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异奖:孝道与大爱—从传统美德到社会责任的传承|刘晓玲【2024菲华孝亲纪实散文大赛】

文化   2024-11-27 11:52   菲律宾  


             
孝者,天地之德,万物之源;大爱,无声胜有声,感动乾坤。

                                        —题记


一、母亲的牵挂:孝道与愧疚交织的岁月


  冬日萧瑟的寒风透着丝丝凉意,而母亲的温暖却如炉火般照耀着我的心。那年圣诞,旅居海外的我急切赶回家,心中满是对母亲的担忧。母亲因癌症折磨,瘦得不成样子,但仍能自己勉强行动。清晨起床时,家里静悄悄的,我四处寻找母亲,却不见她的身影。正当我焦急万分时,只见她手扶着斜坡栏杆,艰难地一步步挪动着。

  那时我们住在二楼,母亲每迈一步,仿佛都耗尽了她的力气。我连忙冲过去,接过她手中的袋子,扶她回家。袋子里,是她买的猪肝——她执意要为我煮上一碗猪肝汤。哪怕病痛缠身,母亲依然惦记着我,她的爱是如此深沉而无私,永远不求回报。

  
  母亲总是如此,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心上。她的病情日益恶化,但她拒绝住院治疗,只想在家度过她的最后时光。我曾无数次试图帮她分担,然而每每失败。在我提前请假回国时,母亲已经卧床不起,我试着扶她如厕,几次三番都没能成功。比我瘦小的妹妹,却能从容不迫地服侍她,一如既往。母亲习惯了妹妹的照顾,每次我想帮忙,她总是说:“等小妹来吧,她懂我。”这句话如同一把无形的刀,深深刺入我的心底,令我感到无比的愧疚与失落。

  母亲的爱在细节中展露无遗,而我的愧疚也在积累。我想起那双瘦骨嶙峋的手,曾为我撑起整个家,却在她最需要我时,我却无能为力。

  母亲的牵挂与爱,悄然感动着我的每根神经。而我,唯有带着这份爱,继续走好她未竟的路。这爱虽无声,却胜过万语千言。孝道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底那份深深的感恩与永远的思念。


二、白萝卜汤中的父爱:平凡中的深情与温暖


  夏日炽热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屋里,轻轻地打在父亲略显苍老而落寞的脸上。我站在厨房里,煮着那碗他最爱的白萝卜汤,听着锅里翻滚的水声,仿佛回到了那些我每年回家陪伴他的日子。

  
  父亲,是个中学教师,满腹经纶,却有一个鲜明的弱点——晕血。也因此,他一生几乎从不上医院。活到八十几岁,疫情期间的一个清晨,他因起床时意外跌倒离世,给我留下深深的遗憾。

  回想起父亲在世时的模样,他常常是白天睡觉,晚上看书、看电视。退休后的他,作息早已与寻常人不同,夜深人静时,只有书本和荧屏相伴。然而,他并不孤单,因为每年暑假,我都会回国,陪伴他一个多月。那段时光,是他一年中最期盼的时刻,而我也总是细心地为他煮上一碗白萝卜汤。

  父亲不喜吃药,却坚信白萝卜汤有治愈百病的奇效。他常常笑着说:“加点盐巴的白萝卜汤,灵药也!”虽然我总觉得这话有些夸张,但却也无法否认它清热下火的功效。看着他一边喝汤,一边眯着眼睛舒坦地叹气,我知道,这碗汤带给他的,远远不止是身体上的舒适,更是一种亲情的慰藉。

  父亲年轻时,是篮球健将,游泳也是他的强项。退休后,他仍保持着每天游泳的习惯,一年四季,唯独在冬天最冷的那两个月才暂时搁下。每次提起这些往事,他的眼中总是闪烁着自豪的光芒,而我则静静地听着,感受着这位老人的坚韧与执着。

  父亲的性子急,在家里常常一开口便滔滔不绝。大家都怕他发火,总是远远躲开,但我却总是耐着性子,从头听到尾,直到他愿意停下。我明白,母亲离世后,他的内心早已被孤独包围,而我能做的,或许就是用这一碗白萝卜汤和这些陪伴的时光,去填补他内心的空缺。

  父亲的一生,或许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那无声的爱,却如同这碗清淡的白萝卜汤一般,简单朴素,却滋润着我的心灵,温暖而深厚。父爱无言,却永远不褪色。


