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颖而出 力拔头筹
摄影艺术与技术创新学院
摄影创新作品《容器》
荣获第24届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PIP之夜”
“院校优秀作品奖”
平遥摄影展,获奖!
近日,第2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PIP之夜”在平遥古城柴油机厂隆重开幕。由我校摄影艺术与技术创新学院教师吴娇指导、2024届摄影专业毕业生王梦琪创作的《容器》荣获本次大赛“院校优秀作品奖”。这场备受瞩目的国际摄影盛会吸引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摄影师,共展出作品2万余幅,展示了影像艺术的多元与创新。本届大展由五大板块、16个单元构成,展现了当代影像艺术的广阔视野与多样形式。其中,院校展汇集了来自108所国内院校和10所国际院校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师生们对社会与艺术的深刻洞察。
自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举办来,已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5万名摄影人、30万余幅作品参展,吸引了海内外500万游客观展,是中国连续举办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摄影节。经过多年的坚守与发展,已逐步成为中国摄影的前沿阵地和世界摄影关注的焦点,是国际公认的具有浓郁民族性、多元性、创新性、国际性和专业性的强势文化品牌。
(新疆人民出版社装帧设计专家、大展组委会主任、中共平遥县委书记魏江峰为获奖摄影师王梦琪颁奖)
(图为王梦琪的作品《容器》
在本次大赛中的获奖证书)
(图为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中国工业摄影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策展人委员会委员、《映像》杂志总编张国田与获奖摄影师王梦琪及导师合影)
打破刻板印象 彰显女性形象
谈及获奖,王梦琪表示:“首先感谢吴娇老师的全力付出与精心指导,使自己对摄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感谢摄影艺术与技术创新学院的培养,感恩学校提供了将学生毕业创作带到国际舞台的宝贵机会。”
作品《容器》深入探讨了当代女性面临的容貌焦虑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女性对外貌的过分关注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问题,而是演变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焦虑。社会对女性的外貌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和严格的标准。
在这次创作中,王梦琪选择了一位不符合传统审美标准的女性作为主角,通过造型艺术展现了她的独立精神,并运用夸张的视觉手法,如突出人体线条的流畅和明快,以及由此形成的几何图形,强调结构之美,增强视觉冲击力。在最终成片中,王梦琪特意选择不对模特的面部和身体上的不完美进行过多的修饰,而是保留了她们最真实和自然的状态。通过保留模特的原始特征,旨在展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应该被社会对完美的刻板印象所掩盖。这样的后期处理不仅尊重了模特的自然美,也向观众传达了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审美观念。
在创作中,王梦琪不仅大胆地使用了鲜艳的色彩,还采用了拼贴技术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探索影像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力。这种手法使得画中的女性形象仿佛突破了画框的界限,与观众产生了更直接的联系,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视觉表现,王梦琪试图让作品所传达的理念更加直观和生动,使之能够触动人心。这样的艺术处理不仅让女性形象更加生动,也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地影响观众,成为引发共鸣和思考的关键,激发人们对女性自我认同和美的多元化理解的思考。
学校托举 鼓励实践
摄影艺术与技术创新学院是青岛电影学院下设的二级学院。该学院专业建设以艺术创作与科研并行为发展方针,不断建构有效、独特的影视艺术教学方式并形成教学特色,走产学研合作的特色教育道路。
青岛电影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摄影艺术与技术创新学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与成果,也进一步检验和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还推动了国内外院校间的艺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影像创作理念与方法的探讨。下一步,该学院将进一步凸显实践教学特色,创造更加开放多元的创作环境,鼓励师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创作出更多触动人心的作品,不断提升学院品牌知名度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推动艺术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QFAers怀揣热情 不断创作
每一次获奖都是对梦想的深情回应
青影 作为QFAers坚实的后盾💪🏻
始终不遗余力地
支持每一位学子的艺术探索
源源不断为影视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与师生一同书写
中国影视行业的辉煌篇章✨
相关链接:
供稿|摄影艺术与技术创新学院
编辑|刘雨涵
编审|吕颖慧 盛秋瑜
责编|张一诺 周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