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小
朗
读
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如朱熹的诗句所言,科学之光犹如清澈的泉水,涤荡着世俗的蒙昧与迷惘,带来真知灼见,为人类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科学精神,是追求真理的信仰,是探索未知的勇气。
弘扬科学精神,需要从教育抓起,从少年抓起,从现在就开始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接下来有请四(4)中队的樊承锦、刘容铄两位队员为大家分享科学家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四年级(4)班的樊承锦。
《“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
戈壁大漠,蓬断草枯;核爆辐射,危险致命;矢志不渝,全心钻研。两弹成功,震惊世界:巍巍中华,重新屹立!元勋稼先,砥柱中流:克己奉公,奋力担当:纯粹淡泊,中正平和;才德、兼备,光耀后世!他就是“两弹一星”之父的邓稼先。
隐姓埋名28年,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中国脊梁”。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被誉为“两弹一星”之父的邓稼先。
读科学家故事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惊人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永远记着他们。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并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1958 年秋,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了,这一消失就是28年,从此,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
任务初期,理论书籍匮乏,他就一句句给众人讲解,不分昼夜,有时候他站在黑板前就直接睡着了。当时,计算数据的电脑也只有一台,又是他领着众人用算盘打出了实验的正确数据。28年里,他把孩子和多病的母亲全抛给了妻子一人,因为工作性质,他变得沉默寡言,但他的行动却永远冲在最前面,当氢弹实验出问题时,他阻止众人,自己用双手捧起破碎的核弹检查,内脏因此受污染而出血,他却微笑着说:“平安无事”
1964 年10 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则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我们仅用了5年,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为之震撼。
28年后,他终于归来,可那时,他已经是一名直肠癌晚期的病人,生命的最后时光,妻子许鹿希坐在病床前,握着他的手,邓稼先看着许鹿希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选择你。”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邓稼先,这个闪亮的名字,把人民的天空点亮,他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勇敢前行,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
点亮科学梦想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痴”字和“乐”字,就是黄旭华献身核潜艇事业的真实写照。
2014年词作家阎肃为黄旭华写词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大家好,我是四(4)班的刘容铄,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中国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的故事。
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的一个医学世家,原名黄绍强,他自幼便立志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国家饱受列强欺凌。于是,他毅然放弃医学,转而学习造船专业,并改名为“黄旭华”,寓意着旭日东升,象征着他对祖国的美好期望。
1958年,黄旭华接到了“国家要开展核潜艇研究,决定你参加这项工作”的指令后,便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当时,中国核潜艇的研制条件极为艰难,不仅遭受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就连曾经支持我国的苏联也突然撤走了所有技术人员。由于没有现代计算工具,他们只能使用算盘等原始工具进行繁杂的数据计算。而且黄旭华与同事们之前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核潜艇,他们只能通过反复拆装一架美国核潜艇的模型,日夜加班,不辞辛劳,最终计算出了核潜艇所需的几乎全部重要数据,研发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在1981年4月30日,我国首艘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黄旭华院士为了国家利益,舍弃了自己的小家,默默奉献了三十年,以赤子之心践行着科学家的爱国之情,爱民之心。黄旭华院士一生“许国”,他的一生就如水底的核潜艇一般,寂静无声,默默地保障国家的安全,奉献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不愧是“国之重器”,令人心生敬意。
今天的《小小朗读者》读科学家故事·点亮科学梦想就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教师朗读者——周荣荣老师
“朗”,
是串联声音魅力的纽带,
更能唤醒潜在中的本真;
“读”,
让那些饱含爱意的诗行和文章,
都不会被历史尘封,
随时间飘零;
“者”,
让所有任重道远都甘之如饴!
东风的“小小朗读者”们,
用美好的诗篇为春日储存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