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养护方式及养护剂的现状与展望

文摘   2024-12-29 07:03   河南  
引言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最重要的一项工序就是养护。养护是否得当和充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变形大小、开裂与否,以及耐久性的好坏,因此,养护决定了实际结构中混凝土的性能是否与实验室标养混凝土的性能一致,能否达到混凝土的设计性能。
与普通混凝土(Normal Concrete,NC)相比,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HPC)是一种高工作性、高强度、高耐久性的混凝土,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优异的耐久性。HPC需掺加高效减水剂以降低水胶比,同时,HPC还会掺加各种矿物掺合料,这是其具有优异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关键技术措施。由于HPC比NC水胶比低,需要使用更高减水率的减水剂,其在HPC中能发挥较好的吸附-分散作用,保证HPC在较低水胶比的情况下仍然具有优异的工作性。

然而高效减水剂、高性能减水剂的使用,减少了用水量,降低了水胶比,再加上矿渣粉、粉煤灰和偏高岭土等高活性矿物掺合料的掺入,细粉料和水化产物堵塞HPC内部的泌水通道和毛细孔隙,导致HPC内部水分较难从内部向表面迁移以补充表面因干燥而失去的水分,因此HPC比NC更容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和干燥收缩裂缝,故HPC浇筑好后更加需要良好的保湿养护。只有做好早期的养护工作,才能有效减小HPC的塑性收缩、自收缩和干燥收缩,预防混凝土的开裂风险。    
由于HPC的密实度比NC的高,传统的外部洒水养护方式并不能完全适用于HPC。因此,如何基于HPC特点,研发更适合于HPC特点的养护技术,是保证HPC的强度发展,减少HPC的收缩开裂,提高HPC耐久性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混凝土的内养护和外养护方式进行探讨,并对内养护和外养护所采用的材料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以期对提高混凝土养护效果及其质量提供参考。

1 混凝土的养护方式
在混凝土的凝结、硬化过程中,随着龄期的增长,水化产物逐渐填充原本由自由水所占据的位置,结构逐渐致密,整体强度上升,最后达到设计强度。但是在水泥浆体中,水化产物的体积总是小于参与反应的水泥、掺合料与自由水的体积,因此,随着水泥、掺合料的水化,在水泥浆体内会产生体积比为10%~25%的毛细孔隙。毛细孔隙中自由水的迁移和减少会导致孔壁闭合趋势的增加,这是引起混凝土产生塑性收缩、自收缩和干燥收缩的内因。
混凝土的养护是指为混凝土中胶凝材料(包括水泥和矿物掺合料)连续水化反应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包括水化所需的湿度和温度),以及为减小混凝土干燥收缩(包括塑性干燥收缩、自收缩、硬化后干燥收缩)所采取的保湿措施。
在混凝土配合比和拌合物和易性一定的前提下,混凝土浇筑后采取的养护方式,决定了混凝土的强度发展速率及最终强度,以及混凝土的变形、开裂和耐久性。按照养护措施的施工作业部位,可将混凝土的养护方式分为两大类,即内养护和外养护方式。    
在论述内养护和外养护方式之前,简单介绍一下混凝土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剂。根据JG/T 477-2015《混凝土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剂》,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剂是一种喷洒于已浇筑成型而尚处于塑性阶段的水泥净浆、水泥砂浆或水泥混凝土的表面,在表面形成单分子膜,能有效抑制水泥净浆、水泥砂浆或水泥混凝土中水分从表面蒸发的材料。