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蓝”而进|农作物收割后,废弃秸秆咋处理?

文摘   2024-10-26 11:33   浙江  

眼下,正值各类农作物成熟丰收的季节。在斗门街道洋江村,收割作物的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村民们将玉米秸秆成捆码放在路边。“以前稻田收割后秸秆处理是件让人头疼的事,如今村里有专人来收,这个大难题得到了解决。”村民张文荣说。

没多久,一辆清运车停在洋江村秸秆收储点,车上下来的工人迅速把农户堆放在田边的玉米秸秆装上车,运往综合利用处置点。“这段时间忙,几乎每天要出车三四趟,把从各村收集起来的秸秆运到附近一家企业去,这些废弃物将在那里脱胎换骨成为‘宝贝’。”驾驶员杨立新告诉记者。

这家公司就是位于斗门街道马海路上的浙江豪宇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豪宇生态科技是一家集原材料收集、加工、销售,能全链条处置生物废弃物的企业。去年底,公司开始建设生物质炭和有机基质技改扩建项目,利用原有的园林废弃物制备生物炭技术,改进秸秆处置技术工艺,增加全封闭智能化秸秆发酵翻堆系统,目前承担了滨海新区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工作人员运输秸秆去粉碎。

满载着秸秆的清运车通过公司的地磅,将秸秆载到处理车间。随着机器的轰鸣,记者看到,一根根秸秆在经过粉碎机粉碎后变成了大小合适的秸秆块,工人将它们运到堆垛区,加入发酵的菌种进行堆肥。“堆肥期间工人们要多次翻堆,持续发酵四到五次,正常来说,这些秸秆至少要一个月才能够成为有机基质。”公司总工程师杜军胜说,公司一年可利用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秸秆和园林枝干废弃物18万吨,生产4万立方米有机基质。

“这样的有机基质可以改善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肥力,低碳又环保,不久后一批有机基质产品就要送到江西、广东等地的种植户手中。”对于产品销路,杜军胜胸有成竹。

秸秆资源化、产业化综合利用不仅是一项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的环保工程,对优化生态环境、带动新农村建设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斗门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海军告诉记者,安排力量统一清运,基本上从源头杜绝了秸秆焚烧现象。

绍兴正全力以赴打响蓝天保卫战。近期,滨海新区制定出台了《滨海新区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管理模式。

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滨海新区大力培植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强化政策扶持,对新区范围内年利用(粉碎)量达1000吨以上的秸秆综合利用主体,以100元/吨的价格进行补助。目前,新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力争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好政策让我们底气和干劲更足,接下来,我们还将加大投入,利用‘零土地’技改项目,增加有机基质生产线、有机彩色覆盖物流水线各2条,进一步提高秸秆加工生产能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公司董事长高光亮信心满满。

短评



政企双向赋能 促进变废为宝

亦 声

18万吨农作物秸秆和枝干废弃物,在“环保工坊”走一遭后,居然变成4万立方米有机基质。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也是生态循环高质量发展的见证。

秸秆的处理问题,一直是农作物收割的“后遗症”,从前农户会火烧秸秆进行处理。然而,大规模焚烧秸秆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各地都出台了禁止焚烧秸秆的规定。但一些农户为了减少麻烦,依然会悄悄焚烧,如何杜绝这一现象,成为各地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现如今,随着生态科技的进步,秸秆有了变废为宝的新出路,企业派车到田头回收,滨海新区农户再也无须为处理秸秆而头疼,大气环境也将免受困扰。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一起解好秸秆禁烧的环保题。这是一场政企互动的双向奔赴,滨海对此出台扶持政策,给予资金补助,帮助企业减轻压力,让企业更安心地扎根滨海发展循环经济,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增添绿色效能。

秸秆有了新出路,园林枝干也有了好去处,科技加码变废为宝的成功范例生动诠释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此同时,生态循环科研仍大有可为。提高转化效率,扩大“收废”范围,将变废为宝逐渐由农业向工业覆盖,或许正是政企双向赋能奔赴的下一个风口。

编辑:张梦洁
资料:绍兴日报-滨海潮声
见习记者:陈嘉琦 通讯员:叶小芳

潮起滨海
绍兴滨海新区官方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