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我转行给孩子做古建筑科普”

文化   2024-10-08 18:08   北京  
以下文章来源于LensforKids

👦🏻  “爸爸,为什么这个房子是一层圆的一层方的呀?”


🙎🏻‍♂️ “中国古代的人认为天是圆的,盖在方形的大地上,天山日月星辰,地上山川河流,因此建造了很多上层圆形,下层方形的建筑,这就是天圆地方。北京北海五龙亭、大中寺大钟楼、大高悬殿乾元阁都是这样的建筑,北京最著名的天坛祈年殿是三层圆形屋顶。”


图源:杨爸《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这段对话是杨爸在社交媒体的第一个短视频,2020年6月,他上传了第一条视频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以手绘加讲解的形式给孩子们科普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冷门”视频会受到如此多人的喜爱。
最近,《黑神话:悟空》的爆火更掀起了一股“古建筑游”热潮,越来越多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以此为契机,通过探索文化和历史遗迹,拥有一个不一样的假期。杨爸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距离杨爸分享第一条古建科普视频已经过去了4年,他分享了超过 350条给孩子的古代建筑科普视频,手绘了600多张古建筑图画,也收获了超过200万粉丝,受众有孩子,还有家长、老师、导游以及不分年龄段的古建爱好者们。
杨爸真名是杨大炜,今年45岁,41岁那年,他凭借对古建的热情,从设计师转而成为一名给孩子科普古建的短视频博主,两个儿子也成了他的工作伙伴,13岁的象象,常常出现在视频开头,提出一些奇奇怪怪,但的确来自孩子视角对于古建筑的疑问,8岁的郎朗则在视频结尾“吐槽”爸爸的讲解。他的科普视频不仅吸引来了大批粉丝,也让两个孩子从觉得古建枯燥到越来越喜欢。
我们最近和杨大炜聊了聊,关于父子,也关于如何给孩子做古建筑科普。

短视频,

是我们第三个孩子


出生于1979年的杨爸,家乡是在湖北黄冈,从小就喜欢古诗词和绘画,1998年来到北京上大学,专业是视觉传达设计。大学时期的一次因缘际会,他成为一位考古学者的助手,主要的工作是临摹敦煌壁画,他对于古建筑的兴趣在这项工作中逐渐加深,对建筑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理解。
随着这项爱好越来越深入,他还加入了古建文物小组“斯飞”。毕业后,因为喜欢老北京的古都风貌,他应聘到钟楼附近的一所中学做了美术老师。再后来,他成为一名设计师。妻子是北京一所中学的美术老师,工作之余,两个人常常一起出去采风。
2011年7月,大儿子象象出生,三四岁时,象象自然而然地加入了爸爸妈妈采风的队伍,杨爸会给儿子纸笔,到了目的地,他和妻子坐在台阶上画,儿子就趴在地上画,互不干扰。
2016年5月,小儿子郎朗的出生,三口之家变成了四口之家,多了一个小人儿会多些忙乱,但也会多一份快乐。生活逐渐趋于稳定的杨爸开始思考是否要从一名视觉设计师转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象象跟爸爸妈妈在五台山写生

杨大炜:做了十几年设计,随着年龄增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如果不去尝试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可能老了就没有精力了。
2017年,我在北京的胡同里租下一个空间,自费组织以古建筑知识为主的文化沙龙,邀请一些朋友、老师为古建爱好者讲述古代建筑、书法、服装、美术史等内容,卖票以维持平衡,实际上无法平衡。
我当时是希望以大众易懂的方式传播文化,但要求别人其实很难。后来又赶上疫情,居家小孩子都闲不住,我就拿了几本古建的书给孩子一边画一边讲解,我妻子觉得很有意思,就拍下来发到家长群里了,很多人喜欢,让她多发一些这样的视频。
后来还在群里做了几次公益演讲,专门给孩子讲解古建筑知识。那个时候我也受邀给一些爱好者的群里分享一些古建筑知识,我很喜欢一边画图一边讲解的方式,大家也觉得这样很简单易懂。这些算是我上传短视频的一些前奏吧。
2020年5月,我身边有两个朋友尝试做短视频,妻子建议我也试试,但当时我挺犹豫的,因为我画画不是最好的,讲建筑也不是最专业的,互联网上有那么多厉害的人,反正很多顾虑。但妻子一直鼓励我,一开始我喜欢四处寻访古建,我妻子也愿意跟着我到处跑,虽然对她来说看古建筑十分枯燥,但出去兜风也是快乐的。做短视频的主意和「杨爸图说」的名字,也是她提出的,她更能从外部看到我的特点,短视频,可以说是我们第三个孩子。
2020年6月23日,我发布了第一条视频,就是给儿子讲解北海公园五龙亭的,没想到只发了这一个视频就很快得到反馈,吸引了1万多粉丝,有1万粉丝是个坎儿,会给你信心。
其实我现在做的其实依然是做设计,我大学专业是“视觉沟通/传达”,把复杂的事情用视觉的形式传播给用户,是我的工作,我现在做的科普也是一样,把复杂的古建筑、考古的知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播给用户。