根据这个定义,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剂只在混凝土浇筑后到凝结硬化的这段时间内起到良好的抑制水分蒸发作用,其在混凝土硬化后的抑制效果不明显。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喷洒与未喷洒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剂的混凝土表面蒸发情况如图2所示。在JG/T 477-2015《混凝土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剂》中,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剂对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的抑制率应不低于25%。
   
在实际应用中,即使在混凝土表面喷洒了水分蒸发抑制剂,等混凝土凝结硬化后,单分子吸附层就不再起作用,此时水分仍然会从表面大量蒸发,导致混凝土内部水分因向表面迁移补充而减少,胶凝材料继续水化受阻,混凝土强度继续增长受到影响,且容易产生收缩开裂,因此内养护和外养护方式对混凝土强度的增长仍然十分重要。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基于养护措施发挥效益的持续性考虑,未将混凝土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剂纳入外养护措施。
1.1 内养护
混凝土的内养护是指在制备混凝土时,引入已经预吸水或加水拌制时能吸水,并在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较低时又能释放出部分或全部水分材料的养护方式。混凝土的内养护能够保证后期胶凝材料的继续水化,使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得以提高,并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和降低开裂风险。    
轻集料(陶粒、陶砂、膨胀珍珠岩等)和高吸水性树脂(Super Absorbent Polymers,SAPs)颗粒,都具有吸水和释水作用。在制备混凝土拌合物时,将这些材料均匀地分散在混凝土中,能够起到内部蓄水池的作用,当混凝土内部胶凝材料在水化过程中出现所需水分不足或者液相离子浓度发生较大改变时,这些材料中已经吸收的水分就会向水泥浆体中迁移,营造湿养护的环境,为胶凝材料的继续水化提供水分。
1.2 外养护
混凝土的外养护是指混凝土浇筑、振捣和抹面工作完成后,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不透水材料(塑料薄膜、无纺布、发泡聚氨酯等),或在混凝土表面覆盖易吸水材料(湿麻袋、棉被等)并保持易吸水材料长期湿润,或向混凝土表面喷雾、洒水以及可以在混凝土表面迅速形成连续、致密的不透水膜层的物质。对混凝土施加外养护的措施,目的在于混凝土抹面后,内部水分不再向外散失,甚至还能从外部向内补充一定量的自由水。
2 混凝土的内养护剂
通常将能够对混凝土起到内养护作用的材料简称为“内养护剂”。在制备混凝土时,应设法使内养护剂在混凝土内部均匀分布,提高未水化胶凝材料与水分的接触概率,并且内养护剂中吸收的水分在向外迁移时,是以内养护剂颗粒为中心向四周进行的,保证了混凝土内部胶凝材料的全面水化。    
2.1 内养护剂的种类
按照化学性质和组成成分的不同,内养护剂分为无机内养护剂和有机内养护剂。
2.1.1 无机内养护剂
无机内养护剂主要包括无机轻集料、无机多孔粉体。无机轻集料包括多孔陶粒、多孔陶砂、浮石、硅藻土、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沸石和再生混凝土骨料等,这些材料均包含大量封闭和半封闭状态的微孔。值得注意的是,无机轻集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大大低于普通集料,因而,无机轻集料的使用对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有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
