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滩涂为闹市:南昌用20年的坚持,破解了一个时代难题

财富   2024-12-05 12:30   安徽  

过去坊间有个说法:浦东之后,中国再无新区。

意思是近20多年来,很多城市都在大操大建,以造新城、新区的名义,搞了很多项目,但现在弊端已经显现:

1.很多高楼林立,建筑前卫的新区,人口寥寥,晚上居民楼黑灯瞎火,沦为“鬼城”、“睡城”。

2.盲目规划建设,导致地方债台高筑,给城市发展埋雷,给继任者巨大的财政窟窿。

3.规划不停变动,发展毫无定力,口号响实效差,GDP注水造假。

不过,我最近却发现这样一个地方,用了20年的时间,将荒寂无人的滩涂,变成了灯火璀璨的闹市,人均GDP更是高居全省首位。

这就是被誉为“江西浦东”的红谷滩区。

“南昌之星”摩天轮


在互联网上,江西是一个比较“网黑”的地方,但对于南昌人民来说,网上的风言风语,并没有影响他们对于这个城市的自豪感。

南昌这个城市诞生了中国第一支人民军队,被誉为“英雄城”。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不东不西”的南昌,乃至江西全省,都没有享受太多的国家优惠政策。

而且周边又都是一堆政策拉满,有重大国家级项目的城市。

南昌区位图

在这个基础上,本身经济底子就薄的江西,难免要被周边城市吸血,以至于被戏称为“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份”。

省会南昌,也很弱势,以至于很多年来,南昌人一直都藏着一份难以言说的落寞。

就像崔健唱得那样:“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如何破局?在1998年长江洪涝的时候,南昌的主政者就开始上下求索,艰难跋涉。

特大洪水之后,南昌为消除水患,也为了发展主城区对岸的红谷滩,启动了“一江两岸”道路防洪系列工程,将赣江的防洪堤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 200年一遇。

“一江两岸”道路防洪系列工程湘江东岸堤防综合治理工程一标段

但工程的总投资预算只有3亿元左右,资金捉襟见肘,为了节约资金,将有限的钱用在关键处,工程指挥部坚持先生产、后生活。

生活可以简陋到什么程度?

晚上工程指挥部没有电,要点蜡烛办公,没有自来水,煮饭要到江中取水。

昔日的红角洲资料图 图片来源:红谷滩发布

而当时的市委书记钟家明和市长刘伟平、副市长李豆罗等人,为了鼓足干劲,硬是和工人们在船上一起吃饭。

由于是江水煮饭,常常还会嚼出沙子。

工程指挥部的负责人之戴圣明在退休后回忆:

“每天晚上,钟书记直到深夜还披着棉大衣坐在一个木凳上,随时和工程人员研究施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奔60的人了,却仍在呕心沥血。他图什么呢?这样做。还不是想圆南昌几代人的一个梦,为下届政府打下一个好基础? ”

今天很多人都觉得,接到政府工程,那就是吃上“大肉”了。

但当时的工人提到该项目,都是满口抱怨:“苛刻”、“太抠了”!

因为彼时的南昌是一个穷摊子,领导们还没有学会到处举债的那一套,项目预算可以说是斤斤计较,计较到工程队不少人都想撂摊子。

但就是因为领导层的以身作则,工程的进度才顺利预期完工,没有出现浪费和停摆的现象。

“你说,领导都和我们一样,那大家还有什么话好说?”一位当时参加工地施工的负责人如是说。

李豆罗市长自2010年退休后,一直在老家务农,发挥余热

整个红谷滩开发相关的水利工程,没有动用南昌市财政的一分钱,全是几个干部四处“化缘”而来。

有的人负责去北京“跑”国家部委要资源,有的负责去别的部门借调专业干部。

在红谷滩建设开发的几年中,水利部门没有买一辆小车,没有增添一台电脑,局长带头,干部们一分加班费没给,司机给300加班费……

在现在很多城市新城项目动辄几百亿的今天,这个故事或许有些过时。

但正是这个精气神,奠定了南昌新区发展的底色——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没有政策,我们自力更生。


发展新城的过程中,人口的迁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对于很多城市的主政者而言,原机关大院、干部住所,都是前朝留下的“风水宝地”,装修富丽堂皇,尽显王族贵气。

搬迁?既得利益者怎么可能同意?

对于老市民而言,安土重迁,还是一片滩涂的盐碱地,又怎么敢去?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上海流传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同样,南京的江北哪怕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新区,政策资金尽给,但老南京人还是说:“宁要江南一张床,不要江北一套房。

南昌也是如此,南昌的原市政府所在地,起于元代的总督官署,前后廊院相连,小院花木扶疏,一看就有贵胄之气。

南昌城资料图

南昌大部分居民也都住在赣江右侧的昌南地区,在他们心里,红谷滩是红谷滩、南昌是南昌,发展新区,是政府自弹自唱,痴人说梦,不靠谱。

对于一个新城而言,如果没有人口和机关的迁入,新城的发展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政府大楼不搬,企业怎么肯搬?市民怎么肯搬?

