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委书记张红文:科学技术打头阵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时事   2024-11-25 06:31   北京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阔视野,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对高质量发展底层逻辑进行深邃思考而创造性提出的概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坚定走好科技创新必由之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为建设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核心标志、核心要素、形成规律以及实现路径等重要问题,系统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从历史逻辑看,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生产力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源于划时代的颠覆性技术,都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和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对后发国家来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既是“赶超”的机会窗口,也存在差距扩大的风险,只有加速发展最前沿、最先进、最具颠覆性的技术,才能逐步缩小这一差距,乃至变道超车。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抢抓未来发展机遇的战略举措,也是突破外部打压遏制,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与不确定性影响的必然要求。
从理论逻辑看,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我们党始终坚持运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导不断变化的实践。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要素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强调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论断的丰富和发展,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强调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从实践逻辑看,已经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生产力水平实现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质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转变,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立足新时代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从新的实际出发,将实践中形成的新质生产力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提升,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创新也是最大标识、最大动能和最大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考察安徽时称赞道:“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这次考察安徽期间,肯定“安徽的科技创新,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每一次来都看到新的飞跃、新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济总量跨越八个千亿级台阶,从全国城市第31位上升到第20位。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发展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建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高效配置科创资源,做到方向更聚焦、主体更多元、机制更顺畅、保障更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全力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新型举国体制中,我们坚持以地方所能服务国家所需,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成体系的布局,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高水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效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聚力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量子信息科创引领高地。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加快建设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围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前瞻布局重大应用工程,努力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拓宽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应用领域,推动量子科技发展始终走在世界前沿。打造聚变能源科创引领高地。加快建设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一体推进“科技+工程+产业+应用”,尽快实现聚变能演示发电,加速构建上游科技攻关、中游装备制造、下游电站运营全产业链,力争形成世界级聚变能源产业集群。打造深空探测科创引领高地。协同推进深空探测实验室、深空探测学院、深空科学城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等重大任务,推动深空探测技术和空天信息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注重抓“两头”,一头抓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另一头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其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健全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倍增行动,完善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培育体系和支持政策,打造“头部强、腰部壮、尾部活”的大中小科技型企业矩阵。构建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体系。建立龙头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共同参与的“大兵团”协同攻关模式,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全面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完善需求导向的新型研发体系。完善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围绕事关国家安全、产业核心竞争力、民生改善等重大战略任务,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着力取得一批新突破。
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激烈的全球产业竞争,必须健全精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强化全链条、全流程的专班推进机制,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聚焦家电、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更多智能工厂、零碳工厂、“灯塔工厂”,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持续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升链,不断增强产业链厚度和韧性,形成一批新兴支柱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必争领域,依托技术积累和竞争优势,瞄准智能、能源、生物科技三大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发展量子信息、聚变能源、空天信息、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生命科学、下一代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统筹开展技术创新、示范推广、规模应用,加快推动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规模化,抢占技术和产业“双制高点”。
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重大科技创新需要大量创新资源,必须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模式,畅通政府、市场、创新主体之间的要素循环,不断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益。完善科技金融体系。高标准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完善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相适应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深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元化融资改革,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综合运用信贷、担保、保险、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手段,引导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全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完善场景创新体系。发挥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作用,大力实施应用场景示范行动,全面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和城市建管场景,打造统一的应用场景大市场,构建全产业、全地域、全领域的场景创新生态体系,为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完善数字赋能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推动算力、算法、数据等关键要素创新突破,加快大模型在工业领域部署,更好赋能千行百业、造福千家万户。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力支持中国科大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完善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坚持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推广“双元制”办学模式,持续扩大应用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示范效应,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深做实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加快推广中国科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改革模式,实现成果所有权充分赋权、成果收益权长期共享。聚焦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产田”,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办好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坚持“产业导向、责任明确、分类管理”,与知名高校院所、顶尖人才团队、龙头企业等,共建一批运行机制灵活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培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实施高水平科技攻坚,推进高效能成果转化。健全市委科技委全面统筹工作机制,完善“职能部门+事业单位+科创集团+科技金融+园区载体”工作体系,实现“全市一盘棋”推动科技创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的有效机制,广泛引育战略人才、产业人才、青年人才。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养人之城”更养人、“创新愉快”更愉快。
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殷殷嘱托转化为奋进动力,自觉当好践行者、行动派、实干家,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坚定走好科技创新必由之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系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11月25日第1版
本期编辑:董大伟

学习时报
《学习时报》1999年9月创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主办,面向全国,服务全党,以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党唯一专门讲学习的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