无机轻集料依靠内部大量分布的近球形的微孔实现吸水、蓄水和释水过程。用预吸水的无机轻集料作为混凝土的内养护剂来缓解混凝土内部的自干燥效应,保证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发展,是有一定效果的。
无机多孔粉体主要包括沸石粉、膨润土、凹凸棒土、海泡石粉、稻壳灰、磨细粉煤灰、硼泥酸性浸渣和底灰等。无机多孔粉体普遍具有SiO2含量高、比表面积大(因含有一定数量的微孔)等特性,其中,沸石粉、膨润土、凹凸棒土、海泡石粉等多孔无机粉体通常被用作砂浆的保水增稠剂,而磨细粉煤灰常用作混凝土的掺合料。这些无机多孔粉体均可被用作混凝土的内养护剂,但使用时应注意它们的吸水作用会导致混凝土用水量和减水剂掺量的增加。稻壳灰是农业稻壳于温度600~1000下燃烧而形成的一种呈蜂窝结构的多孔无机粉体,也曾被用作活性较高的活性矿物掺合料,但因产量小而未被大量应用。硼泥酸性浸渣是采用盐酸浸渍硼泥后产生的废渣,这种废渣具有特殊多孔结构,可作为混凝土的内养护剂。底灰特指造纸锅炉的底灰,其粒径范围为2~20mm,孔隙率为5%~20%,可作为内养护剂使用。    
2.1.2 有机内养护剂
有机内养护剂主要为高吸水性树脂(Super Absorbent Polymers,SAPs),是一类含有大量羧基、羟基、酰胺基等的亲水基团树脂,其交联度低,呈三维网状结构,具有较好的吸水、蓄水和释水能力。高吸水性树脂主要有纤维素类、淀粉类和合成树脂类等。
2.2 内养护剂的作用机理
2.2.1 无机内养护剂
无机内养护剂均是亲水性材料,由于其内部含有大量微孔,在接触水时,水分很容易通过毛细孔的吸水作用和离子浓度差引起的渗透压作用,进入粉体颗粒表面的开口孔中,并进一步向内迁移,直至吸水饱和。
对于掺加了无机内养护剂的混凝土来说,吸收了水分的无机内养护剂分散在水泥浆体系中,能够及时向水泥浆体内部补充水分。随着胶凝材料水化反应程度的提高,混凝土内部的自由水大量被水化产物结合,无机内养护剂与周围的水泥浆体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湿度梯度和浓度梯度,无机内养护剂中储存的水分就会依靠毛细管压力释放至水泥浆体中,并通过水蒸气的作用向周围扩散,为周围胶凝材料继续水化反应提供必要的水分。在水泥浆体中,新的水化产物会填充到混凝土中的孔隙或微裂缝内,使硬化水泥浆体结构更加密实,微裂缝更少。    
2.2.2 有机内养护剂
(a)SAPs的吸水机理。SAPs是含有亲水基团和交联结构的大分子,按照制备SAPs采用原料的不同,SAPs可分为淀粉系(接枝物、羧甲基化等)SAPs、纤维素系(羧甲基化、接枝物等)SAPs、合成聚合物系(聚丙烯酸系、聚乙烯醇系、聚氧乙烯系等)SAPs。其中,聚丙烯酸系SAPs相较于淀粉系SAPs和纤维素系SAPs,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吸水能力强、产品保质期长等优点,其产量占SAPs整体产量的80%左右。SAPs颗粒的直径一般为0.1~5.0 mm,其分子中含有具备亲水基团和交联结构的高分子电解质。在干燥状态下,SAPs高分子链相互靠拢缠在一起,通过范德华力的作用彼此交联成网状结构,达到整体上的紧固,颗粒尺寸小。SAPs与水接触时,水分子在毛细管作用和扩散作用下通过SAPs的毛细孔从表及里,进入SAPs颗粒内部,在这个过程中,SAPs分子链上的电离基团遇到水分子,会在水中电离。由于SAPs链上解离出部分离子后,相邻链上带负电的官能团(如酯基)和同离子之间均产生了静电斥力而使高分子链伸展溶胀,即产生膨胀。SAPs的吸水膨胀模型如图3所示。    
而由于电中性要求,SAPs颗粒内部水中的反离子却不能迁移到外部,这样,SAPs内外部溶液间的离子浓度差形成反渗透压,外部的水在反渗透压的作用下又进一步向SAPs内部渗透、扩散,形成水凝胶。但SAPs的“凝胶行为”并非无限的,原因在于SAPs本身的交联网状结构及含极性官能团或离子官能团(如羟基、羰基和胺基)的聚合物链可通过形成氢键以及水合作用与水分子结合氢键作用,赋予水凝胶网络一定的弹性约束力,又限制了“凝胶行为”的无限膨胀,即SAPs不会因无限膨胀而分解。这样,原本紧密缠绕的结构十分紧固的SAPs颗粒,由于吸收大量水分而最终成为体积比原来大数倍、数十倍甚至百倍的水凝胶。
