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农历腊月廿八,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送别了轮班返乡的外地同事,杭州海关所属嵊泗海关关员王树松像往常一样,8点到达单位,吃完早饭8点20准时打开电脑,迅速地查看一遍船舶靠港信息,卫生检疫、货物查验、场所巡查,将一天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他的“工作生物钟”似乎没有因为过年而失准。
今天与他搭班的是副科长傅宾。在驱车前往马迹山港的途中,看着张灯结彩的小巷,两个“新岛民”竟不约而同地“吐槽”起海岛的年味。“这嵊泗过年气氛不咋浓啊?”面对王树松的疑惑,傅宾笑笑说:“这才是你在这里过的第一个年,以后你就习惯了。”傅宾一毕业就来到了嵊泗,与其他年轻关员不同,他很快就下定了决心在海岛安家落户,经历工作生活、娶妻生子,是一名有着11年关龄的“老岛民”。对于怎样融入岛上的生活,傅宾很有发言权。
王树松来自山东,上岛2年。2024年年中,他把在城市的老婆孩子接到了海岛。看到别的岛民都想方设法把家人孩子往外送,亲戚、朋友、同事们对他的这一决定着实感到惊讶。对此王树松却打趣地说:“到嵊泗海关报道前我可是做了充分的‘调研’,咱们虽然是边关实力却不弱。我是个不年轻的‘新人’了,所以这个决定并不草率。”年底在科室安排值班时,他更是主动请缨申请留守,要在岛上的新家过第一个“本地”春节。
医学专业出身的王树松在口岸一线检疫工作中如鱼得水,校园所学得以一展所长。而入关的这两年正是智慧海关建设在基层探索实践积极推动的两年,身边的变化让王树松看到了老港区焕发出的新活力,也看到了自己长期扎根成长的希望。
作为青年关员,如今的他已经成为关内“双智”专班的业务骨干。提及自己参与的嵊泗海关“智慧鉴重”项目,王树松打开了“话匣子”:鉴重工作就好比曹冲称象,通过船舶吃水的深浅来计算货物的重量。我们的“智慧鉴重”就是让无人机“鹰眼”代替“人眼”观测吃水刻度,用计算机大脑代替人脑进行公式计算,用大数据模型代替手帐收集船舶参数……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让不了解大数据模型的“外行人”也能很快对“智慧鉴重”有所了解。交谈中,更加确信王树松扎根海岛的理由——这是一场青春与事业的双向奔赴。
码头上,20多万吨的巨型货轮缓缓靠泊,在旁等候多时的王树松立马上前作业。只见他娴熟地操控无人机,越过数百米远的海平面,精准悬停在货轮船舷外侧水尺刻度线处,没一会儿功夫“六面水尺”智能读取完毕。随后,王树松和同事登轮测量了港水密度,随着一键计算指令,货物重量结果跃然而出,整个过程用了不到20分钟。“搞定!换以前这个过程起码要1个半小时。”王树松用一个傲娇的小表情为作业结尾。
返程途中,望着马迹山港渐渐远去,忽然感觉此行有种说不出的新鲜感。过去,大多数人对于海岛边关可能更执念于地理偏远、条件艰苦、业务单一,而现在的驻岛关员似乎更多了一份自信和从容。近年来,嵊泗海关围绕进口铁矿强链稳链推行了一系列服务举措和技术实践,让人耳目一新。尤其在智慧鉴重领域科技创新,自2015年首次将无人机应用于海关监管业务以来始终保持海关系统前列,目前即将被全国复制推广。相信这种日积月累后的蜕变源自于嵊泗海关对边关定位的重新认知、对转型发展的迫切渴望,就像他们一直坚持的人文情怀“小中有大、微而不弱、身在离岛、心有所向”。
供稿/ 嵊泗海关
协审/ 口岸监管处、科技处
监制/ 吴越人
审校/ 俞晶、陈国瑾
编辑/ 赵鹏、王树松
美术编辑/ 石晶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