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丽泰·嘉宝为何永远冷若冰霜?《卡萨布兰卡》为何只有半部剧本
职场
文化
2024-11-08 06:30
上海
你喜欢看电影吗?
这本《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揭秘了许多经典电影背后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本书通过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描写,重现了20世纪许多经典电影的画面,构筑了一部令人回味的电影浪漫史。阅读此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电影艺术世界中,感受电影中的声与色、罪与美,并从中发现人性的单纯与复杂、阴暗与光辉。本书涉及的电影作品、导演和演员较多,我只分享其中的女性电影导演雷妮·瑞芬舒丹拍摄纪录片的故事,以及我非常喜欢的演员葛丽泰·嘉宝和英格丽·褒曼,两人拍摄经典电影《茶花女》和《卡萨布兰卡》的幕后故事。
说起希特勒的情人,大家都会脱口而出爱娃。但说起雷妮·瑞芬舒丹,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瑞芬舒丹曾被希特勒称呼为“我的完美德国女人”。这个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人,是20世纪德国最著名也最具争议的女人。她还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100位最重要艺术家之一,也是唯一的一位女性。她活了101岁。可无论她活着还是死去,都摆脱不了缠绕了她一生的那个人——希特勒。瑞芬舒丹曾在回忆录里写到:“人们无休止地问我是不是跟希特勒有罗曼史,每次我都告诉他们,那是谣言,我不过为他制作了纪录片。”她的话,很多人都心存质疑。因为她很美,而且才华横溢。尤其重要的是,她是希特勒最喜欢的导演。她为希特勒拍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把他拍成了人间之神,并获得了威尼斯影展的金奖。1902年,雷妮·瑞芬舒丹出生在德国柏林的一个商人家庭。她当时以一位芭蕾舞者而出名。有一次,她在等地铁时,突然瞥见月台对面的一张电影海报。这张海报是导演阿诺德·范克博士拍摄的“高山片”《命运山峰》。于是她找到这部影片的男主角,并说要跟他合作拍片,并建议对方把自己的照片拿给范克导演。看到照片上的瑞芬舒丹有着咄咄逼人之美,范克导演瞬间被折服,于是邀请她拍摄他的下一部电影。瑞芬舒丹在影片中赤着脚、抛弃绳索、向人的极限挑战的攀援形象,使她很快成为20世纪末的偶像。1932年,瑞芬舒丹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蓝光》,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奖。她因此吸引了希特勒的关注。后来,希特勒把她变成了国社党电影的首席指挥。1933年,希特勒邀请她为国社党在1934年的纽伦堡军事阅兵,拍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就是至今都被人们诟病的《意志的胜利》。拍摄这部纪录片时,瑞芬舒丹得到了许多导演都梦寐以求的待遇:100多人的摄制组,无限制的经费;16个摄影师,每个摄影师配备一个助手。还有36个摄像机同时开工,无数个聚光灯听候调配等。也许正是这种无以伦比的“超豪华”阵容,让她可以充分地施展才华。瑞芬舒丹用情节剧的摄影机角度,来纪录这场宏大的阅兵式的个人和整体;用瓦格纳歌剧的手法,来表现这场庞大阅兵的主角——希特勒。前面说过,就是这部纪录片,把希特勒拍成了人间之神,并荣获了威尼斯影展的金奖。之后,她又受到国际奥委会的邀请,拍摄1936年在柏林召开的奥运会纪录片。这部《奥林匹亚》纪录片,于1938年4月20日首映,那天正好是希特勒49岁生日。这份盛大而辉煌的“礼物”,想必让希特勒很高兴。后来该片斩获了四项大奖。不过,在许多影评人看来,瑞芬舒丹把奥运会“转化成了法西斯仪式”。尤其是旁白中不断出现的“战斗”和“胜利”的字眼,“都透露出作者的法西斯信念”。