SAPs在纯水及水溶液中的吸水和保水作用为: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SAPs自发地吸水,水进入SAPs内部,使整个体系的自由焓降低,直到平衡;若水从SAPs中逸出,使自由焓升高,则不利于体系的稳定。差热分析表明,SAPs吸收的水在150℃以上仍有50%封闭在凝胶网络中。因此,在常温下即使施加压力,水也不会从SAPs中逸出,这是由SAPs的热力学性质决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水溶液中含有少量盐类离子时,前述的反渗透压会降低,而且渗透压的大小随着外部溶液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同时,由于反离子的屏蔽作用,使高分子链收缩,导致SAPs的吸水能力大大下降。通常,SAPs在0.9%NaCl溶液中的吸水能力只有在去离子水中的1/10左右。    
总体来说,SAPs的吸水能力和膨胀能力与分子交联密度、极性官能团和离子官能团密度相关,也与外部溶液的离子浓度有关。分子交联密度越低,SAPs的吸水能力和膨胀能力越大;极性官能团和离子官能团密度越大,SAPs的吸水能力和膨胀能力越大;外部离子密度越小,SAPs的吸水能力和膨胀能力越大。
(b)SAPs的释水机理。当内部吸收了水分的SAPs处于特殊环境时,其内部水分会逐渐向外迁移,直至内外渗透压和相对湿度平衡。根据SAPs的释水曲线,可将混凝土(砂浆)中SAPs的释水过程分为2个阶段,其中,A-B段受渗透压控制,称为“渗透压控制阶段”;B-C段受内外湿度差控制,称为“湿度控制阶段”,具体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1)A-B段为渗透压控制阶段,这是因为SAPs在吸水膨胀的过程中,内部的离子浓度逐渐降低,SAPs内外溶液的离子浓度差逐渐减小,渗透压趋于0。而已预吸收水分的SAPs掺入混凝土拌合物中时,外部水泥浆体的水化持续进行,水泥浆体液相中的Ca2+、Na+、K+、Al3+等浓度快速增大,当水泥浆体中离子的浓度大于SAPs凝胶体内部离子浓度时,其渗透压方向发生变化,出现反向渗透压,导致SAPs内部的水分向外释放,相应的SAPs颗粒也出现体积收缩。因此,A-B段以SAPs渗透压为0的B点结束。    
2)若将未曾预吸水的SAPs掺入混凝土拌合物中,一般的制备工艺是先将未曾预吸水的SAPs与水泥、掺合料、细骨料、粗骨料一起投入搅拌机,干混均匀,再加入拌合水进行搅拌。此时,未曾预吸水的SAPs遇到水,在毛细管作用和渗透压作用下,SAPs颗粒从体系中吸收自由水(也有可能带入水泥颗粒溶出的部分离子),直到渗透压为0。应该说,相同的SAPs颗粒,掺入混凝土前做预吸水处理的话,吸入的水量要比不做预吸水处理而直接掺入混凝土进行拌合的吸水量要大。
3)B-C段为湿度控制阶段,这是因为B点代表了SAPs颗粒内外离子浓度差引起的渗透压的平衡,而随着水泥、掺合料等胶凝材料的水化,浆体孔隙溶液中的自由水被大量消耗,转化为化学结合水和吸附水,而自由水的量越来越少,使浆体毛细孔隙中的相对湿度降低,浆体与SAPs之间存在湿度的梯度(浆体湿度小于SAPs颗粒内部),这样在湿度梯度的作用下,SAPs颗粒内部的水分以气态或液态形式向水泥浆体孔隙中迁移,供未水化的胶凝材料继续水化,也缓解了浆体中自由水因胶凝材料水化以及向混凝土外部蒸发而产生的收缩,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开裂风险。    
3 混凝土的外养护剂
混凝土外养护剂通常是指施工作业于混凝土表面,能够对完成浇筑和振捣的混凝土起到保水养护作用的材料,简称“外养护剂”。外养护剂通过牢固附着在混凝土表面不透水的连续膜上,阻止内部水分蒸发,从而达到保持内部湿度,使胶凝材料良好水化的效果。
3.1 外养护剂的种类
按照组成成分,外养护剂主要包括无机类、乳液型有机物类、溶剂型有机物类、有机无机复合类这4种。
3.2 外养护剂的作用机理
3.2.1 无机类外养护剂
目前研究中最主要的无机类外养护剂是硅酸盐外养护剂和硫酸盐外养护剂。
硅酸盐外养护剂以硅酸钠(Na2O·nSiO2)、硅酸钾(K2O·nSiO2)和硅酸锂(Li2O·nSiO2)为主要成分,硫酸盐外养护剂以硫酸铝(Al2(SO4)3)、硫酸铝钾(KAl (SO4)2)、硅酸钾(K2O·nSiO2)和硅酸锂(Li2O·nSiO2)为主要成分。混凝土浇筑成型并终凝后,将硅酸盐外养护剂或硫酸盐外养护剂通过喷、涂或刷等施工工艺施作于硬化的混凝土表面。
