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果|黄正权(壮族):咸菜兄弟(小说)

百科   2024-12-18 16:50   广西  

咸菜兄弟 


广西平果|黄正权(壮族)


桂西有个边远的山村,叫巴七村。穷山恶水,九分石头一分土,滴水贵如油,几百户3000多人,分别坐落在七零八落的小山沟里,到九十年代初,还没有通电通公路。祖祖辈辈种玉米,粮食不够吃,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很多村民在贫困线上挣扎。当时有人还用山歌调侃:宜等勒仰良,等详哏朗朵,长挪四长爬痕吼哪呆阿。——巴七村(原属于老仰良)。意思是:想到仰良的人,春节还吃玉米粉虫,一两肥肉捞四两玉米粉当年夜饭,见到大米就馋得要死。
村里有一个姓黄的人家,从小是个孤儿,家得穷叮当响,好不容易熬到三十多岁才娶到老婆。不久,生下一对双胞胎。由于吃不饱,缺少营养,哥俩面黄肌瘦,全身浮肿,经常哭闹,身体很瘦弱,哥哥爱嘬右手,弟弟喜欢嘬左手。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山里生长很多野薯野菜之类的东西。能吃也能拿到街上换钱,特别是野生山药(土话叫“兹咸”)。一天老黄说:“孩子他妈,你照顾好小孩,我进山去看看”。于是他扛着铁锹,提着布袋出去了。傍晚时分,扛着一袋大约十几斤的东西回来。什么山药呀、雷公根呀、白花菜、艾草、鬼星草、野芹菜、野蘑菇等等。除了留给家里够吃外,第二天,老黄便拿到街上去卖,再买油料给小孩及补贴家用。
从此,他除了完成地里活儿及家务外,便三天两头往山里跑,老婆在家看管小孩。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小孩渐渐长大,看上去很可爱:黑头发,瓜子脸,高鼻梁,眼睛一闪一闪的,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很难分清。他们无忧无虑,经常追逐打闹。
“哇…哇…哇…”母亲急忙从里屋跑出来,见弟弟左手正拿着抢来的红薯。哥哥很委屈:“妈妈,他抢,我东西!”一边抹眼泪,一边指弟弟。“哥哥乖,不哭!妈要给你。”于是母亲从碗里拿来剩下的一个小红薯,掰成两段,把大的先递给哥哥,小的再给弟弟,“以后不要抢别人的东西”母亲说。弟弟接过妈妈递过来的红薯,扭着小屁股跑向哥哥“不哭了,我们一起玩。”于是,两个手拉着手出门去了。
为了铭记那段艰难的岁月,老黄便把老大叫“阿咸 ”,老二叫“阿菜”。
咸菜兄弟到进学校念书的年龄。“两个小孩叫什么名字?”老师问。老黄思索一会儿,在注册簿上写上“黄有钱”“黄有财”。
孩子们渐渐长大,生活越来越艰难。为了应付家庭的一切开销,农闲时,夫妻俩出去帮人家打零工。咸菜成了留守儿童,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母不在身边,哥弟很懂事,整天形影不离,一起上学,一起回家,按时起床。有时怕睡觉过头,哥哥还在床头放闹铃。放学了,哥哥烧火做饭,弟弟摘菜洗菜,家务活样样会干,严严是家里的小主人。晚上哥俩一起做完作业,互相检查,才上床睡觉。
周末是他们快乐的时光:有时,兄弟俩也在自家的菜园做红薯窑。哥哥挖土块,垒窑子,弟弟负责挖红薯,捡柴火。两个小时后,一坑香喷喷的红薯窑熟了,他们不顾浑身脏兮兮的,一把鼻涕一把泪,津津有味地吃着红薯呢。
“哎,哥,你看,树上有鸟窝!”听到阿菜的叫声,一群小孩一窝蜂向他们拥过来。阿咸有亲和力,阿菜活泼开朗,村里的小孩都爱到他们家玩,他们走到那里,后面总有一帮小伙伴跟着。摘桃子,掏鸟窝,挖红薯,捡野菜,做游戏......
最有趣的是在村口池塘边捉蜻蜓:大家找来树枝,一人一根,围着塘边松土插稳,每人要间隔一定距离,树枝扎好后,退到远处,耐心等待蜻蜓飞过来停上面,然后右手拇指和食指伸出抓捕动作,其他三指作弯曲状,轻轻抬起脚,慢慢绕到蜻蜓后面,看两手指和蜻蜓尾巴刚好重合,轻轻一捏(太用力蜻蜓尾巴会断),得了。捉到的,手舞足蹈,捉不到的,垂头丧气。每次,咸菜俩捉到的蜻蜓最多,个大,小伙伴很羡慕。原来他们用粘性的树脂放在树枝上,蜻蜓飞来,停在上面就被粘住了。大家捉到的蜻蜓,有的喂蚂蚁,有的用绳子绑蜻蜓尾巴当风筝放飞,还有的把花朵或者树叶插进蜻蜓尾部让它自由飞翔......喊叫声,欢呼声,在池塘上空回荡。
不知道什么叫贫穷,也不懂得什么是苦累。咸菜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样,多么幼稚可笑而又快乐有趣的童年就这样度过。
初中要到离家十多公里的乡镇去读,走三个半小时的山路,一个星期回来一次。山路茫茫,迂回曲折,咸菜俩和巴七村的孩子们一样,来回行走在这条的山路上。
那时,内宿生要交柴火给学校饭堂才能开饭,每人每学期几百斤不等。假期要上山砍,拿回家里放,等干了才拿去交。学校地势不平,没有围墙,只有一栋三层的教学楼,其余的都是砖瓦房,宿舍在坡顶,食堂在坡底,其间经过两个斜坡,有三四百米距离的小路。早上起床洗漱完毕,在宿舍用饭盒装好米(有大米的,大多是玉米粉)才拿到饭堂蒸。中午放学,从教室直奔饭堂,排队取饭盒,再拿回宿舍吃。吃完饭,接着往饭盒里装好米,又拿去饭堂。中间不能耽搁,否则,就赶不上时间。晚饭也是如此。
蒸玉米粉要讲究方法:先把玉米粉慢慢放进饭盒,用手向四周铺平,左手托着饭盒,右手轻轻压实玉米粉,然后用水沿着饭盒边慢慢注水,水量刚好没过粉面一截手指头。这样蒸出来的玉米饭才软硬适中,比较容易吃。否则,水多,成希粥会溢出来;水少,饭就会干巴巴的,难以咽下。有的饭干硬,用来吃饭的匙羹经常断。菜也是用另外的饭盒蒸,没钱买第二个饭盒的,就粉菜一起蒸,再往里面加点油盐。家庭好的,有各种豆类、青菜、猪肉、鸡鸭肉吃。
咸菜兄弟同吃同睡,床上用品也很单调:缺角的席子,打了补丁的棉被,床尾放着一个木制的箱子,箱子上挂着一把生锈的铁锁,箱子里装着玉米粉咸菜和日用品,箱子平时是锁的,防止物品丢失,只有用时才开。兄弟俩吃的是玉米饭,菜是从家里带来的:父母用青菜或野菜、南瓜、木瓜等,洗干净,切碎,用开水烫,晾干,洒上食盐,放入坛子备用。玉米要加工成粉,有时兄弟两在家用石磨磨,有时背到学校附近才用机器碾(路口有一个残疾人开的碾米厂,加工一斤一毛钱)。有一次,哥弟俩跟父母上山砍柴,回校时间晚点,刚到半路又逢下大雨。“弟,我来撑伞,你抱好米袋,别让雨淋了。”哥哥说。于是哥俩深一脚浅一脚并排走着,两个修长的影子慢慢的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
那时,同学之间爱给别人安绰号,根据其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什么“咸菜”“钱财”“双胞胎”,什么“勒瑶”“勒聋”“勒牙”......五花八门。班里有个学生头大,下巴尖皮肤有点黑,同学们经常叫他“三角头”“黑三角”。他总是笑眯眯,从不计较。同学之间关系很融洽。