而仅从拍摄手法和技巧而言,这部纪录片的确让同行们叹为观止——她把人体之美、人与速度和力量的结合,拍得犹如神话,让一种法西斯美学显得波澜壮阔、深入人心。这部影片虽然没有公映,但瑞芬舒丹在1938年出访美国时,竭尽所能地主持了一次《奥林匹亚》的非开放式公映。好莱坞的一些圈内人,在黑暗中偷偷溜进电影院观赏了影片。甚至《洛杉矶时报》也评论道:“这部影片是摄影机的胜利,是银幕的史诗。”当第三帝国倒台后,瑞芬舒丹即成为第一批被送进监狱的电影人。1949年.她终于结束了牢狱之灾,但舆论界和评论家的牢笼,再次围困了她。而且,她的导演生涯也永远地结束了。人们一直好奇她跟希特勒的绯闻,想知道两人到底有什么“浪漫的交往”。但她始终都坚称自己“只是一个电影导演”。1997年,在德国汉堡开展了一个“瑞芬舒丹剧照和摄影展”。结果这个展览立即遭到许多人的强烈抗议:“不许兜售法西斯美学”。这个抗议让瑞芬舒丹很愤怒:“不要因为我为希特勒工作了七个月,就否定了我的一生。”其实,二战期间有许多艺术家都为法西斯政府工作过,包括罗贝尔多·罗西里尼、萨尔瓦多·达利、冯·卡拉扬等。但是他们在战后都获得了新的工作,名声也没受到什么影响。而那些在二战期间为法西斯工作的女性,她们的命运跟男性就截然不同,很多人都失去了工作。尤其是瑞芬舒丹,受到了更严厉的惩罚。也许影评人理查德·考利斯的话一语中的。他曾坦率地说:“那是因为《意志的胜利》拍得太好了。加上,她的风格,加上,她是个女人,一个美丽的女人。”据说《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从问世起,就是电影学院的经典。这是两部被人们暗中模仿次数最多的电影,只是,有的高明,有的拙劣。瑞芬舒丹在晚年不无心酸地说:“女人是不允许犯错的。”或许,全世界对女性的偏见,都如出一辙,即使她是才华横溢的导演。作者在书中谈到,“以《意志的胜利》为代表的法西斯美学,是否可以堂而皇之地在电影美学上占有一席之地?这种美学是否可以在美的范畴内得到评价?”说起电影《茶花女》,大家一定知道女主角的饰演者葛丽泰·嘉宝。她的美令世人惊叹。葛丽泰·嘉宝的美,可以说无可争议。跟她合作过的所有导演和摄影师都认为,她是他们梦想中的“文艺复兴女神”。不仅如此,连希特勒这样的杀人狂魔也是她的忠实粉丝,对她倾慕不已,甚至把她主演的电影《茶花女》看过六遍。正因为《茶花女》的主演是她,希特勒才特赦这部有着犹太血统导演执导的电影,可以在德国上映。在二战期间,甚至有人策划让希特勒和嘉宝见面。因为嘉宝曾说:“我要劝他休战,不然我就把他杀了。我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不被搜查见他的人。”可有着如此绝世容颜和精湛演技的嘉宝,为何总是冷若冰霜、低调神秘?嘉宝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她从小家境贫穷,一家人居住在条件很差的公寓里。她1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重男轻女,让她辍学打工。那时她就开始干各种杂活儿,分担养家的重担。因为貌美,她还做过广告模特。回忆起自己的少女时代,嘉宝说:“我从来不像其他女孩那样真正地年轻过”。跟皇家戏剧学院的同学们合影,她常常站在最边上,神情孤寂而沧桑。不过,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伟大的同性恋导演斯蒂勒。他给了她“葛丽泰·嘉宝”这个名字。并带她从瑞典来到柏林,从柏林来到纽约,从纽约走向好莱坞。然而,这位导演并未融入好莱坞。当嘉宝在好莱坞刚起步时,他离开纽约回到了瑞典。16年后,嘉宝息影时,有人问她,谁是她电影生涯中最好的导演。她想了想,并非常认真地说:“斯蒂勒”。嘉宝在面对镜头时,似乎是多情的、热烈的、成熟的、性感的。但那是角色的需要。一旦离开镜头,她立刻恢复冷冰冰的模样。1926年,嘉宝主演了《尤物》,她因此迅速成为好莱坞的悲剧女神。在电影《茶花女》中,她把女主角外表美艳动人、内心单纯善良,以及孤独寂寞的一生,演绎得我见犹怜、过目难忘。尤其是她在《茶花女》里的台词,让全世界都爱上了她:“我的心,不习惯幸福。也许,活在你的心里更好,在你心里,世界就看不到我了……”嘉宝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要一个人待着”。只要不拍电影,她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人。