硅酸盐外养护剂对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养护效果,其作用机理可以解释为:硅酸盐(Na2O·nSiO2、K2O·nSiO2、Li2O·nSiO2)与水泥的水化产物Ca(OH)2反应,生产硅酸钙(CaSiO3)胶体薄膜,阻碍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向外蒸发,而渗透进入混凝土表层孔隙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锂,又会促进水泥和掺合料的继续水化,使混凝土的强度增长。其反应方程见式(1)~式(3):    
Na2O·n SiO2+Ca(OH)2→2NaOH+(n -1)SiO2 +CaSiO3 (1)
K2O·n SiO2+Ca(OH)2→2KOH+(n -1)SiO2+CaSiO3 (2)
Li2O·n SiO2+Ca(OH)2→2LiOH+(n -1)SiO2+CaSiO3 (3)
反应生成的CaSiO3不仅能够连续形成不透水的膜层,而且能够堵塞混凝土表面的毛细孔,成为水泥硬化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混凝土的表面强度。硫酸盐外养护剂作用机理是,硫酸盐同水泥水化产物Ca(OH) 2、水化铝酸钙(3CaO·Al2O3·6H2O)反应生成钙矾石(3CaO·Al2O3·3CaSO4·32H2O,AFt)针状晶体,阻塞混凝土表面孔隙、降低水分蒸发,对混凝土起到良好的养护作用。其反应方程见式(4):
Al2(SO4)3+26H2O+6Ca(OH)2→3CaO·Al2O3·3CaSO4·32H2O (4)
无机类养护剂需要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反应,形成的反应产物(硅酸钙、硫铝酸钙等)与水泥水化产物连接成一体,并密实混凝土表面孔隙,强化混凝土表面强度,对混凝土表面后续的装饰施工无影响。但无机类养护剂对混凝土表面保水能力的提升效果不理想,通常其保水率仅为20%~30%。
3.2.2 乳液型有机物类外养护剂    
乳液型有机物类外养护剂以石蜡乳液、沥青乳液或高分子聚合物乳液(如聚丙烯酸乳液、苯丙乳液、丁苯乳液等)为主要成分。乳液型有机物类外养护剂的制备有一定难度,主要在于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并采用专门的乳化设备,将石蜡、沥青、高分子聚合物分散于一定温度、一定转速的乳化剂溶液中,通常乳化剂溶液中还需添加防尘剂、分散剂等其他助剂。一般来说,乳液型有机物类外养护剂的储存稳定性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
施工时,将乳液型有机物类外养护剂通过喷、涂或刷等方法施作于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乳液中的水分蒸发,乳胶粒子聚集并发生变形,通过范德华力相互连接成一层不透水且透气率较低的薄膜,这层薄膜能够较好地附着在混凝土表面,有效防止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起到良好的保湿养护作用。
乳液型有机物类外养护剂的优点是保水率高(可达70%~80%,明显优于无机类外养护剂),施工时操作安全、无毒性。然而,由于外养护剂中乳胶颗粒形成的薄膜会留在混凝土表面,不利于后续的装饰施工;并且如果在混凝土泌水未结束时就在其表面施作乳液型有机物类外养护剂,乳液易被混凝土表面水分稀释,导致形成的薄膜不连续,影响养护效果;进入混凝土表层的乳液会降低表层混凝土的强度和耐磨性。
3.2.3 溶剂型有机物类外养护剂
溶剂型有机物类外养护剂的作用机理同乳液型有机物类外养护剂类似,前者为水分蒸发后有机物颗粒聚集成膜阻止水分通过,而后者是溶剂(苯、甲苯、二甲苯等)挥发后有机物颗粒聚集形成能够阻止水分通过的膜层,从而保证混凝土内部胶凝材料的水化湿度。但是,前者施工时对混凝土表面的含水量要求较严,要等混凝土表面硬化且表面含水量不大于5%时方可进行施作(喷、涂或刷等),否则形成的有机物膜层难以覆盖整个混凝土表面。    
与乳液型有机物类外养护剂相比,溶剂型有机物类外养护剂提升混凝土表面保水能力的效果较好,但价格偏高,且因含有机溶剂,会对施工人员的健康和环境安全造成危害。
3.2.4 有机无机复合类外养护剂
有机无机复合类外养护剂通常是将能够起到成膜、外养护作用的无机类物质和有机类物质进行有效复合得到的一类外养护剂,其成膜、外养护效果比单一类的养护剂更好,且性价比更佳。
