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编技艺为生
称为篾匠
如东虽然不是竹子的盛产地
但在上世纪
篾匠却是家家户户都接触的手艺人
各家各户都有着竹篮、竹凳、竹筛
……
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快速发展
塑料篮子取代了竹篮
各样新式的凳子代替了竹凳
……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编技艺
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岔河镇启秀村还有这样一个篾匠
坚守这一传统技艺超过30年
他就是姚爱明
在姚爱明的家里
摆满了各式各样、
大小不一的竹编制品
姚爱明说
竹编技艺非常考验人的耐心
比如做一个簸箕需要2天半到3天
工艺非常复杂
破竹、抽丝、编织
仅一个部件就有7至8道工序
针对不同的物件
还要使用相对应的材料
竹子、棕榈叶、
老黄藤、茅草花…
例如芦花鞋就是用茅草开的花
经过二十道工序
不同的部件在编织时
对宽窄厚薄要求又不尽相同
愿意传承这项技艺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
据姚爱明回忆
师傅从业五十多年
也有不少人和他师傅说想学竹编技术
但真正愿意来的没几个
大多都是开个玩笑说说而已
但是他想让竹编技艺传下去
“因为我喜欢做,这是一种情怀,
要把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文化传下去。”
姚爱明是个心灵手巧
又肯吃苦耐劳的人
裁、劈、剖、削、匀、刮等十多道工序
粗篾、细篾全套编织之法
他都完美继承了师傅的衣钵
“我前面还有几个师兄,
但现在还在坚持做的就剩我了。”
尽管30年间时代风云变幻
姚爱明始终记得师傅曾经的叮嘱
手艺人不仅要为自己养家糊口来传承这项技艺
还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竹编技艺的火种
竹编技艺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如此耗时耗力的产品并不能让消费者买单
流水线上的工业制品
占领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家用工具
姚爱明说:
“像这种竹躺椅用二三十年不会坏,
村里有的竹制品外表松散了
也送到我这里修一修,都是老物件了。”
大的物件不好卖
姚爱明就钻研更实用、更小巧的竹编产品
小小的店面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竹编产品
30年间
竹编技艺对于姚爱明来说
已经从单纯的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
转化为倾心的热爱
他的人生早已与这项技艺融合
竹的韧性、艺术品的美
都已经默默融进了姚爱明的品格
换个角度去看
也许,不知不觉中
姚爱明早已成为竹编技艺文化中
一颗璀璨的明珠
待来日回首
人们或许还能记得
曾几何时
有这样一位篾匠以自己平凡的一生
默默扛起竹编技艺传承的坚韧责任
想要找姚爱明购买竹编制品的可以前往哦
地址:中国石化古坝丛港加油站向北15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