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张伯驹曾斥巨资收藏保护了100多件历代珍奇书画,但他最喜欢的只有三件,连李白唯一存留的笔迹都没入选。那么是哪三件呢?
第一件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第二件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第三件就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唯一一件传世书法真迹《张好好诗》。
《张好好诗》,纵28.2厘米,横162厘米,是用四张唐朝的白麻纸拼接而成,一共有48行。
它的作者就是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杜的杜牧。杜牧生在官宦家庭,祖父曾做过宰相,所以他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23岁时写成千古名篇《阿房宫赋》。26岁参加科考,高中进士第五名。
后来,他结识了13岁的歌姬张好好,可爱慕之情还未及开口,张好好却已成了他人妾室。几年以后,杜牧在东都洛阳一家小酒铺里意外遇到已经沦为卖酒妇的张好好。几年光景,美人已跌入市井,杜牧感旧伤怀,含泪写成五言长诗赠给张好好。
300多年后,《张好好诗》流传到了北宋书画皇帝宋徽宗手中,他用泥金题写了“唐杜牧张好好诗”的题签,并在题签下面盖上双龙玉玺,还在诗稿加盖了“宣和”“政和”“内府图书”等五枚收藏印章。足见他对这幅作品的看重。
南宋时,《张好好诗》被一代奸相贾似道收藏。明朝时,被著名的收藏家项元汴收藏。清朝时,《张好好诗》归收藏家梁清标所有,当时大将军年羹尧也曾经鉴赏过《张好好诗》。再后来,《张好好诗》进入乾隆内府,被乾隆皇帝收进《石渠宝笈初编》一书。一直在深宫收藏,直到清朝灭亡。
溥仪把它同其他一大批珍奇文物带出宫,在长春“小白楼书画浩劫”中被伪士兵抢走。其中有一个人叫王学安,他把偷抢来的几十件唐宋书画埋入地下,想躲躲风头再出手。其中就包括这件书法孤品——晚唐诗人杜牧唯一传世书法真迹《张好好诗》。
因为地下潮湿,这批书画被腐蚀损坏严重,《张好好诗》被挖出来时纸面已经长满霉点,有的地方还被地下水侵蚀,部分损坏。
《张好好诗》最终被北京琉璃厂论文斋的老板靳伯声买到手。
1950年6月,时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的张珩得到消息,托了很多关系才把《张好好诗》拿到手。他极力建议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以故宫名义购买下来。因为财政紧张,郑振铎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放弃。
张珩想到了老朋友、大收藏家张伯驹。最终,为了阻止国宝外流,张伯驹用5000元人民币,将《张好好诗》收藏到手。
张伯驹一生收藏书画众多,但他却把杜牧的《张好好诗》、陆机的《平复帖》和展子虔的《游春图》,看作他平生最得意的三件藏品。
张伯驹曾遭绑架,对方要200根金条,潘素想来想去,只有卖画了。可张伯驹却说:“那些画一张也不能动,就是我死了,也不能卖出去!”
不过,尽管如此痴迷热爱,1956年,张伯驹潘素夫妇还是将连同《张好好诗》《平复帖》《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在内的八幅书法捐献给故宫,并婉拒了20万元的奖励。
很多人都不理解:耗尽家业收藏,说捐就捐?张伯驹曾对一位至交说:“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启功曾评价张伯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有一种说法,说“半个故宫都是张伯驹捐的”,虽然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张伯驹为国家文物事业作出的贡献。
明末清初收藏家顾复称赞《张好好诗》:“牧之此诗,纸墨颇佳,书成欲舞。”《大观录》作者吴升则赞:“笔墨厚重,有唐明皇《鹡鸰颂》姿态。”
《张好好诗》卷,是现存唯一的杜牧的书法作品,是故宫博物院最重要的书法藏品之一,同时也是国家文物局认定的第二批禁止出国(境)文物之一。
如果你去故宫一定看看这幅《张好好诗》,感受它背后的传承守护国宝的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若不妥,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看
→泸州高铁站挖出阴阳界《梦华录》,当地人见怪不怪,甚至有点“嫌弃”
→一代“墨皇”,乾隆未在上面盖一个章,86个字历经几朝无人认全,却被他破解
→陕西老农挖出“黄金马”后做出惊人举动,专家溯源后发现与刘彻相关
→哈尔滨宾县老农遭洪水毁田,捡到银锭弥补损失,当地公安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