三、奶奶的朴实智慧:未尽孝道的深切遗憾


  奶奶的身影,总是那样清晰地停留在我的记忆里。她不识字,却有着令人惊叹的生活智慧。每一个习惯,每一个举动,都是她人生经验的结晶。而我,至今仍怀着对她深深的愧疚与遗憾。

  清晨时分,我常看见奶奶用盐巴刷牙,冷水洗脸。那是一种从未改变的生活方式,简单而坚韧。她总是舍近求远,选择走到离家较远的公厕,而非就近方便。我曾问她为什么,奶奶只是笑笑,说:“远的干净,也能顺便走走。”这种朴素的回答,如今看来,满是智慧。

每个晚上,奶奶吃完饭后,总会到亲戚家走走,有时甚至连门都不进,就转身回家。那时候,我不理解她的这些坚持,但现在明白,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家庭与邻里之间的关系,用脚步丈量着亲情的深浅。

  奶奶的智慧不止于此。她虽不识字,却能妥当地管理街道每一本户口本,用她独特的标记方式,从来没有出错过。每年农历年底,奶奶总会大显身手,蒸出一碗碗“开口笑”的碗糕。她要求我们从磨米起,便只能说吉利话,生怕一句不小心的谐音会让碗糕不笑,影响全家一年的运气。我们虽然笑她迷信,但都乐得配合,只为看她欣慰的笑容。

  奶奶的爱,总是这样无声却无处不在。她总喜欢买些“臭桃烂李”(即破损的桃子、李子),把最好的果肉削给我们,而自己则吃着最差的部分。每次去吃席,她总会带回甜点,分给我们这些孙子孙女吃。她的节俭与关爱,融入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无声无息,却温暖了我的整个童年。

  然而,最让我痛心的是我出国那年,奶奶没能送我到机场,送我到巷口时不停唠叨:“不知还能不能再见?”那一刻,我信誓旦旦地说:“奶奶,等我出息了就回来孝敬您。”谁知,那一别竟成永别。奶奶再也没能等到我的归来,而我也再无机会在她膝下承欢。

  这份未尽的孝道,像针刺痛着我。我后悔没能多陪伴她,未尽孝心。奶奶的离去带走了她的唠叨和爱,却留下了我一生的懊悔。奶奶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孝道与大爱,虽已远去,她的爱将永远伴随我。


四、未尽的孝道,化作无边的大爱


  每一个未曾履行的孝道,都是心中深深的遗憾。然而,这些未尽的孝心,不应止步于悔恨,它们可以化作更广阔的大爱,承载着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世界的责任,从个人情感的传递,扩展为社会的关怀。

  孝道,是中华文化中最根本的美德。它不仅是对父母长辈的关怀与敬重,更是对生命本源的感恩。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一种无言的承诺,从摇篮到终老,维系着家庭的温情。然而,现实中的种种分离与不得已,常常让我们无法在亲人身边尽孝。我们追逐梦想、拼搏事业,走得越远,内心的愧疚感也越发深重。

  
  然而,未尽的孝道不应止步于遗憾。它可以化作一种责任,延展成对社会、对他人的爱。对父母未尽的孝心,便可以通过关怀他人来弥补。每一个孤寡老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成为我们爱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善行,将这份孝心从家庭扩展到社会,延续那份传统的美德,将大爱传递下去。

  有位哲人曾说,爱是能量,它不会凭空消失,只会在不同的时空中变换形式。对亲人的爱,是最纯粹的情感,但当我们无法亲身尽孝时,社会责任便成了我们表达爱的另一条途径。每一次善举,每一份无私的奉献,都是我们心中那份未尽孝道的延续。

  在这个飞速变迁的时代,孝道的实现不再局限于在家床前奉侍的传统方式。我们可以用行动和奉献将其扩展。对长者的关怀、对社会的回馈,正是现代社会中大爱的一种体现。孝道不仅仅属于家庭,它可以成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帮助那些失去亲人的老人,关爱那些需要照顾的弱者,正是对孝道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当我们在社会中付出关怀与爱时,或许我们也会发现,那些未曾在亲人身边尽到的孝道,已通过这些善举得到了另一种弥补。我们以大爱为桥梁,将孝道延展,承载着对家庭的承诺、对传统美德的信仰,最终传递给整个社会。

  让未尽的孝道,不再是遗憾,通过行动,化为社会责任的灯塔,温暖照亮更多的人生。

 

菲行漫记
立德!立功!立言!努力赚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