甚至为了逃避狗仔队的跟踪,她隔一段时间就要搬家,即使好莱坞高层也不知道她的住所。她在好莱坞拍戏16年,搬过11次家。她的电话号码,也只有几个密友知道。也许正是这种孤傲冷艳、神秘莫测、拒人千里之外的性格,反而增加了人们的好奇心。曾经有一个叫泰德雷森的摄影师,很想了解嘉宝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然而,很遗憾,他跟踪了她11年,嘉宝只要见到他,就拿石子丢他,或是拿雨伞戳他,赶他走。普通人见不到嘉宝可以理解,但嘉宝也不给肯尼迪夫人面子。当对方向她发出邀请,她不是说没空,就是找各种理由拒绝。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非常喜欢她。“嘉宝开口了”、“嘉宝笑了”,都会成为米高梅的“头条新闻”。想必大家跟我一样好奇,一个如此美丽、演技卓越的大明星,她的感情世界会是怎样的呢?嘉宝在好莱坞拍摄第三部电影《情欲和魔鬼》时,遇见了好莱坞的“伟大情人”约翰·吉尔伯特。两人在剧中演绎的爱情,据说后来影响了好莱坞谈情说爱的方式。看来,上帝也不愿看到一个绝世美人没有人追、没有人爱。然而,当吉尔伯特使出浑身解数来追求嘉宝,甚至跟她求婚了许多次,均以失败告终。可嘉宝后来得知吉尔伯特结婚的消息,十分悲伤。她冷冷地说:“但愿他无比幸福。”两人之后还合作搭档过五次荧幕情侣。其中影片《瑞典女王》中的男主角,还是嘉宝为吉尔伯特争取的。据说当年这个角色,米高梅的理想人选是劳伦斯·奥利弗。可嘉宝抱怨说,对他“无法反应”。其实,劳伦斯是一位伟大的演员,曾经主演过《哈姆雷特》《呼啸山庄》《斯巴达克斯》等许多经典影片。谈及此事,劳伦斯开玩笑地说,自己之于嘉宝,“就像老鼠之于狮后”。如果说嘉宝只对一种东西感兴趣,那就是金钱。也许是小时候穷怕了,嘉宝一生都很在乎金钱。她喜欢拍戏,因为拍戏可以挣到许多钱,可以带给她安全感。但她讨厌成名后,受到万众瞩目。嘉宝一生未婚。或许《瑞典女王》中的一句著名台词,总结了她的这种宿命:“我将以单身终生。”嘉宝一生有四次被提名奥斯卡,但都未获奖。著名导演克莱伦斯·布朗说:“她虽然未获奖,但她是银幕上最不朽的女人。”晚年的嘉宝住在一个破旧的公寓里,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1999年,美国电影学会将嘉宝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五名。她那独具魅力的美,在光影的世界里,将散发出永不褪色的永恒的光芒。喜欢王家卫电影的观众,一定知道,他的电影,大都是没有剧本的,主要都靠临场发挥。他不像其他导演那样,拍戏前有一个完整的剧本,还有详尽的分镜头剧本。而他只在手袋里装一张纸,纸上写几行字,然后在片场拍一会儿,停一会儿,似乎永远都不紧不慢。有时一整天只拍一句话,所以他执导的电影,拍摄时间都很长。许多演员都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以及角色的走向如何。比如王家卫的成名作《阿飞正传》。这部云集了张国荣、张曼玉、梁朝伟、刘德华等香港许多明星大咖的电影,如今成为非常经典的文艺片,可当时参演的演员们,并不这么认为。当年开拍《阿飞正传》时,根本没有剧本。每到开拍前,王家卫才把当天的剧情和台词告诉演员,而且每天只拍一两个镜头。这部电影据说拍了快一年。王家卫的其它电影,拍摄时间也很长。比如《东邪西毒》拍了两年,《花样年华》拍了15个月,《2046》前后拍了5年,等等。其实,王家卫的这种没有剧本,全靠临场发挥的拍摄风格,大概是受到了美国著名导演迈克尔·柯蒂斯的影响。迈克尔·柯蒂斯出生于匈牙利,一生导演126部电影,最著名的就是《卡萨布兰卡》。该片的女主角由英格丽·褒曼主演,男主角分别是亨弗莱·鲍嘉和保罗·亨雷德。该片的故事背景是二战期间。当时大量的欧洲人逃离了自己的国家,以躲避纳粹的铁蹄。摩洛哥北部的城市卡萨布兰卡,成为从欧洲到美国的重要中转站。在这座小城的酒吧里,常常聚集着各种肤色和各种身份的人,老板里克(亨弗莱·鲍嘉饰)是个玩世不恭的神秘人物。英格丽·褒曼饰演的女主角伊尔莎,跟保罗·亨雷德饰演的丈夫维克多,是酒吧的不速之客。维克多是捷克反纳粹组织的领袖。两人到这里的目的,是想从老板里克手中,得到通往美国的通行证。而老板里克后来发现,伊尔莎正是自己当年失散的恋人。误会解开之后,褒曼饰演的女主角伊尔莎,发现自己仍然深爱里克,她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而里克对伊尔萨依旧一往情深。