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羞耻教育,让孩子不再害怕成长

文摘   2024-11-15 20:30   北京  

"爸爸,我再也不想去台上表演了。"

我的前同事小林告诉我,他的儿子就是这样低着头,声音颤抖地对他说的。这句话不仅让小林深受触动,也让我开始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制造了羞耻感?

什么是羞耻教育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贬低、否定、嘲讽或者比较等方式,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感觉。再通过这种羞耻感试图驱动孩子改变。这种羞耻感会让孩子觉得"我是不好的"、"我是不配的",而不是单纯觉得"我的某个行为做得不对"。

作为一个家庭教育创作者,我经常看到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自觉地使用羞耻教育:有的当众数落孩子的缺点,有的拿孩子跟别人比较,有的则用冷嘲热讽来"激励"孩子。

就像小林那次,因为儿子在钢琴汇报演出时记错了一个音符,他当场批评了孩子:"看看人家王××,人家练习多认真,你呢?"这样的话语看似是为了激励孩子,实际上却在孩子心里种下了自我怀疑的种子。

在与儿子的相处中,我自己也逐渐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畏惧犯错,而是让他们有勇气去探索和尝试

1

羞耻教育会给孩子留下难以愈合的情感创伤

其实,你们知道吗?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布伦达·琼斯早就提出了一个观点:

"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遭受羞辱的孩子,容易形成自我否定的人格特质。"

这种否定不仅影响孩子当下的心理健康,更会影响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这种羞耻感就像一堵无形的墙,慢慢地,悄悄地隔离了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孩子变得不再跟你沟通。更要命的是,这种经历会让孩子养成防御性的心理,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首先想到的是退缩,而不是勇敢尝试。

说到这里,各位家长朋友一定已经开始回顾自己的育儿经历,是否存在羞耻教育。

2

杜绝羞耻教育,第一步需要转变我们的思维模式

经过多次的教训,我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畏惧犯错,而是让他们有勇气去探索和尝试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一开始最关键的是要转变父母自己的思维方式:

1,要把批评指责转变为理解支持。现在当儿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不再急着追问"为什么又考这么差",你可以轻声细语地问他:"最近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了吗?需要爸爸帮忙吗?"

2,就是要停止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多关注孩子自己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成长节奏。父母要更多地观察儿子的进步,而不是把他和别人比较。

3,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放下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学着平等对话。说来也神奇,自从我以朋友的身份和儿子交流,他反而更愿意跟我分享他的想法和困惑了,甚至时不时告诉我一些他和朋友之间的小秘密。

3

新型亲子关系:用理解替代羞辱,用信任代替控制

很多家长都在问:如果不用羞耻教育,那该用什么方式来教育孩子呢?其实,关键在于把否定和羞辱,转变为接纳和鼓励

首先,面对孩子的失误时,要区分"行为"和"人"。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与其说"你怎么这么笨",不如说"这次考试结果不够理想,我们一起分析下原因好吗?"这样的表达方式让孩子明白,我们否定的是这次的考试结果,而不是他这个人。

其次,要学会在批评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很多家长喜欢当着外人的面数落孩子,这种公开的羞辱往往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

最重要的是,要把"打击式教育"转变为"建设性引导"。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在美术课上画的画被同学嘲笑。如果家长说"你看看人家画得多好,你画得这么差",只会加重孩子的自卑感。正确的做法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画画风格,重要的是你喜欢画画,愿意表达。如果你想提高画画水平,我们可以一起学习一些技巧。"

这种转变不仅能避免羞耻教育的伤害,还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研究表明,在接纳和鼓励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面对挫折时也更有韧性。

一位资深教育家说得好:"教育不是修剪玫瑰的刺,而是呵护它绽放的过程。"当我们以接纳和鼓励替代羞耻和否定,就像给孩子的成长铺上了一条温暖的毯子,让他们能够在安全感中不断探索和进步。

写在最后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不断回想起那些与孩子相处的时刻。那些本以为是在"激励"孩子的话语,那些想让孩子"更优秀"的比较,其实都可能成为孩子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痕。我们总说要给孩子一片天空,却在不经意间用羞耻的阴影遮蔽了他们的阳光。

相反,当我们学会用理解的目光看待孩子的跌倒,用温暖的话语化解他们的彷徨,用真诚的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会发现:原来教育可以是这样温柔的存在

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觉察自己的言行,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当我们学会用温暖和理解代替羞耻感,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也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创造一个没有羞耻的成长环境,让爱和理解成为教育的主旋律。ヾ(◍°∇°◍)ノ゙


宝爸思维
分享家庭教育、儿童成长方面的学习与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