有机无机复合类外养护剂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有机类物质通过自身的聚集或空气的氧化作用形成连续的柔软薄膜紧密粘附于混凝土表面,阻止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同时无机类物质发挥其亲水、小分子渗透作用,通过渗透作用和扩散作用迁移到混凝土表面部分的毛细孔中,与水泥水化产物Ca(OH)2、3CaO·Al2O3·6H2O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胶体物质CaSiO3或AFt晶体等,这些不溶性产物能够填塞毛细孔,阻止水分通过,从而进一步降低水分蒸发量,起到良好的养护作用。根据笔者的研究,无机类外养护剂的保水率(因施作外养护剂,保存于混凝土内部水分的质量与施作外养护剂时混凝土内部含有的水分质量之比)只有20%~40%,有机类外养护剂的保水率为40%~60%,而有机无机复合类外养护剂的保水率通常大于80%。    
4 养护剂的应用
4.1 内养护剂
黄政宇等研究了稻壳灰、硼泥酸性浸渣作为内养护剂对低水胶比混凝土自收缩的影响,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2种多孔超细粉末材料分别以25%、50%的比例超量(2倍于硅灰)取代硅灰,并与硅灰一起掺入混凝土,均可以改善混凝土内部的相对湿度,降低混凝土的自收缩,而且随着多孔超细粉末材料取代硅灰比例的增加,混凝土自收缩的缓解更为显著。
   
MAXW等的研究表明,在相同水胶比情况下,随着SAPs掺量的增加,高性能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有所减小,如图6所示。掺加SAPs可减小混凝土中孔隙的直径,而混凝土中孔隙的大小及连通性是决定混凝土中水分蒸发的速率的主要因素,因此掺加SAPs可降低混凝土的干燥收缩。
4.2 外养护剂
邱树恒等通过对比喷涂水玻璃组、不喷涂水玻璃组(空白样)混凝土在室内干燥条件、室外条件、室内标准条件下养护的不同龄期抗压强度,研究了外养护剂水玻璃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混凝土的养护方式见表1,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测试结果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养护方式对试件3d和7d抗压强度的影响基本一致,喷涂外养护剂试件的抗压强度要明显大于空白样,而且由于空白样采取了室外养护,室外温度比标准养护要高3~20℃,因此空白样的3d和7d抗压强度也比标准养护的混凝土高。对于28d抗压强度来说,喷洒养护剂试件的抗压强度比空白样和标准养护试件的高。    
结语
根据目前混凝土养护剂技术的现状和研究进展,本文对混凝土养护剂今后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内养护剂SAPs对混凝土的养护效果优于轻集料,但SAPs的吸水-释水特性、掺量、引水量、颗粒尺寸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较大,目前还未有较为统一的解释,同时内养护剂的养护效果评判,目前缺乏国家标准,尚需大量的研究工作和标准制定工作。
(2)有机无机复合类外养护剂兼容了有机类外养护剂和无机类外养护剂各自的优点,应成为未来外养护剂的发展方向,但有机无机复合类外养护剂制备工艺较复杂、原料成本高,未来应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3)养护剂对混凝土宏观性能的改善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对混凝土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养护剂的使用对胶凝材料水化程度及水化产物的影响,对钙矾石的延迟生成、晶体结构演变等的影响应进一步开展研究。(来源:《混凝土世界》2024.11)    

砼话
“砼话”——分享混凝土知识,做混凝土技术人员的朋友,每天七点更新!您的关注,是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