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虹石化 核能 绿色转型
共2700字|建议阅读时间 3 分钟
就在我国东部沿海,江苏连云港,有这么一座石化基地,名为:打造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群,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化工区。可是,说到石化,却又让人难免想起六个大字——高耗能高排放。作为我国规划的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的盛虹石化,亦不例外。据统计,在2023年,盛虹石化的能源消费总量就达到了约1600万吨标准煤当量,碳排放量增长超190%。如此形势下,寻找一条绿色之路便成了一项重点工作……随着“双碳”工作的持续推进,石化行业纷纷都在向绿而行。今天要说的主人公是一家位于江苏连云港的民营化工企业,盛虹石化。11月11日下午,盛虹石化产业集团与江苏核电有限公司签订了核电供应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约定,双方确定购售电项目合作互利关系,即:盛虹石化将优先采购江苏核电清洁电力,江苏核电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保证盛虹石化用电需求。作为高耗能行业,石化产业的电力需求可不是一般大。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化工行业用电量累计超31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近7.0%.再说盛虹石化,据了解,该企业投资约2000亿元,构建了“油、煤、气”三头并举、“芳烃、烯烃”双链并进的发展模式,在2025年预计用电量达70亿千瓦时,待后续项目全部投产后,用电量甚至达到80亿千瓦时。如此高耗能下,又要绿色转型,是该好好选个合作伙伴。据了解,这还是江苏石化产业与核能耦合发展的第二项成果,用到的是核能供电。将时间推到6月份,全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工程—中核集团“和气一号”项目在江苏连云港正式启用,这次用的是核电蒸汽。该项目从2022年5月起开始施工建设,以田湾核电站为供能中心,向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供汽。如此看来,在江苏这片产业基地里,石化与核能之间逐渐搭建起了一条紧密的纽带。都在寻找石化行业破局之法,殊不知,这破局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先说这个化工产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速普及,使得用油需求变弱,继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曾突破过50%之后,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又首次突破1000万辆。如此局势下,我国的低端产能却严重过剩,使得国家不得不对其下发“10亿吨”红线的命令,严格控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此,国内石化行业呈现出一派“小炼化被合并、大炼化难审批”的景象,且产品逐渐开始向一些新材料方向偏转,减油增化、减油增特成了化工产品的主要方向。继续看用能。石化产业是用能大户,据统计,在石油转化油品和材料的过程中,会有约25%的化石能源用于加热、驱动设备等环节,石化行业的碳排放占全部整体碳排放的比重约13%。然而,这样的用能结构需要调整,可以说,这又是一难“减油增绿”。据了解,当前有的方案是:以化石能源为原料,在其生产过程中耦合利用多种能源,特别是耦合新能源,以此来推动绿色石化的打造。早在2021年,国家发改委就发布了一则《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年)》,方案中明确指出,鼓励石化基地或大型园区开展核能供热、供电示范应用。在今年5月发布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也有强调。这样看来,石化行业耦合的能源搭档好像已经给出了一种。只能说:核能“有那个金刚钻”可以揽石化“这个瓷器活”。前面有提过,石化行业是用电大户,大量的电力投入是最基本的原料,除此之外,石化行业对热力、蒸汽也都表现出来了高需求。就拿供汽来说,据了解,田湾核电蒸汽供能项目运行之后,每年可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提供480万吨工业蒸汽,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烧标准煤40万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107万吨。再说这次的供电协议签约,其实,盛虹石化并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早在2021年,茂名石化就与中广核签订了用电交易协议,协议规定,茂名石化2022年从中广核外购的电量中,有99%为核电,剩余1%为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绿电。看一组数据,截至到2023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55台,装机容量超5700万千瓦,累计发电量占比达到近5%。与风电光伏相比,核电还持续稳定,这样看下来,与石化产业确实是很合拍。如今,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工作也愈加受到重视,市场化购电成为其中的一大举措,电力用户可以绕过传统的电网代购,直接向发电企业购买电力,实现电力供需双方的直接交易。如此机制改革下,核能也能为更多的石化企业用户直接提供服务。如今,能源安全的话题已是老生常谈,核能也逐渐被视为国家未来的兜底能源,不仅央国企,甚至一些民营企业也参与进来,进行核能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核电站小型反应堆、微型堆或者移动堆都会出现且被应用,不仅是在石化产业基地里……————正文结束————
《探寻能源宝藏系列科读物》由石油Link媒体团队与中国石化出版社联合打造,李阳、李大东、汪燮卿三位院士作为总顾问,中国石化科学技术协会作为指导单位,中国石油党组宣传部、中国石化党组宣传部、中国海油党组宣传部、国家管网集团党组组织与宣传部,作为支持单位。同时,该套图书制作过程中由60名中小学生进行试读反馈,并采用了环保的“石头纸”进行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