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扇窗口看贵州“两山”转化成效

政务   2024-11-11 08:00   贵州  
生态之美厚积发展之势
——六扇窗口看贵州“两山”转化成效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贵州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不移实施主战略、实现主定位,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奋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努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今年9月,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强调,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依托优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我省持之以恒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等,多点推动各项“两山”转化改革集成和创新突破,让“两山”理念徜徉在如画山水间、奔腾在绿色产业里,以生态之美厚积发展之势。

窗口一 以绿储碳能“卖钱”

  10月14日,黔东南州麻江县人民检察院发出我省首张“林业碳汇+司法+生物质燃烧”碳中和证书;
  10月31日,西南地区首单水土保持碳票——毕节市织金县水土保持碳票在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成功交易签约;
  …………
  10月以来,气温渐降,黔贵大地“碳”新路步履向前,不断提高“含绿量”,降低“含碳量”,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从空中俯瞰,毕节市大方县羊场镇穿岩社区掩映在参天树木中。
  一大早,穿岩社区村民陈玉发来到自家林地里:“以前都是靠砍树卖钱,没想到现在空气也能卖钱。每年只需管好这些树,一棵树就有3元钱进账,每年收入就有上千元。”
  2022年,省生态环境厅与农工党贵州省委联合,在大方县凤山乡和羊场镇实施单株碳汇项目,项目得到了当地广大林户的支持,共完成开发13个村344户林木碳汇。
  2018年至今,我省共完成12028户的单株碳汇开发,年可售碳汇量4.8万吨,售出534.9万株,购碳资金总额1604万余元。
  在贵州,植绿、护绿、用绿,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和行动——2015年以来,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都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共同为多彩贵州增绿。
  数据显示,10年来,我省义务植树累计6.05亿株。在全民植树造林活动的推动下,全省森林覆盖率从49%提升到63%,森林面积1.66亿亩,“绿色家底”愈发殷实。
  不仅在大地上植绿,还向生态要效益。围绕“双碳”目标,我省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林业碳票、茶园碳票、竹林碳票……一张张票据让空气变成真金白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为企业和社会参与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卖木材”到“卖空气”、从“护绿增绿”到“以绿储碳”,今年4月,我省首批省级林业碳票交易签约,有效破解过去地方林业碳票省内流通交易受限、计量标准不一等难题,盘活全省森林资源,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绿就是护发展。在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的机遇下,我省正不断开发碳汇产品,探索碳汇与金融、保险、司法、碳中和、项目开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相结合的“碳汇+”应用模式,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窗口二 多彩贵州出山珍

  立冬时节,遵义市湄潭县万亩茶海云雾缭绕,经历忙碌的秋茶采收后,即将进入冬季管护期。
  一山千行绿,阡陌茶飘香,清冽的空气伴着鸟鸣与茶香,让人陶醉其中。湄潭万亩茶海,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连片茶园,连片面积达4.3万亩,融合了茶海观光与茶文化体验,是独具特色的休闲养生茶旅景区。
  10月28日至31日,“机遇中国 多彩世界”国际交流周在遵义市举行。来自15个国家的40余名驻华使节、中外专家学者、外籍博主、国际青年代表等走进遵义多地。
  置身湄潭万亩茶海,体验茶叶采摘、学习中国传统茶文化,蒙古国驻华大使馆外交官孟德阿玛尔感叹,“在如此美丽的地方,品尝美味的茶水,真的让人身心都放松下来。”
  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湄潭县成功探索出了“荒山变茶山、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的绿色发展路径。2023年,该县茶叶总产量7.21万吨,产值75.03亿元,茶业综合收入达180.12亿元,连续四年获“全国茶叶百强县第一名”。
  万山深处藏灵秀,多彩贵州出山珍,良好的生态孕育了无数蕴含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的“黔贵山珍”。
  我省着力发展茶叶、食用菌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并通过谋划运营将深山里的优质农产品推销出去,有效推进“黔货出山”,扭转山地劣势,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富农。
  贵州绿茶、贵州黄牛、黔菌、镇宁蜂糖李、黔东南小香鸡、都匀毛尖……如今,一个个特产早已成长为市场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贵字号”农产品品牌。
  其背后,是越来越多具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的“贵州好物”“贵州制造”走向更大市场的生动实践,是我省各地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生动故事。
  贵州生态农产品正以点睛之笔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希望与生机持续不断在黔贵山水间迸发。

