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就业。要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就要发挥政策和改革双重功能。一方面,从宏观政策角度看,要通过超常规调节实现经济增速5%的目标,保持未来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培育新质生产力,提高潜在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拓展未来发展空间。
从宏观政策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政策目标主要集中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稳定增长和稳定就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这些目标,强调了宏观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保障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政策目标旨在通过有效的宏观经济治理和调控,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要实现未来更长时间内保持5%的经济增速目标,至少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等,这些措施将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支撑。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这是十四年来的首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对冲宏观风险,降低风险成本,稳定资产未来收益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加强超常规跨期调节。2024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这意味着在经济异常波动时,应采取比常规手段更为激进和迅速的调节方式,而且不只是当期调节,应实施跨期调节,以引导预期。这包括财政政策的扩张、货币政策的宽松、产业政策优化和就业政策的加力等。
构建中长期宏观政策框架。宏观政策不应仅局限于对未来一年的考虑,这会影响政策的持续性。举例来看,当前应明确至2030年的宏观政策框架和目标,核心目标是在确保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使经济增速稳定在5%这个台阶,并恢复至正常的增长状态——名义增长率略高于实际增长率、现实增长率等于潜在增长率、实际增长率与战略目标实现所需要的增速相适应。为此,宏观政策和中长期政策,都应服务于这一有质量的增长目标,并以此为导向。这样,宏观政策就有了明确的锚定目标,确保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发力,可以更好地确保今后一个时期实现经济增速站稳在5%这个台阶的目标,保持发展、改革和安全的良性循环,并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提供坚实的基础。
从改革角度来看,制度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旨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推动改革进程的总体方向。具体可以实施的改革方向包括优化央地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在协同性、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等。
优化央地财政支出结构。财税体制改革是中国关键改革之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未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大重点任务是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核心目标在于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强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的重要性基于以下考虑:调整优化央地财政支出结构。当前中央财政支出比例较低,仅占14%,而地方支出比例高达86%,这导致宏观调控过度依赖地方政府,若地方支出未达预期,宏观政策效果将受限。因此,要通过改革进一步优化央地财政支出结构,改变宏观调控过度依赖地方的现状,确保政策传导的有效性;要调整事权和支出责任,提高中央支出比例,涉及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重新划分,具体包括政府职能和机构改革,以及考核机制的完善;要促进公共服务、转移支付“跟人走”,包括空间规划、项目规划、土地指标等要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空间形态相适应,减少公共资源的空间错配。
构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体化框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财政政策具有显著的货币效应,资本市场和投融资结构特别依赖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结构。货币金融政策的传导机制也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因此,为了实现政策的有效传导和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在事实上已经相互嵌入(财政具有金融属性和货币具有财政属性)的新框架中分工合作,以确保两者能够相互补充,形成最大合力,共同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要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关键在于更新认知和观念,新的认知能够开拓政策空间,并构建新的政策框架。其中,财政方面应认识到“两个不等于”:债务不等于债务风险,财政收支平衡不等于财政可持续性。认知转变后,可以显著扩大财政政策空间。随着财政政策空间的拓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能够相互嵌入,实现一体化操作。只有更新观念,超越部门视角,才能实现政策的协同效应,使各部门政策形成合力。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标志。这意味着通过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或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要求加快新型生产关系构建的步伐,以改革的方式全面有效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
宏观政策应与全面深化改革相互融合,而非孤立实施。一方面,政策的有效执行依赖于健全的体制基础;另一方面,改革方案需嵌入宏观政策实施中,以提升政策传导效率和实施效果。从结果来看,改革能够提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更好地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带动效应,最终达到改革与宏观政策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效果。同时,改革能够拓展未来发展空间和提高潜在增长率。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作者:刘尚希
文字编辑:王慧峰
新媒体编辑:王晶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