“我的孩子不喜欢古建啊

  我小时候也不喜欢啊”

相比于亲子教学,把古建领域的专业知识传达给知识启蒙阶段的孩子是一件压力不小的事,在他看来,古建艺术相对小众冷门是因为古建知识涉及历史、文化、艺术等众多学科,信息庞杂,每一项又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沉淀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和大部分人日常生活关联不大,特别是小孩子,不容易引起兴趣。小众的知识引起大众的兴趣,往往需要创新、有故事,但建筑本身可能很难承载太多故事,所以得引导孩子发散思维。
图源:杨爸《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比如说他会给孩子讲一根柱子怎样演变成华表、牌坊、楼阁、城门、钟鼓楼......也会把传统的「斗拱」像积木一样拆解,落到图纸上,再像搭积木一样还原。

杨大炜:有孩子前后我的生活变化可以说是巨大的,其实我原来并不是喜欢小孩的人,但自从做了父亲我就爱屋及乌,喜欢所有的孩子。在我家老大出生后,一直到五年级,我基本不加班,大部分的周末都在陪孩子去郊外游山玩水。娃超越了爱好成为排在第一位的,有娃后每天晚上都不能睡很好,也不能回家太晚,也不能出差太久,都是牵挂。但当带娃成为必须,去哪里,就是我可以兼顾了,在遛娃和看古建筑之间也可以平衡,北京周边的寺庙尤其是戒台寺,人少、安全,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孩子在院子里乱跑,我和太太在旁边喝茶、画画。
我的孩子不喜欢古建啊,我觉得孩子都不喜欢吧,我小时候也不喜欢啊。但我孩子喜欢野外,我们常去的古建往往就在野外,这就各得其所了。我觉得这种东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老大一两岁开始我们就会带着他一起去采风。与其说是带孩子一起认识古建筑,倒不如说是孩子陪我看,孩子没法选择,反正去哪都一样,他可以在寺院里抓蝴蝶、玩土、用木棍做游戏,大点的时候,我们就带他画画,我和妻子坐在台阶上画,他就趴地上画,随便画什么,我不会要求他画古建。我从来不主动给他讲东西,孩子年龄不到的时候,灌输会让他反感。郎朗和哥哥性格不一样,比较活泼好动,很难安静坐下来画画,但上了一年级以后他也自然而然喜欢上了画画。

"我常常会打开

「青少年模式」看推送"
杨大炜最在意的是知识的准确性。
他时常会想起自己小的时候,因为喜欢唐诗宋词买了很多插图书,但后来发现,那些插图很多都是错的,唐朝的人可能生活在清朝的建筑里,宋朝的人却穿着明朝的衣服。
所以在讲解古建筑知识的时候他坚持访古,给孩子讲解的过程中最好让孩子看着实物,他再通过图画将复杂的古建筑结构一笔一划拆解到纸上,做科普不仅仅是靠有意思博流量,怎么把正确的内容传达给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杨大炜:小孩子的记忆力特别好,我有一次把壸(kǔn)门读成了壶(hú)门,我儿子听到以后也跟着读,后来我发现自己读错了,可小孩子记忆深刻,总改不掉错的读音,这件事情之后我在做视频的时候会特别小心知识的准确性,如果发现有哪条视频里有错误的讲解,即使播放量再高我也会删除重录。
我现在常常会打开「青少年模式」看推送,很多关于科学、宇宙的内容,博主的思维非常开阔宏大,几分钟透露着巨大的信息量,我希望自己能和这些科普大人一起,成为专业和大众之间的一根纽带,带孩子们看更大的世界。

采访/编辑:二郎,监制:Algae



WeLens
即使是一道最微弱的光,我们也要把它洒向最需要温暖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