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场工程风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策略研究

文摘   2024-12-28 07:01   河南  
1研究背景
风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提高能源供应的多样性,确保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安全,在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及促进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风电场工程中,风机基础建设是重要内容,其稳定性直接决定风电场的安全运行和能效,大体积混凝土因具备良好的整体性和耐久性,成为风机基础施工的首选材料。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可促进施工技术创新和发展,提高风电场工程的施工效率,节能减排,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风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难点
2.1 温度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出现的水化反应会释放大量热能,导致温度急剧上升。若温度控制不当,就会引发热裂缝,甚至会因热应力过大而损害混凝土的结构完整性。有效的温控措施包括使用低热水泥、添加粉煤灰或矿渣等掺合料,降低水化热。利用冷却管道系统,在混凝土内部循环冷水,控制核心温度。

2.2 配合比
配合比优化是保证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关键,需精确调整水泥种类、掺合料、水胶比及骨料的种类和比例,实现低水化热、高流动性和良好的工作性,以满足机械强度和耐久性要求。操作时需进行大量试验,以确定最佳配合比。    
2.3 施工工艺
风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工艺对施工质量有直接影响。例如,为避免快速水化反应导致出现温差裂缝,需分层浇筑,每层之间留有适当的时间间隔,允许前一层初步固化和散热。此外,适宜的养护方法也是确保混凝土性能的关键。
2.4 裂缝控制
裂缝控制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面临的重大挑战,除通过设计和材料选择使热应力和收缩最小化外,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采取预防措施,适时切缝,以控制收缩裂缝的位置和扩展。同时,使用钢筋或纤维加强材料,提高抗裂性能。

2.5 环境条件
风电场的地理位置往往面临极端的气候条件,如高温、低温、大风环境,都会对混凝土的固化过程和最终性能产生影响。因此,施工计划需根据季节和天气进行调整,确保混凝土在最佳条件下施工和养护。
3风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对策
3.1 加强温控管理
温控管理方面,可采用智能温度监控系统,部署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及时调整施工参数。同时,引入新型冷却剂或生物降温剂,通过降低混凝土温度来控制水化热释放,减缓温度升高速度。在混凝土中添加相变材料,利用其吸热特性调节混凝土的温度,稳定水化反应。    
3.2 优化配合比
优化配合比时可以采用高性能掺合料,如使用微纳米颗粒等,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同时,使用新型高性能水泥,如碳化硅水泥或高强度水泥,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耐久性。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分析大量数据,优化混凝土拌和比,实现最佳性能。
3.3 创新施工工艺
创新施工工艺方面,可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风机基础混凝土施工,实现复杂结构的快速建造,减少人工操作,减缓温度升高。引入自愈合混凝土技术,通过微生物或聚合物材料填充微裂缝,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裂性能。此外,还可探索采用电阻加热或微波辐射等新型养护技术,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表面质量。
3.4 合理控制裂缝
为减少裂缝产生,可将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纳米纤维等)添加到混凝土中,改善其力学性能,减少裂缝的产生和扩展。结合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时调整混凝土的预应力,抵消温度变化和荷载引起的应力,减少裂缝产生。在混凝土表面涂覆纳米涂层,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减少裂缝扩展。
3.5 重视环境条件
由于风电场环境特殊,可在施工现场设置温度控制防护罩,调节施工环境温度,减缓混凝土的温度升高速度。同时,收集气象数据等信息,建立混凝土施工气候适应性预测模型,及时调整施工计划,提前制订应对措施。    
4实践案例分析
项目案例是南部沿海地区的某风电场工程,其风机基础为大体积混凝土,项目施工时间为2023年3月2024年1月。
4.1 环境条件分析及应对
南部沿海地区季节变化显著,特别是在过渡季节和夏季,温度、湿度、风速都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安全。项目团队利用历史和实时气象数据,建立了预测模型,预测不同气候条件下混凝土的施工适应性。该模型可预测最佳浇筑时间、养护条件和调整措施,环境应对措施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春季和秋季的气温和相对湿度适宜施工,需注意季节过渡期间的温度波动,适时调整养护时间和浇筑速度。夏季高温高湿,应调整工作时间,避免高温时段施工,延长养护时间,以保证混凝土质量。冬季温度和湿度低,应增加保温和抗冻措施,调整浇筑速度,增加保温材料,以防混凝土受冻。    
4.2 配合比优化
优化配合比是确保混凝土性能、满足工程需求的关键,特别是在风电场这类高性能要求的工程中,优化配合比对于保证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团队根据该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实验测算,对旧式传统配比进行改良,配合比改良和性能提升目标如表2所示。
通过精确调整,改良的新配比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减少水分含量,优化砂石比例,有助于降低孔隙率,提高抗压强度和耐候性。此外,提高减水剂比例可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有助于大体积浇筑和复杂结构施工。
添加30%的粉煤灰有助于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可减少由温度差异引起的内部裂缝。添加25%的矿渣粉可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降低渗透性,有助于防止腐蚀剂侵入,减少裂缝发生。添加8%的微硅粉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抗压性,确保风电场基础在施工早期能承受负载。
4.3 温控技术及创新措施
该项目采用混合型冷却系统,结合水冷和空气冷却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温度控制效果。温控调节效果对比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控制组未采取特殊冷却措施,温度峰值较高,裂缝风险较大。实验组通过添加掺合料和基础冷却系统,实现了温度控制,但仍有改进空间。改进后的实验组通过使用高性能掺合料和混合型冷却系统,温度峰值和上升速度显著降低,有效控制了裂缝风险,可以应用于该项目。
4.4 引入新技术控制裂缝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东南沿海的风电场面临强风和海洋腐蚀的双重挑战。为提高风机基础的耐久性,缓解维护压力,项目团队决定采用纤维增强混凝土技术,即在混凝土中加入特制的聚合物纤维。这些纤维能在混凝土内部形成一个立体网络结构,提高混凝土的韧性和抗裂性能,裂缝控制效果对比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纤维增强混凝土28d自愈合率达到60%,56d自愈合率提升至85%,显著高于常规混凝土,说明纤维的加入显著提升了混凝土的自愈合能力。常规混凝土的压缩强度为30MPa,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压缩强度为50MPa,强度提升能保证结构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5结束语
风电场工程中的风机基础是确保风机稳定运行的关键结构。在风机基础施工时,全面考虑并解决混凝土的配比、温控、裂缝等问题,能提升施工项目的质量。未来,该领域可引入更多新材料与新技术,提高基础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开发智能化施工技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风机基础施工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探索更多环保施工方法和材料,减少环境破坏,推动该领域向更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    

砼话
“砼话”——分享混凝土知识,做混凝土技术人员的朋友,每天七点更新!您的关注,是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