
加强人才引培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学院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整合教学科研优势资源,强化特色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实施科研创新带动教学发展模式,推进教授级高层次人才给本科生授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汇集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专业的优秀海归博士群体,已形成五个研究方向和五个由江苏省特聘教授领衔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其中药物化学创新团队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专任教师中入选全国香江学者计划、全国澳门学者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学术带头人等共计30余人。学院69人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率达97%,37人具有海外学术背景,国际化率为55%。近年来,获教育部产学研协同项目2项,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江苏省微课比赛二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奖2项,校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4门,“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5项,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5项,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校微课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科教产教双融合 培养创新实践人才
学院秉承“学必期于用,用必期于地”的办学理念,以药学行业需求为导向,推行本科生成长导师制,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全方位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新体系;加强本科生创新思维培养,全面实施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多途径多维度培养创新实践型药学类专业人才,为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专业保障。近年来,获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团队优秀毕业论文1项;20余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二等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创业大赛二等奖以及校级创新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一等奖近10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的期刊发表论文24篇,获批授权发明专利36项。
升学就业双驱动 推动一流学生发展
药学院秉承以考研促就业、保学风的理念,坚持从考研宣讲教育、考生档案建设、考研院校选择、考研复习环境、考研心理辅导、面试调剂助力等方面切入,通过“四个一关怀”,攻关本科生考研难题,帮助学生实现考研梦,为学生成长成才办实事、优服务。
近年来,学院立足考研就业一把手工程,把握“升学+就业”双驱动工作导向,打造“四式四化”工作格局,即以浸润式教育引导、立体式矩阵拓展、全程式生涯辅导、浸入式帮扶引导,助力学生升学就业精准化、多元化、全面化、精准化。学院以考研升学“四个一工程”为导向,依托“一生一档”,健全考生信息体系;配备“一室一角”,完善考研硬件设施;供给“一帮一扶”,筑牢研本互动机制;关注“一期一会”,夯实考研复习心理辅导,助力学子漫漫升学路。近三年,学院考研升学率高居全校榜首,平均考研升学率超过50%,且逐年稳中有进,其中2024届本科生考研升学率达60.4%,取得历史突破。多名学生被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985、211以及“双一流”高校录取。学院多次被评为“南通大学考研先进单位”“南通大学学风建设先进单位”“南通大学就业先进集体”。
深耕社会实践 助力社会关爱奉献
学院以“药‘蕴’初心志愿服务团”“岐黄文化社”品牌为抓手,围绕“精准用药、药物回收、中医文化、慰老助爱、扶幼助困”等主题,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近年来,药学院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涉及青海、甘肃、广西、湖北、江苏等10余个省,时长达千余小时,累计服务人群近万人。学院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阵地,与学校心理中心合作开展“音乐下午茶”品牌活动,定期组织打造“药苑文化节”,以“中医药传统文化”浸润的形式,开展中草药校园行系列活动,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2019年,学院“精准用药,铸魂育人”志愿服务项目获团中央表彰。药学院“‘药’有归期,筑育健康”暑期志愿服务入围2023年“垃圾分类·青春助力”江苏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仁心药韵,爱满夕阳”为老助爱志愿服务获2023年“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市级支持,活动被中国青年网、中国江苏网、江苏教育发布、江苏共青团公众号等多次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材料来源丨通大校园新闻网
文字编辑丨陈 虹
责编丨谭佳函
校对丨钟钰婷 王 莹
审核丨顾潍文 刘佳昕
终审丨陶 锋
投稿信箱:ntub@n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