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新华社旗下的新媒体平台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了一篇文章,犹如一把利刃直击当下农村医保催缴乱象这一痛点问题,为农民朋友们实实在在地 “撑腰”。
我们都知道,农村医保从 2003 年新农合开始试点时,费用仅为每人 10 元 / 年。
如今这一费用已增至每人 400 元 / 年左右,在部分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甚至还会更高。
这对于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靠种地为生且收入增长缓慢的农民群体而言,负担着实加重了不少。
毕竟农产品价格常常受市场波动以及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丰年或许还能稍有结余,一旦遇到灾年,可能连成本都难以收回。
有网友表示,“我家的地种完,一年也不够交”。几百元的医保费用很可能就需要卖掉大量的粮食、农产品才能凑齐。
看到那些把医保和子女上学、老人福利等强行挂钩的催缴方式,着实让人感到愤恨不已。
而实际上,我国的医保政策一直强调是遵循自愿缴纳原则的,这些花式催缴手段明显违背了这一原则,把原本利民惠民的医保政策变成了一种带有 “胁迫” 性质的任务。
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让农民们心里产生抵触情绪,也破坏了原本融洽的干群关系,使得农民对医保政策的认同感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不利于医保政策在农村的持续健康推行。
看一组数据,民政部曾统计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归集了 6600 多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4.7%,其中农村低保对象就达 3399.7 万人,农民在低保人员中占据了绝对大的比重。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也做过相关调查,得出我国月收入 2000 元以下人口约 9.64 亿的结论。
可面对农户反映的医保负担加重等问题,一些基层干部却没能如实向上反馈,存在 “报喜不报忧” 的情况,在他们口中 “400 元的医保费用仅仅是少抽几盒烟,少吃一顿饭”,完全忽视了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缴费的艰难程度。
有的家庭为了这医保费用,甚至需要省吃俭用,减少其他必要生活物资的开支。
孩子上学的文具、衣物购置可能都要往后推一推,老人日常的一些营养品也不敢多买,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都因为医保缴费的压力而受到了影响。
而且,这种压力并非是一时的,每年到了医保缴费的时间节点,家庭就又要面临这样艰难的抉择,长此以往,使得不少农民对医保缴费是既无奈又焦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新华社的这篇文章,正是关注到了农村医保负担加重、农民缴费困难等这些关键问题,每一点都说到了农民的心坎上,让农民朋友感受到了被关注、被理解。
我想,民生问题从来不是一件小事,任何政策的制定,都要能切实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但也要充分考量制度的可持续性。
如果朝令夕改,难免会有人感到更加犹豫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