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古代书画中的中秋

旅行   2024-09-17 22:20   山东  

古往今来,我们与祖先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之中,这轮皎洁皓月也照亮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吟诵中秋的书画精品,值得我们品味赏析,潜心学习。

中秋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阖家团聚、品饼赏月的欢快日子,是游子怀乡、思念亲人的共情时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以中秋为题,围绕皎洁的月亮、翩跹的嫦娥、灵动的玉兔,创作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文书画,寄托了天涯同望、共此月光的真挚感情和美好祝愿。

(传)晋 王献之《中秋帖》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又传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纸本,手卷,纵675px,横297.5px,行书3行,共22字,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书,传为东晋王献之的传世真迹,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为御书房名。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登高望月赋中秋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纵25.2厘米、横36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米芾在中秋登临海岱楼赏月后书写的《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其诗:“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信书亦一难事。”诗作前后抄录了两遍,仅末句倒数第二个字“西”和“东”不一样;其间还有两处批注:一是“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一是“信书亦一难事”,由此亦佐证了米芾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书写态度。



《闰中秋月帖》:桂彩中秋特地圆

《闰中秋月帖》(纵35厘米、横44.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是宋徽宗赵佶中秋赏月时的即兴之作,书于宋大观四年(1110年),共7行60字。


帖文是一首七言律诗:“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诗的意思是:中秋之夜,月儿分外圆润,今年恰逢闰月,月亮更是澄明皎洁。良辰美景,何不把握时机,尽情欣赏美丽月色,不要为了苦吟一句诗而再待来年。天地万物,光芒尽收,夜色笼罩,更加衬托出月亮胜似美女的曼妙。清澈辽阔的天空,云彩如鳞,让人心旷神怡。这样的景致,怎能不乘兴赋诗咏怀。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更问中秋赊四十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是明代画家沈周的山水画代表作。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中秋,沈周60岁,邀请友人赴有竹庄共度佳节,后应友人之请,作画描绘在平安亭内饮酒赏月的情景,并写下题识诗和跋语,记述了诗、书、画的创作由来。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以诗、书、画“三绝”为后人称颂,是沈周书画作品中的巨制。其中,画面纵34厘米、横136厘米,明月高悬,山水清胜,竹树桥亭,景致幽静。中心为一座茅亭,四周绿竹参差,竹影摇曳,亭中二人相对而坐,品茗赏月,把盏吟诗。一只仙鹤立于亭边桥上,望向茅亭;小径蜿蜒,不远处山峦之上隐见亭台楼阁,两山对峙间飞瀑倾泻而下,显示出传统文人处江湖之远的山水意趣。画面墨色浑厚、冷寂清幽,格调疏简苍劲、诗意浓郁。



《八月赏月》:桂子月中落

《八月赏月》是《清院本十二月令图》中的第8幅。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约绘制于清代乾隆初年,共12幅,分别描绘自农历正月到十二月间的各种节令风俗及其丰富的生活场景,包括: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竞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和腊月赏雪等,通常认为是清代宫廷御用画师唐岱、丁观鹏等人的作品。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八月赏月》摹写了农历八月中秋赏月的情景。中秋之夜,气候初凉,清澈的月光洒向高墙屋脊,微风过处,清香四溢,人们立台设宴,观赏月色,共度美好时光。院落中,丛菊繁盛,众人扶老携幼秉烛夜游。妇女们牵携着儿童,在墙阴檐角轻盈碎步,立于庭院平台欣赏皎洁月色。不远处雕栏玉砌的高高露台上,正张设盛宴,人们围坐一起频频举杯。阁楼内,乐师吹笙抚琴,悠扬的乐曲萦绕于耳,回荡周围……


文|周惠斌  为上海市崇明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见山临海堂
关注当代书法篆刻绘画前沿,书画收藏,展览信息,征稿启事,推荐当代书画篆刻家,发布先贤书画作品,提高民族书画修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