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三支队伍”丨杨敏健:坚守20年!藏在巷子里的“守艺人”有一手“好戏”

政务   2024-10-14 17:51   浙江  


编者按

嘉兴市妇联深入贯彻省、市“新春第一会”精神,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思想引领有办法、服务引导有作为、创新引路有突破的“三引三有”先进女性。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嘉兴市妇联特别推出专栏,展示“三支队伍”建设的特色做法和巾帼风采,以榜样力量激励广大嘉兴女性在全市勇挑大梁、勇立潮头新征程展现巾帼担当。 



人物名片:杨敏健,浙江省乡村工匠名师,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97年开始,跟随海宁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王钱松学习剪纸与皮影戏制作。






学艺二十载

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一张牛皮承载喜怒哀乐,半张侧脸看尽善恶忠奸……海宁市斜桥镇工人路上的老巷子里,皮影戏非遗传承人杨敏健正一笔一画镌刻着自己的光影人生,在这里,时钟仿佛被拨慢了。

杨敏健今年52岁,她的一手“好戏”,可全部都来自家族传承。1997年起,她便跟随海宁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王钱松学习剪纸以及海宁皮影戏影偶的设计与制作。“王钱松是我公公,以前每回来看望他,老人家都在画皮影。有一次我忍不住问道:‘我能画吗?’他说可以。然后我在一张小板凳上从描线开始学习,慢慢地,一路走到了今天。”杨敏健回忆道。


2013年,王钱松故去,临走前,老人最放不下的就是皮影制作这门手艺。“常常听他念叨,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还有许多事没有做。”于是,杨敏健和丈夫沈志红答应了老人,一定会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走进杨敏健的工作室,一排排活灵活现的皮影小人挂满了整个窗前,男女老少各不相同,看上去和传统京剧人物形象有几分相似,一笔一划都十分考验手艺人的“功力”。

“从起稿、选皮到勾线、上色,再到最后缝接。整套流程下来,大约有十几道工艺。”杨敏健介绍道,海宁皮影是由宋室南迁时传入,又与海宁当地的民间美术和当地的审美相结合,衍生出了浓厚的本土特色。

“北方皮影大多数是雕刻的,很少是画的。我们海宁皮影的特点主要是在彩绘上,整体形象一般都是单手单脚。”说着,杨敏健拿起手边“新鲜出炉”的皮影介绍起来:“这个是女驸马,你看她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色彩和纹饰都非常繁复,全部是依靠手绘来完成的。”



研发新材料代替牛皮

创新与在路上



去年,杨敏健退休了,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光影世界“探索与发现”。公公王钱松曾经有一个“百宝箱”,里面都是清代流传下来的“老皮影”,少说也有两三百件,如今,这个“宝箱”俨然成了杨敏健最佳的素材库。

“以前清代传下来的皮影,真的是寥寥几笔就把整个人物的神韵勾勒出来了,所以我经常对照着老皮影复画。”杨敏健告诉记者,这些清代流传下来的老皮影中,有许多形象在书籍记载中都“查无此人”,这时候,她就会跟丈夫一起交流探讨,“你看像这个花脸带胡子的,我们翻遍了书都找不到来源,两个人讨论过后,猜测可能是三国里的诸葛亮。”

在多年的实践与研究中,杨敏健还对皮影的原料选择、颜料使用等多方面进行了升级。“去年,我们研发出一种新材料代替牛皮原料,今年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升级,第二代新材料的质感、透光度、色泽度都更好,已经很接近牛皮了。”

为了推广这一创新成果,杨敏健开发了一套海宁皮影材料包,运用于少儿皮影制作活动,让更多人能够轻松体验海宁皮影戏影偶的制作乐趣。

近年来,斜桥镇不断加大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2022年,王钱松艺术馆成立,如今,杨敏健的工作室就在艺术馆内。

为了让海宁本土的文化艺术更好地走出去,早在2013年,杨敏健就跟随硖石灯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杰系统学习了灯彩的设计与制作,并通过将硖石灯彩和海宁皮影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

杨敏健说:“海宁皮影和硖石灯彩都是海宁的特色,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把这些技艺更好地传承下来,让两大本土非遗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来源:海宁市妇联


嘉兴女性
嘉兴市妇女联合会官方公众号。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妇联工作动态、活动信息发布,特色工作、服务职能介绍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