有个教师,五六十年代湖南师大中文系毕业的,上课时,总带有方言,把“文化”读成“文发”。刚开始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同学们都叫“文发老师”。对同学们的戏称,他也乐呵呵的。他的课讲得生动有趣,同学们爱听,学得也轻松,成绩提高很快。
“吃大米干不过吃玉米的。”每年中考过后,校长在集会这样说。的确山区片的学生考上的占大多数,有上地区和县里的重点高中的,也有考上师范中专学校的。当时学校很红火,方圆几百里的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来。有的还找关系,走后门。
那种苦涩而又迷茫的少年生活,他们好不容易坚持了整整三年。
从高一到高三,咸菜兄弟成绩很不错,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没有问题。每当看到父母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身子,蹒跚的步伐。他俩很伤心很无奈,有时偷偷落泪。不考嘛,几年功夫白费,考上钱又在哪里(当时没有助学贷款)?父母为了他俩,多年来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家里已经欠了不少的外债。高考报名前夜,阿咸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于是,起来找阿菜。“弟,我想不报名了,等拿到毕业证,去广东。”阿菜先是一惊,一会儿,左手搭在哥哥的肩膀上,就近耳朵“我也这么想的”。原来兄弟俩早就想到一块了。
不久,两个身材相貌一样,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出现在深圳某个工厂的车间。工人们投来异样的目光,这肯定是双胞胎,但分不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但你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喜欢用左手打螺丝的就是弟弟。
刚离学校就来到工厂,工作很辛苦,经常加班加点干活。开始他们真的有点不适应,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慢慢地熟练了。他们脑子灵,肯钻研,人勤快,人缘好,又能吃苦耐劳。咸菜受到老板的赏识,几年时间,他们就在深圳一家民营企业站稳了脚跟,从普工到领班到主管。兄弟俩收入也慢慢增加,生活大大改善。不久,也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后来,他们先后结婚生子,有了各自的小家庭。
在父亲的生日宴会上,家人一起聊天,其乐融融。阿咸问父亲:“爸,今晚淮山排骨汤、雷公根肉沫,味道怎样?”父亲深思了一下,说:“吃不出当年的味儿”。阿菜左手夹着烟,右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哥,你还有没有别的打算?”阿咸看着阿菜半响,然后微微点头。
后来兄弟俩共同出资,在深圳开了一家工厂,并安排自己的一些老乡在工厂上班。阿咸性格内向,人腼腆,不善言辞,负责厂内管理;阿菜活泼开朗,善于交际,负责在外面跑业务。因为他们诚实守信,经营有方,又保证产品质量。订单接连不断,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路长虹。厂里的员工都亲切称他们“咸哥”“菜哥”。
后来,他们在深圳也有了自己的房子。             
兄弟俩富起来后,不忘自己的家乡。近年来,先后出资兴建了敬老院、文化活动室、娱乐场、篮球场,安装路灯、道路硬化等公益项目。近年来,他们累计投资了一百多万元。
去年,他们又在自己的家乡承包了一大片山地平地,搞立体种养植项目,按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羊粪、鸡鸭类、蚕沙可用来种植山药,葡萄、蔬菜等绿色食品;产品可深加工,打造品牌,什么“巴七羊肉”“巴七葡萄鸭”、“巴七瑶鸡”“巴七米酒”“巴七山药”让这些食品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销往大都市。同时,他们打算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搞农家乐、生态园、农产品展销。目前,“贤才山药基地”、“贤才桑蚕基地”、“贤才山羊基地”等先后挂牌成立。
咸菜兄弟的人生轨迹,既是人们奋斗的缩影,也是时代发展的见证。
【主编点评】黄正权老师的这篇《咸菜兄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时代感。文章以巴七村的贫困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咸菜兄弟从艰难童年到外出打拼并最终致富的人生历程。通过对兄弟俩成长过程中诸多生活细节的呈现,如小时候争抢红薯、上学后的懂事乖巧、中学时代的艰苦求学以及步入社会后的奋斗,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坚韧、勤劳、善良的品质以及对家乡的深厚情感。由于作者也没有敢界定这篇文章是小说还是散文。但是据我的观察和经验:从文体上看,它更倾向于小说。文中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从兄弟俩的出生到童年、求学、打工、创业,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和起伏,人物形象鲜明且丰满,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细节塑造出了性格各异的咸菜兄弟以及周边的人物群像,环境描写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不同阶段的氛围,这些都符合小说的典型特征,而与散文相对自由、抒情且结构松散的特点有所区别。总体而言,这是一篇主题积极、情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作品,让人深刻感受到了奋斗与回报的力量以及人性的美好与温暖。(李承骏)
作者简介:黄正权,壮族,广西平果市人,退休教师,现为平果市老科学技术工作协会会员。喜欢读读写写。作品《兹姑》、《两个红薯的遭遇》等,在《右江日报》及地方教育平台发表。


