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内心强大的标志:放过自己

文摘   2024-12-07 19:21   浙江  

 戳蓝色字关注我!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常常深陷痛苦之中。

而当我们去探寻痛苦的根源时,会发现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肯放过自己。

要知道,即使微小的变化也可能会引发巨大的后果。

生活中,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决定、一句无心的话语,都可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埋下痛苦的种子。


听说过一个 “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当我们对自己有着过高的期望,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失败和瑕疵时。

就如同给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一旦无法达到这个期望,痛苦便如影随形。

当人们对自己过于严苛,不放过自己的错误和失败时,会陷入严重的焦虑和抑郁之中。

就如同一个不断拧紧的发条,最终会崩断。

而那些能够以平和心态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人,则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余华的《活着》中,福贵的一生充满了苦难。

从富家少爷到一贫如洗,亲眼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但福贵没有一直沉浸在痛苦中,他选择放过自己,坚强地活着。

他明白,生活虽苦,但只有放过自己,才能在苦难中找到活下去的勇气

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小时候因父母管得太严,欠缺交往,口才一般。

这导致他早期在人际交往中面临一些困难,内心可能也曾有过自我怀疑和不自信。

然而,他并没有一直被困在这种自我否定的状态中,而是通过不断地探索和自我理解,发展出了 “来访者中心疗法”。

这种疗法强调咨询师要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帮助来访者自我接纳和成长。

罗杰斯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实现了自我接纳,他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独特性,不必过分苛求自己去符合他人的期待。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敏感而多愁善感,对爱情充满了执着。

她不放过自己的身世之悲,不放过宝玉的每一个举动可能带来的伤害。

她在自己营造的痛苦世界里挣扎,无法自拔。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林黛玉的哀怨正是她不放过自己的体现。

菲利普・津巴多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心理学者之一。

他主导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

在实验中,随机指派担任受试者的学生在模拟监狱内扮演 “囚犯” 和 “看守”,逐渐进入了各自的角色,甚至出现了种种失控行为,最后实验不得不中止。

津巴多晚年对这个实验进行了反思,认为这是一个 “不道德的” 研究。

津巴多在经历了实验的过程后,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和研究进行深刻的反思,意识到自己在追求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可能忽略了一些伦理和道德的问题。

他没有轻易地放过自己曾经的错误,而是不断地反思和审视自己。

《尚书》中 “满招损,谦受益” 告诉我们,当我们过于自负,对自己要求过高时,往往会陷入痛苦。

我们应该学会谦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放过自己的过错。

庄子主张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他倡导人们超越自我,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这些外在的东西所累,不放过自己,不断地追求更多。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往往是不放过自己。

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去的错误和遗憾,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END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清风入室
言语的温度,融化心的障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