窗口三 “中国秘境”绿富美

  春日望新绿、夏日观花海、秋日赏杏黄、冬日享温泉,黔贵土地上,步步是景。
  作为《孤独星球》世界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上“低调但绝对精彩的中国秘境”,贵州如诗如画的风景,成为全省上下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最佳生动写照。
  今年9月,黔台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对接会上,与会嘉宾纷纷表示,贵州作为中国生态绿地、养生福地,正日益成为海内外游客度假出游的品质旅游之选、健康生活之选、诗意栖居之选。
  我省率先在全国提出“大生态+森林康养”的林业经济发展新模式,截至目前,已建设78个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凤冈、黄果树、江口、道真、息烽5个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单位,基地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贵州因山而名、因水而美,九山半水半分田,织就了特色旅游空间,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
  我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推动黄果树、荔波小七孔、赤水丹霞、梵净山、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万峰林等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和贵阳市、安顺市、遵义市、兴义市等打造一流旅游城市。
  “基于马蜂窝的大数据分析,我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作为旅游首选地。”2024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上,马蜂窝创始人、CEO陈罡对家乡贵州的旅游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他说,只有来到贵州,才知道什么是“住在风景里、玩在山水间”。
  我省从景区、住宿、餐饮、商品、演艺娱乐、业态创新、文旅融合等7个方面增强优质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提升生态旅游影响力。同时,加强文旅、农旅、体旅等方面融合发展,丰富提升生态旅游业态。
  山环水抱,胜景云集,生态旅游正成为带动贵州绿色发展的强劲动力。

窗口四 绿浪竹海变“银行”

  风吹竹海,绿浪翻滚。走进遵义市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百万亩竹林连绵不绝,负氧离子沁人心脾。
  赤水市是全国首批“中国十大竹乡”之一、贵州竹资源第一大县,竹林面积达132.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2.51%,居全省第一。
  丰厚的竹林资源成为赤水市发展竹产业的“第一原料车间”,也成为18万当地竹农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竹质文具、竹家具、一次性竹质餐具、竹质可降解袋、竹质包装材料、竹质装饰材料……近年来,赤水市不断探索新产品,通过“吃干榨尽一棵竹”,逐步实现卖原竹到卖竹制品、竹商品的转型。
  赤水市“竹迹”成功踏入全竹造纸、竹浆模塑、竹建材、竹日用品、竹工艺品、竹笋食品加工6大系列型产品,培育出300多个品种,初步构建起了以高质量竹产业发展为主的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体系。
  推出“竹路线”、品尝“竹美食”、享受“竹民宿”……20余个以竹为主的景区、景点,带动当地10万余竹农从事旅游业,为产业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韧性。
  小竹子撬动大产业,竹产业实现“全链条”发展,今年前三季度,该市实现竹产业产值65.2亿元。
  赤水市还创新建立“景区—林场—农户”生态旅游补偿模式,以门票年收入的2.5%作为林场、农户竹木资源补偿金,累计支付1509.46万元。
  以“竹林碳汇交易”为突破口,该市成立全省首个碳汇管理局,率先在全省获批首笔4.5亿元竹林碳汇产业类贷款,成功发行全省首张竹林碳票“赤水丹青”,获5000万元贷款授信。
  持续追绿、固绿、用绿,赤水竹海变身“绿色银行”成为我省加快发展多元化林业经济的一个缩影。
  我省将林业产业发展与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及观光、休闲生态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竹、油茶、山桐子,林间套种珍贵用材,林下发展食用菌、中草药等特色林业产业,让林业经济吹绿万顷山林,助力实现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窗口五 环境有价损害担责

