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劳动之美 点亮成长底色 ——兴城市南一小学劳动周活动案例

文摘   2025-01-06 08:49   辽宁  


体悟劳动之美
点亮成长底色


劳动周活动案例




案例背景




(一)基于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劳动周是指每学年设立的、以集体劳动为主的、具有一定劳动强度和持续性的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劳动周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赋予劳动教育新活力的有效载体。

(二)基于学校育人导向

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育并举”到2022年“劳动课程标准”颁布至今,劳动回归大家视野已经有6年的时间,而我校在新校址建校之初就建立了“学圃园、静以廊”供学生体验农耕劳作,在这之前的若干年里,我校是一直在进行着劳动教育。自国家“劳动指导纲要”颁布后我校正式将以前碎片化的劳动课程,规划成“一核引领”“双向贯通”“三方联动”“四轮驱动”的劳动教育体系,2023年我校很荣幸被评为“辽宁省劳动示范校”。

因此,学校围绕“核心素养”,本着“艺润心灵 美育人生”的办学理念,立足“以劳促全 五育融合”统筹规划,将“劳动周”课程进行有效开发与实施,更好地凸显劳动教育的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推进学生劳动素养全面发展。同时也将劳动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大环境,以课程为载体,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优化“尚美”课程体系,搭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和品质,形成劳动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案例开发实施

1.构建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体系

一核引领:即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双向贯通:包括横向的“五育融合”,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纵向的“五入融合”,即将劳动教育融入环境、融入课程、融入课堂、融入生活、融入评价,各学段实施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三位一体整合性劳动课程。三方联动: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同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四轮驱动:注重劳动教育课程系统性——学校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系统梳理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纵向的劳动课程内容;注重劳动教育课程综合化——融合三级课程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注重劳动教育课程特色化——学校挖掘自身优势,不断改革与完善,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课程新样态。

2.构建劳动周课程体系

劳动周课程按场域可分为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按课程内容可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按活动形式可分为基础课程、探究课程、创新课程,三大课程。“学科课(指导)---体验课(主线)----评价课(检验)”。即:以《劳动教育》学科教材为指导;以劳动体验为主线;以综合评价为保证。

策略一:以国家教材为依托 深化劳动周课程内涵

以《劳动教育》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低年级以培养简单的生活技能为主,注重个人自理能力的培养,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劳动意识。例如,一二年级开展整理文具、穿衣服系鞋带等竞赛活动。

中年级分担家务,参与卫生清洁,体验种植、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如制作垃圾盒、缝纽扣等竞赛。



高年级掌握生活中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的基本技能,学习基本的家庭饮食烹饪技法,进一步体验种植、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如,五年级制作美食、六年级缝制沙包比赛等。



这些比赛项目的选择大部分都出自劳动教材,学生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技巧,在家庭中进行实践,再通过竞赛进行巩固提升,形成一个系统的螺旋上升的学习体系。

策略二:以校本课程为载体 打造劳动周课程特色

依据《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依托校情、学情和地域资源,开发校内、家庭、社会不同场域的劳动周课程。

1.校内注重日常劳动、社团活动、环境课程等。

(1)劳动周日常劳动:我们抓住日常公区清扫、科学种植、食堂帮厨等劳动契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劳动周日常公区清扫:在学校卫生分担区、环境绿化美化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根据《“阳光班级”评比 考核检查标准》,各班学生认真完成早中晚各时段校园清扫工作,维护校园秩序。

(2)劳动周社团活动:主要包括科技创意类和创意手工类,如烘焙、陶艺、小牛顿、手工制作等。









①科技创意类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选选修课及相应社团,参加书法与篆刻、绘画、手工木艺、智能编程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在指导老师帮助下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劳动体验。





















一、二年级参加陶艺课程,三、四年级参加科技课程,五、六年级参加科技创新课程。

②创意手工类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造性劳动内容,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培育审美情趣与创新意识。如我为教师画张像、班旗班徽设计等内容。

2.家庭劳动。主要包括清洁整理、生活规范、孝亲敬老、农事体验等内容。

(1)清洁整理。

活动内容:协助父母打扫清洁,独立整理自己的床铺和个人物品;学习行李箱收纳技巧。

活动要求:请父母用手机记录整理床铺和行李箱收纳的过程。

一、二、三年级进行整理床铺、更换被套,四、五、六年级进行行李箱收纳。

展示与评价:以上活动的视频由班主任组织本班同学通过班会进行小组交流,组织优秀学生代表进行展示。

(2)孝亲敬老:提升学生家务劳动技能,增进亲子沟通,培育感恩意识,引导学生传承孝敬的优秀传统文化。

(3)农事体验:十一劳动周鼓励孩子们到农村走亲访友,走进田间,参与农事劳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农村生活,感受劳动的艰辛。

