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介入科普宣传周 | 肝病“小黄人”的诊疗

时事   2025-01-10 21:29   福建  



为了普及爱肝护肝知识,提高大家对肝病介入治疗的认知,《共享大医生》联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策划推出“爱肝护肝,肝病介入科普宣传周”。在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将带您一起走进肝病介入,了解这一先进医疗技术的原理、适应症、优势以及它在肝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点击图片看大医生在线讲解)


上线大医生:李灵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介入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本期话题:肝病“小黄人”的诊疗



肝病“小黄人”与黄疸


在医学领域,肝病“小黄人”是一个形象的说法,用来形容患有肝病黄疸的患者。他们的皮肤和眼白部分因黄疸而发黄,给人一种“小黄人”的印象。


肝病黄疸是指由于肝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的皮肤和眼白部分发黄的症状。胆红素是红细胞代谢的产物,正常情况下,肝脏会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但当肝脏功能受损时,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进而引起皮肤和眼白部位发黄。


黄疸发生的原因


肝细胞功能低下: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主要器官,当肝细胞受损或功能低下时,会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进而引发黄疸。常见的肝细胞损伤原因包括病毒性肝炎(如甲肝、乙肝)、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各型肝硬化以及肝癌等。


胆红素生成过多:当红细胞破坏过多时,会释放大量胆红素进入血液,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黄疸。这种情况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母婴血型不合、免疫性溶血、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以及红细胞形态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胆道梗阻:胆道梗阻是指胆汁流向肠道的通道被阻塞,胆汁中的胆红素无法顺利排出,反流入血导致黄疸。胆道梗阻的常见原因包括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癌、胆总管狭窄、炎性水肿、蛔虫以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药物因素:部分药物,尤其是通过肝脏代谢的药物,如果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可能会加重对肝脏的损害,降低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引发黄疸。此外,部分药物还可能直接干扰胆红素的代谢过程,导致黄疸的发生。


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感染也可能导致溶血,增加胆红素的生成。感染还可能引起肝脏炎症和损伤,进一步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黄疸的症状


黄疸的主要症状包括皮肤和巩膜发黄,尿液呈深褐色,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陶土色,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症状。黄疸的严重程度因病因和病程而异,严重者可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黄疸的介入治疗


黄疸的介入治疗主要针对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和胆道支架置入术。PTCD通过穿刺肝内胆管,将胆汁引流至体外,降低胆道系统内压力,缓解黄疸。胆道支架置入术则是在PTCD引流的基础上,通过置入支架恢复胆道的通畅性,使胆汁能够顺利流入肠道。对于恶性肿瘤压迫导致的梗阻性黄疸,还可以采用化疗栓塞等方法缩小肿瘤,减轻胆管狭窄的程度。


黄疸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对肝炎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防止病毒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养成饭前、饭后、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食用不干不净的食物。所使用的各种器皿都要进行及时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注射乙肝疫苗等疫苗,提高人群对肝炎病毒的免疫力。


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长期大量饮酒、滥用药物等不良习惯,保护肝脏免受进一步损伤。


免  责  声  明

本文旨在健康科普,帮助大家了解疾病以及用药,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如有相关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大 医 生 介 绍

李  灵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介入科 科副主任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福建省高层次人才(C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八届青年学组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结合介入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专家,福建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一届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二届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肿瘤绿色治疗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门静脉高压联盟秘书,福州市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

FM1036福建新闻广播
八闽第一声,省广第一台。
 最新文章