  冬日暖阳下,步入贵阳市开阳县杠寨国有林场,微风拂面,茂密的树叶沙沙作响,伴随着啁啾鸟鸣,令人心旷神怡。
  今年4月,杠寨国有林场获得省林业局、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签发第一批贵州省林业碳票,获批碳票面积1029.3亩,监测期碳减排量6741.2吨。
  两个月后,全省首单省级林业碳票用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交易完成。案件当事人(委托人)在贵州环境能源交易所,认购杠寨国有林场持有的省级林业碳票,认购碳汇量385吨,交易总价共计32725元,从而弥补因其行为造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
  本次认购林业碳票,是全省首例以认购省级林业碳票替代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案件,有效引导了生态“破坏者”变为环境“修复者”,进一步拓展生态环境损害替代性修复新路径。
  2016年,我省入选全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省份。自此,在试点先行之路上,贵州步履铿锵——
  率先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纳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成为全国首个将自愿认购林业碳汇替代性修复森林生态环境引入行政执法的省份;办理全国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确认案;促成了全国首例“司法碳汇跨省协作”企业认购……
  多年来,我省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使破坏生态的违法者承担应有的赔偿责任,使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及时的修复,有效破解过去“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不合理局面,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一个个“率先”“首个”,连缀成一幅幅鲜活的改革图景。我省创设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司法确认”“生态恢复性司法机制”等4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验,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窗口六 绿色金融“贷”动发展

  梵净山脚下的铜仁市江口县,正因探索绿色金融,激发出别样的发展新潜力。
  “去年,我抵扣了‘梵净生态账户’里的410分,用于享受贷款利率优惠。贷款900万元,每年大概能省30多万元呢。”在江口县骆象村经营着一座茶园的郑晓锋回忆道。
  他口中的“梵净生态账户”,是江口县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创新推出的绿色普惠金融产品。
  “梵净生态账户”将个人和企业在日常生产、生活、经营过程中的生态行为与成果进行信息数据采集,通过指标评价赋予一定分值。
  以生态资产、生态经营、生态生活、生态保护、生态金融5个一级指标推出的个性化积分评价标准,涵盖生态林资产、粮食作物生产、购买新能源设备、参与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147项指标。
  当“梵净生态积分”达到一定数值,根据需求,可兑换授信额度提升、贷款利率优惠、存款产品定制、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等金融优惠政策。
  尝到甜头后,今年郑晓锋开始尝试生产设备“油改电”、有机肥替代化肥、水土流失治理等,争取更多的积分。
  2023年,“梵净生态账户”成功入选中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截至今年一季度,“生态账户”已复制推广至我省21个省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试点县及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建档19万户,投放专项贷款68.01亿元,户均授信额度提升1.71万元,共为5.11万个贷款主体增加授信8.73亿元,节约融资成本约7635万元。
  今年,我省印发《2024年贵州省级绿色金融试点县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清单》,进一步完善全省绿色金融发展体制机制,高水平建设12个省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试点县(市、区、特区),推动绿色金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金融“贷”动绿色发展,我省正不断深化绿色金融实践,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助力高质量发展提速增效。

湄潭万亩茶海。


梵净山云顶风光。


清幽静谧的赤水竹海。

  (图片由省生态环境厅提供)      




   ●徐麟李炳军会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关志鸥一行
   ●1.55亿元!贵州发放第一批汽车置换更新省补资金
   ●新闻早班车(11月11日)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王   瑶

统筹:张烈烈

编审:代芹涟

微编:杨   阳

“贵州改革”微信2024年第3276(总第8316期)

2024年11月11日

贵州改革
上连天线,传递中央、省委改革声音;下接地气,关注百姓、粉丝民生实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