他最后选择了牺牲自己,成全爱人的未来和幸福。这部电影公映后,引发了热烈反响。并于1944年荣获第1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本三个奖项。2007年,该片获得美国好莱坞编剧协会评选的史上“101部最伟大的电影剧本”第一名。尤其是电影的同名歌曲《卡萨布兰卡》,深情的歌词和悠扬的曲调,几十年来,经久不衰。然而,你一定想不到,这部电影在1952年5月开拍时,只有半部剧本。在拍摄期间,制片人不断与编剧发生争执,导演柯蒂斯也在用餐时跟制片人大吵,而且剧本也不断地被修改。后来英格丽·褒曼在她的自传记中说:“我们每天都是临时凑起来研究对白。谁也不知道剧情如何发展,如何结束,也就无法掌握角色的性格……”“我一直想知道,我到底爱上了谁,是酒吧的老板里克,还是反法西斯运动领袖维克多。”其实这个困惑也围绕着导演柯蒂斯。他也不知道这个故事要如何发展,只好含含混混地对褒曼说:“你到底爱谁我也不清楚,介于两者之间吧。”对于这种回答,褒曼更加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把控角色。男主角也一样对角色的走向,一头雾水:“我今天要演什么?到底要怎么演?”然而,正是英格丽·褒曼那举棋不定的眼神,和男主角鲍嘉那颓唐热烈的注视,成就了这部经典影片。原来,导演柯蒂斯从褒曼看向鲍嘉的眼神中,获取了灵感。他后来拍摄了三个结尾:一是褒曼和维克多一起乘飞机离开卡萨布兰卡,里克被捕;二是褒曼和里克离开,维克多牺牲;三是公映的电影版本,里克送褒曼和维克多离开,自己巧妙地脱身。电影的结尾是,褒曼用那种生离死别的眼光看向里克。导演柯蒂斯说:“我们都莫名其妙地相信,电影《卡萨布兰卡》的结尾只能如此了。”褒曼成名后,被问及最多的就是拍摄《卡萨布兰卡》的故事。她自己也非常纳闷,在那种稀里糊涂的状态下拍摄的影片,居然荣获了三项奥斯卡金像奖。然而,柯蒂斯的导演模式,最后成了一些人效仿的方式,比如王家卫。他的电影大都没有剧本,而是边写边拍,却获奖无数。本书除了上述内容,还描写了许多国内外知名导演和演员,在执导电影和饰演角色时的幕后故事。包括著名导演张艺谋、希区柯克、费里尼,著名演员张国荣、伊莎贝尔·阿佳妮、妮可·基德曼等。当看完这些幕后故事,我不仅对这些导演和演员们的才华钦佩无比,了解了这些电影如何成为经典和不朽的原因。也更加明白,电影为何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者在文末的出版后记中写道,有一次看电影,结局是女主人公死了,观众们都抽抽噎噎地离开电影院,可她就是不肯离开。大人跟她说,傻孩子,电影是假的。其实,电影是假的,但没有比它更美好的真实。而且,跟电影有关的青春,虽然如蒙太奇一般消失了,但带给我们的记忆,永远那般清晰、那般美好。在总厂生活时,我们单位经常播放露天电影。我记得最清楚的露天电影,是印度的《大篷车》和巴基斯坦的《人世间》。当年对电影里的载歌载舞情节,简直如痴如醉。为了能看到心仪的电影,我曾在厂俱乐部的第一排看过《庐山恋》和《小街》。那些年,我还看过许多中外影片,包括《家》《红日》《冷酷的心》《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追捕》《绝唱》等,至今对其中的关键情节都记忆犹新。后来外出求学,我跟男友一起看过不少琼瑶电影,包括《我是一片云》《一颗红豆》《问夕阳》《聚散两依依》等。那时电影院门口的五香瓜子,一毛钱一包,我们一人一包。边嗑瓜子边看电影,简直就是谈恋爱的“标配”。每次看电影,我们都要走过一条长长的街道。那种期待的感觉和美好的画面,一直留存心底。偶尔想起,恍若隔世,却又清晰如昨。如今,男友也变成了老公,我却依旧喜欢看电影,经常独自观影,乐享一人世界。费里尼说,“拍片就像做爱”。希区柯克说:“别人的电影是生活,我的电影是蛋糕”。吴宇森说:“电影就是我的理想,是我一生的事业。”其实,众生皆苦。我们都需要在虚幻的电影世界中,找到某种精神寄托和情感慰藉。那些疯狂看电影的岁月,似乎已经过去。但那些看电影的美好时光,却从未远离。
伊人 资深写作者。曾在纸媒发表各种通讯、随笔、散文、游记等500多篇;在新媒体发表故事文、人物稿、观点文和书评等100多篇。
↓↓
出版 | 阅读 | 电影 | 好课 | 大咖访谈
感谢您的点赞和在看,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