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刊“僧多粥少”愈演愈烈

文摘   2025-02-07 00:00   北京  


在国内学术领域,“内卷”可能是学者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无论是报课题、报奖,还是发论文,普遍感觉竞争越来越激烈。


事实的确如此——以C刊为例,其发文量在2009年达到最高峰(102163篇),此后不断走低。至2023年,C刊发文量降为69141篇,降幅超过30%。同时,国内人文社科学者的数量有了大幅增长。据统计,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从2010年的134.31万增至2023年的207.49万;全国高校研究生总数从2010年的153.84万增至2023年的388.29万。


尽管以上数据是一个总数,不分学科,但不妨碍我们作出如下推断:过去10余年,人文社科学者和研究生数量有了大幅增长。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需要C刊论文作为“通行证”,因为它与课题结项、职称评聘、绩效奖励、毕业要求等高度相关。


一边是越来越少的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版面,一边是日益增多的人文社科学者,“僧多粥少”由此产生,但这不是事实的全部。很显然,著名学者是不缺“粥”的。许多C刊为了提高文章引用和转载比例,倾向于刊发著名学者的文章,甚至花重金向这些学者约稿、组稿。某C刊主编曾对外透露,其刊发的文章中90%为专家约稿。这意味着大量普通学者,尤其是初出茅庐的博士生、年轻教师只能“瓜分”余下不多的C刊版面。


更残酷的是,一些人甚至连“喝粥”的机会都没有。这是因为国内一些核心期刊表示,不刊发研究生为一作的论文或普通二本院校作者的论文。这导致普通学者承受着更大的心理负担与发表压力,使他们不能在学界站稳脚根并崭露头角。 


节选自《中国科学报》



———————————————


论文的成稿,往往是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形成的。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遇到的困难,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辛苦完成的作品,肯定是想要给它找个好归宿。所以我们在写论文之前,一定要谨慎开始,大胆的求证,慢慢的打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一到了要评职称或者项目结题的时候,就会有很多老师来咨询:我需要一篇核心,越快越好,最好是X月就能出来。这时候你再怎么讲时间,讲文章,讲期刊的要求好像作用都不大,因为他根本听不进去。

想要发核心,请正视这些问题。

杂志社不是谁着急就先给谁发,一定要提前准备!

如果你身份达标的情况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文章的问题。不是随便写,本身普通老师就没有学术光环的加持,文章质量再不高的话,就是一点希望都没有。

好的文章没有一蹴而就的,还真是要一点一点磨出来的,这可能需要不少时间去学习,但一旦磨出来一篇,剩下的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样。质量一旦提升上来了,意味着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已经提升,再写的文章质量自然也就都提升上来了。

核心论文写作课程:从选题到发表全流程讲解,干货满满。▼


学术课程


——助力学术成长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课程



来源:有思想的学术




更多学术讲座、学术辅导、论文干货、写作技巧
敬请关注“学术进修课堂”公众号
设个星标






学术进修课堂
聚焦学术提升,赋能科研成长。小助手V:xsjxkt00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