2001年,以吴新雄为首的新一届南昌班子下定决心:搬!市委班子全部过去!

可以说,当时的这个决定和南昌起义一样,是有一定的悲壮色彩的。

因为彼时的方圆百公里的红谷滩,只有6栋建成的大楼,分别是行政中心(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各一栋)、会展中心和接待中心,周围什么配套都没有。

20多年前的红谷滩

很多领导的孩子别说学区房了,上学都困难。

当这个决定做出之后,潮水一样的反对信递到了省里,甚至中央,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老干部。

但吴新雄和当时的班子顶住了压力,据理力争。

新城有什么不好?河滩荒地,不占良田,无需拆迁,还不扰民。

此外,南昌财政本来就缺钱,卖掉原来的机关大院,还能得到一大笔资金,不仅搬迁费用全部解决,还能腾出钱用在发展城市的刀刃上。

在吴新雄的带头下,市委班子很快就完成了搬迁,而且吴新雄还要求干部们带头在红谷滩买房居住,以此彰显发展新城的决心。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市政府大楼的搬迁,展示了南昌跨江发展的决心,吴新雄的“背锅”工作,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002年,吴新雄参加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新校区开工奠基仪式

20多年后,当我回望这个举动的时候,亦是感慨万千:

一、浦东之后,凡是新区发展成功的城市,必定是搬了政府大楼的,合肥如此,成都亦是如此。反之,不搬政府大楼的,大概率不成功。

二、省、市政府以如此之气概,全部搬迁新区的,唯有南昌。(2015年,江西省政府亦搬迁至红谷滩)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区的发展,也绝非旦夕之功。

在发展新区的过程中,很多城市会掉入这样一个泥潭:

原来的主政者升迁/调任/落马之后,新来的班子不认账,想着另起炉灶,发展自己独有的政绩。

于是乎,原来的新区规划停摆不问,再画一个新的圈,搞新的建设。

这样做,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也会让城市发展变成了“摊大饼”,烤糊一个后,再烤糊一个,最后留下难以清偿巨额债务,以及各种烂尾项目。

但南昌避免了这样的情况。

2000年1月9日召开的江西省委常委会议上,有这样一句文件记录:

“请南昌市组织规划部门制订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起点的总体规划,并通过立法和审批程序确定下来,一届一届地干下去。”

“一届一届地干下去。”这是一句口语,并非公务文书用词。

但就是这句口语,南昌坚持了20多年。

现在的红谷滩

政府大楼搬迁之后,红谷滩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历届市委、政府班子,在进行规划决策时,都尽可能地体现了科学性和民主性。

2006年,联合国的《城市发展报告书》中,评选出“全球十大最有活力的城市”,当时的南昌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城市。

当时的《新闻周刊》上,选用了三幅和南昌有关的照片:一是福特汽车,二是位于红谷滩的世界最高摩天轮,三是赣江草洲上的水牛群。

赣江草洲上的水牛群

这三张照片,分别对应着南昌的工业(福特汽车入股江铃汽车)、现代化、生态。

短短五年,红谷滩已经从一片滩涂变成了让南昌市民骄傲且拿得出手的谈资,有外地亲朋来南昌,红谷滩的秋水广场、摩天轮、市民公园更是接待外地亲朋好友首选的游览地之一。

江西城市风光

但南昌发展新区的脚步,并未停歇,更没有倦怠。

城市的发展,并不单是主政者的功劳和意志,更多的时候,它是市民的贡献和心愿。

为了让市民拥有更多的发言权,2007年,红谷滩区开展了以“我为新区聚人气良策”为主题的有奖征集竞赛活动,得到了大量市民的踊跃参与。

有市民提议:

“现在是信息时代,希望管委会提高网站的管理和维护水平,改变政务公开信息较少、互动栏目回复不及时、时政消息八股味太浓等落后局面……”

面对如此大胆的留言,红谷滩区不仅照做了,而且还把接地气的名言警句,一条条写在城市主要大道的灯箱广告上。

“要在人间扬正气,不给百姓留骂名。”

“为人民服务--不能成为历史。”

“民有公论,身闲性懒莫从政;法无私情,品劣心贪休做官。”

……

每一条,都是对老百姓的承诺,对为官者的警策,放在今天,有几个城市敢效仿?

据悉,当时新区的干部还有句口头禅:“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

江西城市风光

一万年太久,朝夕必争。

10多年过去,今天的南昌红谷滩,不仅有中国最高摩天轮,还有亚洲第一大喷泉,不仅有冠绝全国的生态环境,更汇聚了全省80%以上的金融机构和省级区域性总部,吸引了大量企业和高端人才。

人均收入,也位居江西全省第一。

踏上红谷滩的游客,怎会想到:20多年前,脚下的这片繁华,还是洪水肆虐,黄沙泛滥的不毛之地?

天上没有掉下来的罗马,城市的建设也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在不少地方债台高筑,新区建设陷入停摆之际。

我想把红谷滩背后的故事写下来,给更多的人以思考,以启示。

THE END







正解局
解读产业,发现价值。产业/城市/企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