值班编辑:李彩虹     主编:李承骏


您好!你现在用的电话套餐,流量够用吗?通话时间够用吗?去哪里都问别人要wifi密码?尴尬不?别这样了

      🧧推荐你办理,原价 299现在只需“20”月租。“100+18G”全国高速流量。“100+100分钟”全国通话,“3000分钟”网内通话。通讯内部卡只有两个名额,想要的转 20 定金给我帮你留一个。

扫我码,开新卡,省话费,好处多。未明之处可拨打码上电话跟我咨询,也可以拨打我常用电话18007765168(微信同号)联系我。

本人李承骏简介如下:

作者简介:李承骏,壮族。广西德保县荣华乡人。擅长写作、设计、策划。曾任政府单位宣传干事、企业集团品牌总监、报刊编辑、记者、经贸杂志主编、首席记者。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西诗豹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百色作家》系列公众号矩阵“诗豹创作营”总教练,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百色分会主席,诗豹文学社社长、主编。中国广电推广大使。唱作歌手。

作品散见《人民日报》《青年文学》《广西文学》《红豆》《诗潮》《都市》《战士文艺》《亚太经济时报》《旺报》《燕赵诗刊》《北方作家》《中西诗歌》等报刊杂志。有作品获各级征文奖。


扫我码,开新卡,省话费,好处多。未明之处可拨打码上电话跟我咨询,也可以拨打我常用电话18007765168(微信同号)联系我。


百色作家
《百色作家》,一个立足于中国广西百色,面向全球原创写作者的文学评点平台。每篇文章均配有作者简介、风采照片并进行评点。欢迎全世界华文写作者投稿,在这里一展才华!我们将与《发烧友文学》一起联手为大家展示更多的才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