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象山发现大龄未婚贵女墓,专家开棺推测出女主人死因“后世为戒,少儿不宜”

文摘   2025-01-15 09:35   北京  

1965年,南京象山意外发现一座大龄未婚贵族女士墓,专家开棺后,从尸骸头部发现的200多颗神秘小药丸推测出女主人死因——“后世为戒,少儿不宜”。

那年一场大雨后,象山某处山坡却围满了人,人群中恰是一口奇怪的棺材。发现古墓后,象山护林员立刻上报,而当地的文保部门也不敢怠慢。

因为墓穴已经被损坏,于是考古人员干脆把现场一围,就开始了考察。通过对墓室形制和棺椁特点的考证,确定这是一座南北朝时期的古墓。

这座古墓已被雨水冲坏,那文物是否遗失了呢?队员们检查后,松了一口气,这墓室内并没有发现盗洞。

随后,就在考古人员打开墓道,并一步步探索时,一面笔力刚劲的石碑出现了。

这石碑就是墓志上面刻着墓主人的生平:晋故散骑常侍特进卫将军尚书左仆射都亭肃侯琅耶临沂王彬之长女,字丹虎,年五十八,升平三年七月廿八日卒。其年九月卅日葬于石,在彬之墓右。刻砖为识。

经考证,这墓主人是一位豪门贵女,名为王丹虎,是东晋都亭肃侯尚书右仆射王彬长女,卒于58岁。

而对这位王彬的身份进行考证后,人们纷纷点头,怪不得这石碑刻的方折凝重,笔画如斩钉截铁,原来这是大名鼎鼎的“王家人”。

这个王家人,就是曾经在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第一名门望族——“琅琊王氏”。

王氏先祖中有多位是三国归晋的开国元老,早在汉末就在朝廷为官。墓主人王丹虎的父亲王彬不仅身居高位,而且颇有廉名。此外,王家还有一位更有名的后人——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之后,王丹虎的棺木被打开,再一次证明了这位望族贵女的身份。棺木中,有青瓷、金环、金钗、金簪、数十粒各异的微雕珍珠宝石。其中最精致的,就是几千粒贝壳状物,据考证,这些很可能是当时流行的“珠襦”,亦即用串珠为饰的短衣,在古代多为皇族所穿,后来也有贵族当敛服。

这丰富而豪华的随葬品,也证明了王丹虎在家族中的地位之高。

但这样一来,新的疑团出现了。毕竟,根据墓志铭可以推断,王丹虎去世时58岁,一生未嫁,且埋葬在父亲的墓穴旁10米。

与父合葬、终生未嫁,这放在今天也是话题十足,更何况对女性压迫颇甚的千年前呢?

王丹虎为啥终生未嫁?难道是因为无人张罗?

很快,这种原因就被排除了,这先不说王家的地位,单独说王彬对女儿的宠爱,就说不通,王彬去世之年为公元336年,此时王丹虎已经35岁,如果要嫁女,王彬是有足够的时间筹划的。

如果不是家族的问题,那很可能问题就出在王丹虎自己身上。很快,专家们就在棺材内发现了真正的原因。

原本,王丹虎的棺材内放置着一个圆形的漆盒,看得出是珍而重之放置在头侧的,打开后,盒子里面装着的是红色的小药丸。

一时间,专家们不能确认,只能带到南京博物馆进行化验,而化验结果是红丸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在古代,它有另一个名字,叫做“辰砂”,特别是在魏晋时代,这更是一众“仙丹”的重要成分。

在这一个阶段,道教的炼丹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服食丹药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但因为原料难得,工序复杂,炼丹的市场,主要还是名士。

例如,魏晋风度中,吃药就是重要一项。那时,名士吃药,不但治病,且要游仙,他们吃药,多半是丹药,有些是炼丹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五服散”,虽然用现代的医学眼光看,“五服散”是一种慢性毒药,但在当年,服用五石散就是一种时尚

这种社会风尚在王家自然也不少,例如,王丹虎的祖父王正,就十分信仰道教,其子女孙辈也受其影响颇深。如此看来,王丹虎服食丹药,似乎顺理成章了。

在时候仍旧用一盒丹药随葬,也可以看出王丹虎对药物的依赖。

丹药有兴奋神经中枢的作用,久而久之就会药物成瘾,很有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王丹虎耽误了婚姻。

由于王丹虎尸身已腐朽,要从中化验出其死因,以现今的手段是很难办到了,但王丹虎棺木中发现的丹药,仍旧彰显着古代人们奇特的生死观。

古人常求长生,但这手段,却往往是充满了风险的。秦始皇长期食用仙丹,汉武帝死于丸药,晋哀帝司马丕中毒而死的时候才25岁,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在服用了古印度国方士的丹药中毒死去,明光宗朱常洛也是死于“红丸案”。

不仅是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疯狂,例如,欧洲人曾流行用“蚂蝗血”来治百病,又曾将沥青当成神药,甚至,阿拉伯仅仅因为沥青和木乃伊的发音类似,就做起了倒卖木乃伊的生意……

王丹虎的墓葬发掘,不仅再一次揭开了千年前的豪门闺女的奇特一生,更是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奇葩的流行生活,不断揭秘,不断考证,这也正是考古的魅力吧。


图片来自网络。


瑞知道讲故事
讲述新奇有趣的历史文化故事,为您的生活添滋味增色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