3.社会综合实践

社会实践多元开放。主要包括公益服务、主题研学、基地活动、职业体验等。如:参观考察、社区服务、法律讲堂,将生活劳动与学习紧密结合。





策略三:以学科融合为路径 体悟劳动周实践之美

将劳动贯穿教育全过程,梳理劳动周活动要素清单,开设“学科融合”课程。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如,数学学科在探究“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问题时,通过实践类作业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画、剪、摆等活动中开展模拟实验探究;语文学科以“劳动的快乐”为主题的实践作业,孩子们需要亲自参与劳动的经历,再把劳动的体验和感悟写下来,这样多学科融合的劳动周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在五一劳动周期间,我校开展了一二年级趣味劳动运动会,通过有趣的学科融合性项目,让低年级儿童在玩中体会劳动者的艰辛,在玩中强身健体。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以劳增智的综合育人效果。





策略四:以基地建设为抓手 强化劳动周实践

基地是劳动周实践的引擎、学校是劳动周实践的主导、家庭是劳动周实践的基础、社区是劳动周实践的拓展。以基地为纽带,从校园出发、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形成三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

1.劳动教育功能教室

加强科学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科融合。科学实验室是进行科学实验的主要场所,科学实验是劳动融入科学课堂的重要途径。

加强信息科技教室(机器人、3D打印等)、陶艺教室建设,深化劳动教育特色。基于学校的“大美育”发展规划,将科技创造、创意手工类劳动项目作为学校劳动周活动特色。

2.农事劳动基地建设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基于学校现有的土地资源,积极开发家事劳动基地,带领孩子们体验家事劳作,品味劳动的乐趣。

每年的劳动周活动,因为场地有限,学生人数多,我们会分年级的安排农耕活动体验。另外我们还开展过,采摘学校静以廊的葡萄酿葡萄酒,搜集学校银杏树叶做树叶贴画等等的校本课程,都是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开发课程带领学生进行劳动实践。


3.校外劳动基地延伸

除学校创建的“学圃园”基地外,又将泳装厂、中核辽电、四家企业集团、古城劳动实践基地、天逸山庄、红海滩、红河谷、民俗馆都纳入我们的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周组织学生去参观访问,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激发家国情怀。

策略五:以多维评价为驱动 提升劳动教育品格

学生成长的过程兼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劳动周实践活动的评价须注重多角度、多元化,唤醒学生内动力,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提供有效指导。

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

坚持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表反映学生在劳动不同阶段的成果。评价等级采取星级评价制。

合作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师评”“家评”四个维度,分“好、一般、需努力”三级总体评价,通过初步的定性判断与定量分析。评价指标引导学生在劳动前重自我检验、劳动中重合作共赢、劳动后重展示提升。

劳动周时组织各类劳动技能评比,对表现优秀的同学或班级进行表彰——劳动之星,以评促建,促进学生成长。


案例实施效果





多年以来,学校“尚美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被评为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校、兴城市劳动示范校。旗舞团参加2022年线上全国运动竞赛联盟操舞锦标赛,获全国第一名。辽宁省大中小学生美术作品展中,陶艺工作坊作品“幸福有渔”荣获省一等奖,我校原6.4班陈子墨同学的陶艺作品“师生情”获一等奖、“毕业季”获二等奖。在兴城市“三队两组”比赛中,我校学生创作的手工作品“春日暖阳”和“奶奶的幸福生活”获一等奖,2名教师在变废为宝服装设计比赛中获一等奖。在省、市各届科技制作大赛中频频获奖。



思考与启示


我校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做好劳动周课程顶层设计。劳动周课程纳入课程管理,分学段设置具有校本特色的必修课,构建促进学生劳动技能螺旋式上升的规定动作体系。让学生走进实践,使劳动周课程与其它四育融合、与学科课程融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融通,形成从课堂、校内场馆到实践基地的跨学科、跨领域的“项目化”劳动周综合育人模式。构建立意崇高、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周教育体系,使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修养。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监制|田秋桔

 审核|刘   飞 

校对|曹阳平

文字|刘   佳

编辑|赵公衡



兴城市南一小学
让家长了解学校,建立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